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研究生教育学原理:第一讲:什么是教育
研究生教育学原理:第一讲:什么是教育
点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总之,中国古代社会论及的“教育”,更多是从 “教诲”“教导”“教化”“教授”“教养”的角 度上说的。意指由外施加的影响,或“外烁”的活 动,是从外部向人的内心灌输人原本没有的品质。
2.西方词源
英文education 法文education 德文erziehung 均出自拉丁文educere一词
2.描述性定义——对教育事实的描述
1928年出版的《中国教育辞典》:“教育之定义,有 广狭两种;从广义而言,凡是影响人类身心之种种活动, 俱可称为教育;就狭义而言,则惟用一定方法以实现一 定之改善目的者,始可称为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于1976年编定了《国 际教育标准分类》确定了基于统计目的,适用于统计 分类方法的“教育”范围。该“标准”给教育确定的 定义和划定的范围是:“本标准分类所持的‘教育’ 不是广义的一切教育活动,而是认为教育是有组织地 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
夸美纽斯的“种子说”意指“知识、德行与虔 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 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 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去取得的。”也体现 了对教育“引导”的要求。
卢梭的“自然教育说”意指教育要“遵循自 然”,教育的目标就是自然的目标。也映现出 对教育“顺应”的取向。
教育是什么? (来自K12中小学教育科研网,由王彦提供)
教育是接受与创造! 教育是什么?高考说:教育就是分数!教育就是考试!教
育就是做题!教育就是把考纲的知识点讲透! 教育就是国家文明、强盛的发动机。 很多时候我只做“教”的工作,而疏忽了“育”!……怀
疑自己是否得了不“育”症?教育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和 自己懂得取舍的过程! 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是在基因之外改造人的手段! 教育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教育就 是使自然人获得人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带学生走出生命沼泽,进入心灵绿 洲。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给人一条鱼当午餐,进而给他 一根鱼竿去寻找每天的午餐。
教育学原理
第一讲 什么是教育——探寻教育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界定
教育的界定就是给教育下定义,即揭 示教育的本质。它既是对教育事实的 抽象,也反映人们在教育上的追求。
下定义就是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常用方法:被定义概念=属+种差。 原则:不能用否定语句表述;定义概念与被定
义概念外延要吻合;定义语不能含混不清,不 能用比喻句,不能同义反复。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琢磨,就是改造,就是重塑。
教育,少做父母能做好的事,少做社会能做好的事,不 做学生今后成长能做好的事。即使在今天,大谈特谈教 育要以人为本的时候,我仍觉得,教育有所为又有所不 能。有些事,教育做不了;有些事,教育一定要做。
教育:让孩子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一切手段、过程、 内容及范畴!教育:使人从“低级”走向高级。
一、对教育要素的认识
1.教育家的观点
卢梭:
自然的教育——学生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 人的教育——教师教学生如何利用这种发展 事物的教育——由各种事物中获得良好的经验
涂尔干:
两个人的要素——一代成年人和一代年轻人 一个事物的要素——前者对后者的影响
施普兰格:
教育主体——教育者的有目的的活动 教育客体——教育对象 陶冶材——作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联系中介的教 育资料
格雷戈里: 两个人的成分——教师和学生 两个心的成分——语言(传播媒介)和功课(被 传递的东西) 三个职能动作——教授、学习、试验
2.对教育家观点的归纳
教育家们对教育要素的表述涉及以下几方面: 教育者(或教育主体、或教师、或成年人); 受教育者(或教育客体、或学生、或年轻人); 教育影响(或事物、或功课、或陶冶材); 教育媒介;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教学职能动作…… 有的是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否则教育就无从谈起;有
广义的教育:无目的的学习、自学、 家庭与社会的辅导
中义的教育: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 传授知识的工作
狭义的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 响人的身心的活动(主要是学校教育)
3.纲领性定义——对教育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纲领性定义的表述既有对教育所做出的价值判断, 也规定着教育在其活动中寻求的目的。
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以教和学为活动形式,有意 识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从狭义上说,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 动才是教育。其特点为:第一,教育者是受过专业 训练的职业教师;第二,教育内容是按照一定目的 选择并且是系统而稳定的;第三,教育手段是易于 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
总之,西文“教育”一词源于拉丁语 “educare”,意指“引出”“引导”“使显 现”“使发挥”。它更多地是强调“内发”,即 把人原来固有的或潜在的品质自内而外地引发出 来,使其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3.中西方“教育”词源内涵的差别
西方
教育
内发论
方法 (注重引导、启发心智)
教育 内容
宽泛 (崇尚自然)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让受教育者看清世界,让教育者改 造世界的过程。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让学生书写纯真, 让教师书写真诚!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疏导,把弯的理直, 使直的更畅通。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座智慧的殿堂, 是一个诗意的王国,是一方创造的乐园!
教育的内容只是一个载体。教育形式只是一个熔炉。那 么教育也是一个生产过程。
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有三个特征:
——主体性,引导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导教育活动 的进行;
——目的性,一切活动指向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明 确的教育意义;
——社会性,接受社会的委托,培养社会需要的人。
教育者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为教育活动的进行及 受教育者的努力提供方向;确定教育的内容、方 法和手段。
教育者是教育活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和
动的主体
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Education n. Educate v.
(英文)
E-ducê re (拉丁语)
教育——引出
E (出)
Ducê re (引导)
苏格拉底:教育的首要任务是 培养品德
苏格拉底
西 方 观 点
亚理士多德:教育是“形成人 的理性”,从而“使天性、习 惯和理性协调统一”
夸美纽斯:教育是使人有效率 地从事现世生活并为来世生活 作准备。
夸美纽斯
法国的米亚拉雷(Gaston Mialaret)说: 我们发现,摆在我们面前的“教育”一 词至少有四种基本的含义:
⑴作为一种机构的教育;
⑵作为活动的教育;
⑶作为内容的教育;
⑷作为一种结果的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各种论述的共 同点是什么?
[法]卢梭: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 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 感动之中。让年轻一代在人性的光辉里,拥有一个关怀的人生,这 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成的一个目的。
第二节 教育的要素
教育的要素就是构成教育的基本组 成部分。对教育构成要素的认识是 理解教育的前提。
要素是事物的必要组成部分; 要素是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 要素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
孩子拨弄算盘, 在一所房子里学
习
育,指妇女生育孩子,有产出、引出的意思 。 拿肉去感化逆子。 教孩子成为善良的人。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上天所赐予的称作性,顺从和发扬本性
我
称作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广,叫做“教”。即,修道即为教
国 育。)
古
代 观
《荀子·修身》: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人受教育的起点:只有在人出现自我意识后,才 能对自身及外界事物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并在自 身与外界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教育才能展开。
当今受教育者出现的新变化:
——学习者凸现出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 ——学习者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一切中介的总和
教育影响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 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中国
外烁论 (强制灌输)
儒家经典 (崇尚书本)
二、“教育”的定义方式
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把教育定义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即使用者自己为教育下的定义,
并一直在自己创制的定义下使用这一概念。 描述性定义:即对实际中的教育是什么作出的
回答,是对教育事实的描述。 纲领性定义:即对教育应该是什么的表述,反
的是教育活动进行中的行为,是教育要素运行过程中 的表现;有的是宏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二、对教育要素的分析
马克思在分析人类劳动过程要素时指出:如果 这整个运动从其结果即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 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二者都表现为生产资 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我们可参照以上方法,将教育过程区分为:教 育者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受教 育者的活动(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活动);教 育影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
教育是让人人生而得平等的事业。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版。)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 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
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 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 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 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 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 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 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