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分析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分析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深圳市福田区2011-07/2012-06社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运行特征,评价监测结果,为改进监测方案、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确定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病例定义,通过社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平台收集2011-07/2012-06监测资料,建立数据库,按人群、季节、月份、诊断类别、可疑食品、地址分布等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2011-07/2012-06全区共报告食源性疾病2224 例,男女病例分别占总数的49.3%和50.7%,年龄以18~34 岁年龄组最多(49.4%),其次为35~59岁年龄组(33.1%),2011-10报告病例数最多,以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为主(63.9%),报告的可疑食品最多的为肉与肉制品(36.0%)。

结论福田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平台2011-07/2012-06监测资料,与深圳市2006-2010年食物中毒报告情况基本一致。

该平台能较好的反映该区食源性疾病发生趋势,是获得食源性疾病暴发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食源性疾病是一类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所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据WHO统计,发达国家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食源性疾病,在发展中国家感染情况更为严重。

食源性疾病是公共卫生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之一。

WHO在全球沙门菌监测网(Global Salmonella Surveilance,GSS) 的基础上,建立了全球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网(Global foodborne infectious disease network,GFN)。

[1-5]虽然多数发达国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的报告制度和监测系统,但并未涵盖所有的导致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多数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系统尚未建立或未有效运转。

中国自2000 年起建立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网,对食品中的沙门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弯曲菌进行连续主动监测[6]。

2005 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监测方案,并在全国23个省的85个监测点对暴发疫情、病原学、耐药性和流行因素进行监测[7]。

2010 年国家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统计数据主要源于法定报告、暴发调查、哨点监测、实验室监测及死亡证明等,有多种食源性疾病属于法定报告的传染病, 传统意义上的监测系统主要是被动监测[6]。

为改变被动监测方式为主动监测方式,提高监测的敏感性和质量,深圳市福田区从2011-05建立并启用了辖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体系为食源性疾病的评估、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截至2011-06,辖区共有67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参与了该监测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2 病例定义在社康中心就诊,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为监测对象:①以腹泻为主诉,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大便性状有改变;或每日排便未达到3次,以呕吐为主要症状者;②医生的诊断为急性胃肠炎。

1.2 资料来源收集福田区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通过社康中心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平台上报的2011-07/2012-06 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

1.3 资料分析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按人群特征、月份、诊断类别、可疑食品、地址分布等进行归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人群特征2011-07/2012-06,全区共报告食源性疾病共2224 例,其中男性1097人,女性1127人;年龄以18~34 岁年龄组最多(49.4%)其次为35~59岁年龄组(3
3.1%),见表2。

3 讨论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运行结果表明:
报告病例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分布以18~34岁组和35~59岁组为主,可能与这些人群外出就餐机会多,感染几率增加有关。

诊断类别以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最多,月份主要集中在5-10月,这些特征与深圳市2006-2010年食物中毒报告结果基本一致,说明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基本能反映该区食源性疾病的趋势。

食物中毒事件通常主要发生在夏秋季,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由于6-8月份气温较高,微生物容易生长繁殖;而且在此时期内,人体防御机能往往有所降低,易感性增高。

以往监测结果显示,发生食源性疾病以5-9月为多,而监测数据显示10-12月报告的病例增多,这与历年数据有所不同,分析原因可能是监测系统运行之初,各社康中心医生对监测方案不熟悉,对病例定义掌握尺度不足,在8-9月份辖区疾控中心对其加强督导、培训后,报告数量、质量明显提高;且2011-08/11,深圳市平均气温较累年平均值偏高,以上原因都导致了食源性疾病报告例数最多。

按报告单位所属街道来看,沙头街道报告病例数最多,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该街道辖区内城中村较多,这些区域食品卫生监管难度大,无证经营非常普遍, 从业人员大多数未进行健康体检及卫生知识培训, 食品加工储存不当、餐具消毒不彻底、生熟交叉污染等等问题都可导致食源性疾病多发。

②该街道辖区人口数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多,这些人群经常在价格便宜但无证或卫生条件差的摊档就餐;另外由于经济收入低、文化程度低,存在不良食品卫生习惯,家里的碗筷及厨房用具清洁不当,不使用冰箱,对有异味或变质食品处理方式等原因,导致该街道食源性疾病多发。

③该街道辖区内参与监测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最多且重视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报告率较高。

诊断率填报和可疑食物类别填报率普遍不高,可能是由于大部分患者在就诊前已自行用药;且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生每日门诊量大,在症状较轻、诊治方案明确的情况下不愿多花费时间详细询问可疑食品。

主动监测结果显示,深圳市福田区的食源性主动监测系统能就好的反映出该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趋势。

虽然该区已建立了“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且从2004 年开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9],但“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只监测食品中污染因素,“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暂时只收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食源性疾病数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是被动报告系统。

因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尚不能全面地评估深该区食源性疾病的真实发病情况,必须在不断完善社区居民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的同时,结合医院肠道门诊感染性腹泻监测、腹泻病人检测、中小学生腹泻缺课调查、药店黄连素及诺氟沙星等肠道抗生素销售量调查及食物中毒暴发事件网络报告[10]等方法综合监测,达到早期发现、及时预警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