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白话点读法

文言文白话点读法

一、运用白文点断的方法
现在文言文教学常用的方法是串译,不管是教师译还是学生译,对号入座写在书上才踏实。

传统语文教学(古代),小孩子上学先跟先生学句读(断句),因为那时的文章没有标点,标点符号是“五四”才传进中国的。

然后诵读,之后先生讲授文意。

今天教学文言文,看看古人的教法,其中是否有可以为我们所借鉴的呢?
例如用白文点断的方法(类似句读)进行教学可不可以呢?古代汉语是源,现代汉语是流,今天的学生不会对没有学过的文言文一点儿都看不懂,毕竟祖孙是一家子啊。

用白文点断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如果通过努力或大家的研讨,基本能够断准确了,文意也就大体弄明白了。

于是,我有了一种尝试的冲动。

终于有了一个机会,我在北京郊区的一所农村学校做了一次教学实验,教学的是初二下学期的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学生当时还在初二的第一学期,也就是提前了几个月学这篇课文。

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学生没有预习,上课后,教师借助大屏幕打出课文题目和作者的名字,问学生:“能看懂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不出。

教师:“没关系,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说完,教师把幻灯片翻到下一页,这是课文的第一段,但是没有标点符号,也就是所谓的“白文”。

如下: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师:这是课文的第一段。

大家把书合上,自己放声读一读,看看这段文字在什么地方需要停顿一下,自己能读出几句话。

教室人声鼎沸,但学生读的速度很慢,经常停顿。

教师知道这是正常的状态,便不着急等着学生慢慢读。

过了一会儿声音渐渐停下来。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试着读几句,可以不必从第一句读起,会读哪句就读哪句。

有几个学生站起来试着断句,大多是从前往后读,但是停顿的地方不尽准确。

师:刚才几个同学试着读了一下,大体读对了。

现在请大家把投影上的课文抄在本子上,一边抄,一边试着加上标点。

慢慢抄,看准每个字,不要抄串行。

学生按要求抄课文。

教师上课前自己做过试验,照着投影抄这段文字大约用五分钟,估计学生需要八分钟左右。

学生陆续抄完抬起头。

教师又出示了一张投影片,如下:
记下自己初读课文时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也把这个表格抄在刚才抄的课文下面。

待学生抄完,教师又将第一段课文的白文出示在投影上。

师:我们大家齐读这段没有标点的课文,看看能多读出几句吗。

学生读,但依然不能读得顺利。

教师等学生读完,将有标点的这段课文投影在屏幕上。

师:请同学们对照刚才自己在抄的课文上加的标点,看看自己对了几句,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学生抄完后,抬起头。

师: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遍这段课文,把刚才画的表格填一填。

待学生填完表格,教师让学生打开课本。

师:现在课本打开了,大家看看注释,看它能不能帮助你解决表格里的问题。

教师在教室里来回巡视着,看得出学生此时看书的需求很迫切。

师:大家好像都看完了,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这次读得是不是流畅一些了。

读课文之前,大家先看看老师在课文里加重了颜色的这些字怎么读。

教师出示下一张投影片。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因为学生已经看过课下的注释了,因此基本没有什么问题。

然后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学生明显地读得好多了。

师:有标点的课文大家都会读了,再来试试没标点的,看看还能不能读下来。

教师又出示没有标点的白文课文,学生基本上能读下来。

师:读得真有进步!理解课文的意思了吗?好,我们一起来试着说说每句话都是什么意思。

我们不看书,就对着屏幕上这段没有标点的课文说,要翻译哪句由发言的同学自己选。

谁先发言?
因为有了前面看注解的过程,学生们对课文大致的意思能够说出来。

但是像“以是”“既加冠”“硕师”“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卒获有所闻”等还是说不准确。

于是教师让学生再次打开书看注解。

师:看过注解之后,这几处的意思明白了吗?
教师又出示一张幻灯片。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师:这里画横线的词语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学生基本上能够回答出来。

师:对照一下刚才你在表格里面记下的问题,看看都解决了没有。

稍后,教师出示这段课文翻译的投影。

师:我请一位同学把投影上的课文翻译读给大家听,同学们看书,对照原文,看看是不是每句话的意思都明白了,还有不明白的句子就问老师。

一学生读翻译。

师:谁有问题?好,下面大家在本子上把这段课文翻译出来。

待学生翻译完后,教师让一位学生读自己的翻译,其他同学纠正不准确的地方。

最后,教师让学生再次大声朗读课文。

下课。

完全出乎我和听课教师的预料,学生们阅读得很棒!通过前面的简述可以看出,大部分时间教师都是在“布置任务”,学生一直在“忙”。

但是凭借着母语的“血
缘关系”,他们很快就可以进入学习的状态。

只要教学设计得当,学生们是完全可以把文言文学好的。

白文点断的用法很灵活,学生程度好的,一上课就可以呈现白文;程度稍差一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先看有标点的,然后再读白文。

白文点断练习要选择有故事性的课文,这样学生容易前后贯通理解,不至于因为感到很难而丢了自信。

二、听读和听写
文言文的教学有时还可以利用课文朗读录音,从听入手,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例如《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如下:
学生课前没有预习。

上课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听。

要求学生听清课文题目和作者;听出课文大概讲了些什么内容。

听完后,请学生说出课文题目和作者,并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若出现问题则予以纠正。

不着急让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再换另一个人的朗读录音(如男生朗读后可换成女生朗读,以增加新鲜感,形成刺激),要求学生听其中的内容,最好用笔记一记。

朗读录音只有两分钟多一点,此时学生已经听了两遍课文。

教师请几个学生说说听到了什么。

他们会说出如“有一片竹子”“有几个人”“有个小潭,水很清”等等初步的感知。

教师接着说:“课文里究竟写了什么呢?我们看投影上的课文,边看边再听一遍朗读。

注意课文里每个字的读音。


于是教师呈现课文投影,播放朗读录音。

之后依然是用白文点断的方法,但学生们因为三次课文朗读,所以不是很费力。

最后是翻译课文(就像前一个课例介绍的方法)。

除了白文点断的办法之外,听写文言文也是培养文言语感的方法。

例如,昨天刚学了《送东阳马生序》的第一段,今天一上课就让学生打开本子听写,教师念:“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这是上节课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理解有困难的几句话,通过听写的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也使他们进一步熟悉了课文,为背诵打下了基础。

文言文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文言语感,有了语感才可能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所以说,只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教学就是一种智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