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谦《中央银行学》第3版课后习题
第十八章中央银行与金融稳定
一、重要概念
1.金融稳定
答:金融稳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市场基础设施运行良好,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协调,并能抵御各种冲击而不会降低运行效率的一种状态。
在该状态下,金融机构作为资金媒介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金融业本身能保持稳定、有序、协调地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协调。
一般而言,金融稳定具有以下特征:①金融稳定具有全局性;②金融稳定具有动态性;③金融稳定具有综合性。
2.金融稳定的基本制度框架
答:金融稳定的基本制度框架可主要包括:市场主体、市场结构与秩序、金融调控与监管、市场支持保障和金融风险处置等五个方面。
(1)在市场主体方面,要建立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2)在市场结构与秩序方面,金融业存在着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等结构不均衡以及金融秩序不规范的情况,使金融业隐含着内在的不稳定性,极易产生较大的金融波动,进而通过市场间的关联和互动,扩展到整个金融体系,最终酿成金融危机。
(3)在金融调控与监管方面,要确立不同层次的制度安排来协调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政策工具,以促进金融稳定目标的实现。
(4)在市场支持保障方面,需要将保证支付清算体系的安全提高到维护金融稳定的高度来认识。
较好的市场保障制度是保持金融稳定的有力“缓冲器”。
要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的补偿机制,并注意防范道德风险,充分发挥市场约束的力量。
(5)在金融风险处置方面,要按照依法合规、适度有限、权责对称等原则,构筑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制度架构来有效处置金融风险,以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3.金融安全网
答:金融安全网是指为保持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系统安全稳健运行而建立的危机防范和危机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金融安全网的主要目标,一是有效防范或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促使金融机构稳健运营;二是当危机发生时,能够及时处置,减少危机带来的影响,增强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
构成金融安全网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足中央银行有效行使“最后贷款人”的功能;二是中央银行及监管当局及时有效的审慎监管;三是完善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四是完善的征信体系;五是有效的反洗钱制度和工作体系。
4.FSAP
答:FSAP即“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防范金融危机,于1999年5月联合推出的评估方法,对成员国和其他经济体的金融体系进行全面评估和监测。
经过几年的发展,FSAP目前已经成为被广泛接受的金融稳定评估框架。
它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金融体系诊断工作方面的主要平台,75家中央银行、监管机构、标准制定机构和国际组织均参与了合作。
5.金融稳健指标
答:金融稳健指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了监测一个经济体中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稳健程度,以及金融机构客户(包括公司部门和居民部门)的稳健程度而编制的一系列指标,它用来分析和评价金融体系的实力和脆弱性。
金融稳健指标包括核心指标和鼓励指标两类。
6.压力测试
答:压力测试是对金融稳健指标分析的有效补充。
压力测试的目标是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可能对金融体系稳健性带来的影响,来对因宏观经济与金融部门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而产生的风险和脆弱性进行评估。
FSAP评估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利率、汇率、信贷、流动性以及资产价格的变动。
为了对这些风险的影响进行评估,压力测试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衡量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稳健指标带来的影响,以达到评估金融部门潜在脆弱性的目的。
7.金融监管协调和稳定机制
答:我国的金融监管协调和稳定机制是指在中国人民银行、各监管机构之间建立的支持、配合和沟通协调机制。
其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金融稳定职能与监管机构监管职能的协调与配合;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部分监管职能如银行间市场外汇管理、支付结算管理、反洗钱等与监管机构间监管职能的协调与合作;三是监管机构之间针对业务交叉领域的协调与合作。
协调主体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国务院负责的金融稳定协调组织,参与者除第二个层次的协调主体外,还有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商务部等;第二个层次,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协调组织,参与者有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和财政部等。
二、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金融稳定?其特征有哪些?
答:金融稳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市场基础设施运行良好,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协调,并能抵御各种冲击而不会降低运行效率的一种状态。
在该状态下,金融机构作为资金媒介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金融业本身能保持稳定、有序、协调地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协调。
一般而言,金融稳定具有以下特征:(1)金融稳定具有全局性。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金融稳定是经济稳定的前提和保证,因而金融稳定具有全局性意义。
中央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和支付清算体系的提供者和维护者,在保持金融稳定方面担负着最为重要的角色。
中央银行在履行其职能的同时,应立足于维护整个宏观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密切关注银行业运行态势的同时,将证券、保险等领域的动态及风险纳入视野,重视关键性金融机构及市场的运营状况,注意监测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跨市场、跨机构乃至跨国境的传递,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处置可能酿成全局性、系统性风险的不良金融机构,保持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
(2)金融稳定具有动态性。
金融稳定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的概念,其标准和内涵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并非是一成不变而固化的金融运行状态。
健康的金融机构、稳定的金融市场、充分的监管框架和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在其内部及其相互之间会进行策略、结构和机制等方面的调整及其互动博弈,形成一种调节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整体的流动性制度架构,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形势。
(3)金融稳定具有综合性。
因为金融稳定作为金融运行的一种状态,需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及方式(包括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手段等)作用或影响金融机构、市场和实体经济才能实现,从而在客观上要求对金融稳定实施的手段或政策工具兼具综合性的整体考虑,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2.金融稳定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金融稳定的目标为:保持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安全运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其目标涵盖以下三方面:
①对经济全局而言,要维护金融安全和金融主权,以避免金融危机对经济金融发展的干扰和破坏。
②对金融部门而言,要防范和化解全局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局部系统性金融风险,及时切断风险传播,阻止风险的蔓延。
③对社会经济个体而言,要提供一个合理的金融预期,增强他们对货币和金融体系的信心。
具体而言,中央银行金融稳定职责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通过货币政策及其操作维护货币体系的稳定。
②通过建立稳健的金融基础设施,主要是高效的支付系统,降低系统性风险。
③对金融业的运行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随时掌握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
④防范和处理系统性危机,必要时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责,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付。
3.金融稳定的基本制度框架包括哪些内容?
答:金融稳定的基本制度框架可主要包括:市场主体、市场结构与秩序、金融调控与监管、市场支持保障和金融风险处置等五个方面。
(1)在市场主体方面,要建立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金融机构面临的任务还很重。
在这方面,构筑良好的资本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等制度架构至关重要,关键是要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解决好权责对称问题。
(2)在市场结构与秩序方面,金融业存在着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等结构不均衡以及金融秩序不规范的情况,使金融业隐含着内在的不稳定性,极易产生较大的金融波动,进而通过市场间的关联和互动,扩展到整个金融体系,最终酿成金融危机。
在这方面,要着力推进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创新,确保金融秩序的稳定。
要逐步建立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强深层次的银行与保险业的合作,构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协调发展的制度平台。
(3)在金融调控与监管方面,要确立不同层次的制度安排来协调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政策工具,以促进金融稳定目标的实现。
①规定中央银行、财政部和监管部门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中各自的职责和法律地位;
②构建协调宏观金融稳定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制度架构,增强中央银行的前瞻性宏观分析能力,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准;
③加强协商沟通,建立健全各部门之间防范跨市场、跨系统金融风险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协调配合的制度框架;
④运用适宜的货币政策工具来稳定金融体系,可包括短期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等;
⑤逐步建立功能性监管的框架,运用适当的金融监管手段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如审慎的市场准入监管、及时的监督纠正措施等;
⑥加快金融稳定指标的设计和评估,构建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对跨市场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分析。
(4)在市场支持保障方面,需要将保证支付清算体系的安全提高到维护金融稳定的高度来认识。
较好的市场保障制度是保持金融稳定的有力“缓冲器”。
要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的补偿机制,并注意防范道德风险,充分发挥市场约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