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制度比较复习资料1.填空1、中央银行制度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结构、内部职能结构、分支机构设置 p232、中央银行的最高决策权≠最终决策权 p53、货币发行按其性质划分:经济发行、财政发行 p804、央行发行准备金的种类: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证券准备(短期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国库券、政府公债) p825、央行负债业务中央行票据的定义:中央银行债券是为调节金融机构多余的流动性,而向金额机构发行的债务凭证。
中央银行债券发行时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特殊性:一是期限较短,二是其目的是为了实现金融宏观调控而发行。
发行中央银行债券是中央银行的一种主动负债业务,其实施对象主要是国内金融机构。
P886、央行能否控制货币(货币供给是否是外生变量):p189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指货币供给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实际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不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决定的,而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中央银行可通过各种货币政策措施的使用来调控货币供给量,即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决定的。
(央行能否控制货币)7、央行的统计信息体系主要包括:金融统计、景气调查 p1568、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主要有:货币供给量、利率、(贷款量、汇率)p2029、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准备金、基础货币。
P20510、货币政策工具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P21611、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异同:(1)着眼点存在差异(2)运用的工具与手段存在差异p26112、货币危机:是由货币严重贬值带来的货币信用危机。
货币危机通常演变为金融危机。
13、金融危机:主要指由银行支付危机带来的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并威胁到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
金融危机处理不当通常引发经济危机。
14、经济危机:是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遭受严重破坏,企业大量破产,失业大幅上升,经济严重衰退,甚至濒临崩溃的一种恶性经济灾害。
P1992.单选1、判断出不同央行制度优劣,并知道代表性国家 p18(一)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大多数国家会采取的)(1)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权力集中统一、职能完善、有较多的分支机构。
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英国、法国、日本。
(2)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中央银行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
美国、德国。
(二)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
苏联和1990年前的大多数东欧国家,1983年前中国也实行这种制度(三)准中央银行制度:不设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新加坡、马尔代夫、斐济、沙特阿拉伯、中国香港在回归祖国前也属于。
(四)跨国中央银行制度: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东加勒比海货币区。
2、港币发行由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负责3、最早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4、央行的业务(判断是资产、负债、中间)第四章5、其他金融公司和其他存款性公司的界定(给一些公司名称区分)p58最主要的其他存款性公司是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城市)信用合作社、外资商业银行、财务公司。
6、关于货币发行(什么性质的货币发行):p80经济发行: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发行。
财政发行:是指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的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回购交易和现券交易。
(不同经济周期适用)p109累计回笼量 = 正回购量 + 现券卖断量 + 中央银行债券发行量累计投放量 = 逆回购量 + 现券买断量 + 中央银行债券到期量8、再贴现p101再贴现业务开展对象:在中央银行开立了账户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再贴现的申请和审查:商业银行必须以已办理贴现的未到期的合法票据,即根据购销合同进行延期付款的商品交易所开具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申请再贴现。
接受再贴现申请时应审查票据的合理性和申请者资金营运状况。
9、再贴现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发布与调整的。
采取定期挂牌发布。
10、主要支付系统的结算币种:美元、日元11、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定义、特点,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决策权。
P216(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
(2)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3)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12、选择性政策工具各自含义:(1)消费者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分期购买或贷款的管理措施,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限额,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
(3)不动产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主要是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贷款的最长期限和第一次付现的最低金额等。
(4)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国家拟重点发展的某些部门、行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利率,以鼓励其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
13、时滞的含义:从需要采取某种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
分为外部时滞(操作时滞、市场时滞)、内部时滞(认识时滞、决策时滞)。
P2411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果检验(一个政策工具、其操作目标、法定准备金调整、先影响操作指标(中介指标))15、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性的规定 p291:一级资本充足率,普通股比例最低要求从2%提升至4.5%,一级资本充足率的下限从现行的4%提升至6%。
3.多选1、央行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结构、内部职能机构、分支机构 p232、世界上主要的货币发行制度:弹性比例制、保证准备制、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现金准备发行制、比例准备制。
p833、一级交易商包括的机构范围(2016年的)4、中间性指标的选择性条件: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p2045、金融监管三道防线:预防性管理、存款保险制度、紧急救援 p2836、计算存款准备金的方法(三种)7、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
P2228、货币发行的主渠道:再贴现、贷款、购买证券、收购金银和外汇等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将货币注入流通、并通过同样的渠道反向组织货币的回笼,从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商品生产与流通扩张和收缩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需求。
9、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共性与区别 p246共性:作用于同一个经济范围,出自于同一决策者,为实现共同的经济目标。
区别:政策的实施者不同,作用过程不同,政策工具不同。
4.判断1、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2、1986年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性质、地位和职能首次以法规形式规定。
3、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至北京。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一元式。
4、中央银行法定业务范围:货币发行和流通管理、存款准备金、为在中央银行开立账户的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和贷款、在公开市场从事有价证券买卖、经营黄金外汇及管理业务、经理国库业务、代理政府发行兑付国债及政府债、组织清算、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相关监督管理、中央银行财务收支的会计核算、法律允许的其他业务。
5、中央银行禁止业务:不得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不得向个人、企业单位提供担保,不得直接向他们发放贷款、不得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不得从事不动产买卖、商业性证券投资、不得向财政透支、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6、我国的委托国库制,中国人民银行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经理国库7、净额结算只在规定时点处理资金的转账划拨,因此降低了资金流转的速度。
若净债务银行在清算时刻没有足够的资金清偿债务,结算无法完成将导致支付系统风险。
实时全额结算系统比净额结算更有效率,更利于规避支付风险。
8、货币政策五大目标:(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币值稳定。
(2)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3)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
(4)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5)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
9、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供给量、利率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控制存在较长的时滞。
利率:中央银行能运用政策工具较为有效控制利率,但是控制的是名义利率,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实质影响的是预期实际利率。
预期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预期。
5.简答1、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目的和意义 p72(1)有利于调控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2)有利于维护金融业的安全(3)有利于国内的资金清算(4)有利于对政府融通资金2、中国人民银行资产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解释) p120(1)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张是否具有效率和可持续性(2)外汇储备扩张导致本币被动超发,加大国内通胀压力(3)资产结构反映出中国人民银行调控能力问题3、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p202优点:(1)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2)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变动(3)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货币供给量增加(减少),表示货币政策扩张(紧缩)(4)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缺点:(1)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并不是绝对的(2)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给量存在较长的时间滞后(3)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多层次概念,存在选择问题4、公开市场业务货币政策工具优点 223(1)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2)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灵活精巧的进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3)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较为理想的工具(4)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5)公开市场业务可迅速的操作5、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p260(1)金融业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其监管的必然性(2)金融业高风险特性需要金融监管的有效防控(3)金融监管有利于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效率(4)金融监管是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控的保障6、近年来国际金融监管调整的主要表现(1)改变传统的监管手段,加强以促进金融业谨慎经营为目的的风险监管,保证金融业的效率和稳定(2)加强对大型金融集团的监督(3)要求银行审慎对待与高杠杆机构的关系(4)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更加密切7、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p3(1)关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客观上要求信用货币的发行权应该走向集中统一,由资金雄厚并且有权威的银行发行能够在全社会流通的信用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