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国每年都有大批高校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技和文化战线的主力军。

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中年知识分子健康状况恶化、疾病缠身的报道不断见于报端,一些科技英才早逝的报道也时有所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而带有普遍性质的原因,那就是他们普遍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知识分子工作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身体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因而极易发生心脑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多种疾病,而适宜的体育运动是预防这些非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措施。

因此,知识分子的前身,即大学时期的身体尤为重要。

如何使大学生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一项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知识分子中年健康状况恶化的世纪工程。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在校大学生,随机抽取2160人,其中男生1203人,女生957人,年龄18~23岁。

⑴问卷调查法: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法,共发出问卷2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912份,有效率占发放问卷88.5%,男、女生有效问卷分别为1024份、888份,有效问卷率分别为53.56%、46.44%。

⑵对比分析法:通过调查对有关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本文提供数据依据(见表1和表2)⑶文献资料法:搜集、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1)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或每周参加1次~2次锻炼,我们认为已具有了初步锻炼习惯。

统计表明,在四所高校初步锻炼习惯的男生占其总数的69.33%,女生只占其总数的55.97%,显然这与培养高校学生具有锻炼习惯的目标要求差距甚远。

(2)在具有初步锻炼习惯的人群中,坚持每周锻炼1次~2次的人数比例高于天天都锻炼的人数比例,说明学生喜欢这样的锻炼节奏;而没有锻炼习惯的人群中,应注意到偶然锻炼一次的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还不同。

前者虽然也没有锻炼习惯,但偶然会产生锻炼的愿望并进行实践,说明还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和兴趣,而对在大学阶段根本不参加课外锻炼的学生,培养他们的锻炼习惯,正是高校体育教学的艰巨任务。

(3)由表2可见,有初步锻炼习惯的人数比例,三、四年级低于一、二年级,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因为严格说来,只有在整个大学期间,特别是在临近毕业时,仍应保持稳定的锻炼习惯,方可认为该生在大学期间养成了体育锻炼习惯。

因此,采取措施使在一、二年级已有初步锻炼习惯的人在三、四年级不至流失,也是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必须解决的问题。

了解学生对什么运动项目最有兴趣,有助于我们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对某项运动表现出的兴趣,则是培养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和基础。

被调查男生共提出19种运动项目,女生提出18种运动项目,以得票多数排列出前8名(见表3)。

(1)学生最喜欢的项目都是在我国广泛开展的运动项目,并比较集中在各种球类项目上,说明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以群体参与形式进行的、并有一定对抗性的项目更容易产生兴趣。

(2)学生对长跑的兴趣让人感到惊异,因为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特别是女学生最不感兴趣的项目就是中、长跑,不过调查表中多注明是慢跑。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他们指的是“健身跑”,也就是说,学生不喜欢竞技比赛项目中的长跑,但喜欢健身性的慢跑。

这充分揭示了我们在发展学生心血管耐力素质时,可以用以心率调整负荷的健身跑取代竞技式中的中、长跑,这特别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锻炼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情况的初步调查,我们感到我国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顺应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更新,为实现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对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做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工作,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初具雏形。

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势在必行。

激发学生强烈的内在动机和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是培养他们锻炼习惯的前提。

作为高校学生,他们有能力掌握一些和身体文化知识、体育与应急反应知识,以及现代社会和人的健康与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因认识的提高而产生的强烈的内在动机,而且使他们具备了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使他们能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作出评价,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信心;使他们能随着生活条件、环境的变化、以及年龄的增长,合理调节锻炼项目、时间和运动量,达到终身享受体育的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另外,开设体育选项课,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途径。

从表3中可以看出,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大多是在我国开展比较普及的项目,是一般高校都有条件开展教学的,因此最好让学生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学习。

经济发达国家在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生对项目的兴趣。

在日本名古屋大学,每个教学单位时间内都有数10种项目供学生选择,美国高校教学项目设置也是五花八门,十分丰富。

而韩国的大学,为开设选项课,采取不同学校教师临时性的联聘制度,都是可供我们借鉴的。

在三、四年级开设体育课,对促使三、四年级的学生继续参加体育锻炼,对培养和巩固学生的锻炼习惯有重要作用。

而且高年级体育课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

参加选修课人数的多少,会取决于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以及体育课对他们的吸引力。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对我们的体育教学也是一种促进。

1研究对象与方法2调查结果与分析3讨论与建议1.1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2.1对锻炼习惯现状的调查2.2最喜欢的运动项目3.1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培养对体育的兴趣3.2在三、四年级继续开设体育课3.3建立学生自己的民间体育组织(转171页)表1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统计表2一、二年级与三、四年级参加锻炼情况对比表3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林新利(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摘要关键词本文运用调查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河南四所高校在校的大一到大四的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如何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途径进行研究。

通过对1912名大学生的调查,其中男生1024人,具有初步锻炼习惯占69.33%;女生888人,具有初步锻炼习惯占55.97%。

显然,这与培养高校学生锻炼习惯的目标要求差距甚远,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大学生体育锻炼锻炼习惯式。

在教材选用上,还应该注意到语言输入的相关性,教师应给学生传授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输入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技巧。

同时,教师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英语读物,如英美文学作品,英语故事以及有关英美文化与生活,英语学习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

对学生每学期的阅读量提出具体的要求,定期要求学生写出读书报告,规定读书报告应占期末成绩的20%-30%。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多阅读,更好地开展课外阅读,以增加阅读的输入量。

上面已经提到,泛读教学千篇一律地采取Comprehensionquestions和checkanswers的教学模式,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达到传授语言知识的目的,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外语泛读教学的目的发生了一定的矛盾。

戴维·约翰逊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信息从教师的讲课笔记转移到学生做的笔记上,却未经过两者的大脑。

”从目前大多数阅读课的课时安排来看,一般都为每周2学时-4学时,在大多数的泛读课上,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导和控制下,围绕阅读课本的内容进行一些被动的知识的接受活动。

一般常见的都采用朗读、默读及听读、问答与借助图表等的阅读方法。

这些方法有其一定的优势,但泛读课的课时毕竟很有限,要靠课堂的有限时间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绝对不可能的。

泛读教师的角色要重新定位,教师应从课堂的主讲角色变为导向角色。

所谓导向即把握好学生的阅读方向,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在泛读课这样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只能帮助学生顺利快速阅读大量材料,把握文章主旨,发现优美句子,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学生自学的能力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阅读中增长阅读经验,加强语感,以利大量阅读,掌握信息。

即在课堂内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习惯,系统地进行阅读技巧掌握的训练,使学生能利用这些方法、技巧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4.2教学模式的改变及泛读教师的角色定位5结语参考文献作者简介[1]JackC.Richards,TheodoreS.Rodgers王才仁导读,语言教学的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制订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4]Ellis,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5]Ellis,R.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1994[6]王奇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探究—中西教学模式比较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3(5)张素月(1980-),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助教,本科学历。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收稿日期:2007·10·10)(接65页)。

,3.4选择适宜的目标教学方法这种组织叫“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

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等,一般邀请有专长的教师作指导,学生自觉自愿参加组织的活动,并通过寻求赞助等形式组织比赛,积极性很高如果这种形式能普及,它对促进学生课余参加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会有很好作用这与日本高校中一种类似的叫“体育会”的组织很相似如日本名古屋大学,全校97%的学生都参加体育会,可以在体育会所属的40多个单项俱乐部中任意选一个参加活动,一般每周活动1次~2次或4次~5次不等。

而且每次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上,显然,这种俱乐部保证了学生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

因此,目前我国出现的类似体育组织我们应给予支持和帮助,这一形式的发展,将有助于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

我们知道,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项目进行学习只是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目标教学方法,在每个教学单元初期,由教师指导学生分别确定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包括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给每个学生一个在现有水平上的练习时间,适时地进行形成性评价,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自己产生学习新课题的欲望,再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深化学习”或“矫正学习”,直到达到预期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