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临床微生物学基础 基本概念 微生物的分类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3R原则 G-杆菌耐药情况 中-重度感染的抗生素的应用
-
3
临床药理学基础
基本概念
1.药时-曲线 指给药后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动态曲线。该曲 线下面积(AUC)表示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 收量,即生物利用度。
2.半减期(t1/2)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次出现或得到叠加,需要间隔一定时间才会再次出现这种效应
3。3 较长的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指细菌接触
抗生素一定时间,当抗生素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一定时间
抑制的现象.
-
14
由于浓度依耐性决定药效因素是浓度(Cmas血药峰浓度/MIC)而 不是保持时间长短,因此
14元环 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 15元环 阿奇霉素 16元环 螺旋霉素、交沙霉素 4. 四环素类 多西环素
-
10
临床药理学基础
常用抗生素的分类
5.氯霉素类 6.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7.多肽类 替考拉宁 8.利福霉素类 9.磺胺类 10.甲硝唑 11.磷霉素
-
11
临床药理学基础
常用抗生素的分类 12.喹诺酮类
治疗是影响死亡率的最重要因素。
2. 降阶梯治疗的步骤两个;起始使用重火力高覆盖面的抗生素可防
止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减低高死亡率,然后,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及
-
4
临床药理学基础
基本概念 3.清除率
单位时间机体经肾、肝和其他各种途径清除药 物的速率。 4.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在血液中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只有游离型 药物才具有活性。
-
5
临床药理学基础
基本概念 5.T/MIC 血药浓度>MIC的持续时间 6.AUC/MIC 24h药物利用度与MIC比值 7.Cmax/MIC 血药峰浓度与MIC比值
缩短间隔,尽量延长 血药浓度超过MIC的 时间
提高血药浓度,适当 延长投药间隔时间
介于浓度,时间依赖之间药物(杀 碳青霉烯类,第四代头孢 介于两者之间 菌作用非浓度依赖,有一定的PAE) 大环内脂类,林可,万古
-
18
二 降阶梯疗法
1. 起始治疗的重要性:面对急重症肺部感染的患者,在未知病原菌
的情况下,医生们常面临选用抗生素的问题,不少学者研究发现起始
-
6
临床药理学基础
常用抗生素的分类
1.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
G+球菌
青霉素
耐青霉素酶
苯唑西林,氯唑西林
广谱青霉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 哌拉西林
-
7
临床药理学基础
常用抗生素的分类 1.β-内酰胺类 头孢菌素类 Ⅰ代 头胞氨苄、唑啉、拉定 Ⅱ代 头胞呋辛、克洛 Ⅲ代 头胞曲松、噻肟、哌酮、他啶 Ⅳ代 头胞吡肟
Ⅰ代 萘啶酸 Ⅱ代 吡哌酸、诺氟沙星 Ⅲ代 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Ⅳ代 司氟沙星
-
12
抗生素新运用 时间依耐性与浓度性依耐性。 降阶梯治疗。 替换治疗。 时间攻击疗法 PAE
-
13
一 一 抗菌药物药效学分为时间依耐性和浓度依耐性两类
一 一) 浓度依赖性抗菌素 浓度依赖性抗菌素以氨基糖甙类为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
1
说几句题外话与兄弟姐妹共勉
抗生素知识更新加快,吾辈须加努力; 合理应用抗生素,党国与小郎中同行; 领导内行,我等可谏; 与患者弹琴,牛有何妨! 今日综合华山等医院课件与君分享,君笑乎? 开电脑有益,但愿尔等有所收获
-
2
内容
临床药理学基础 基本概念 常用抗生素分类及主要特点、分布
2 当浓度低于MIC时无抑菌作用。 3 仅有一定的PAE(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林可霉素及大环 脂类)或没有PAE(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氨曲南) 因此这 类药物临床药效的关键是延长,维持有效浓度(超过 MIC的浓度) 时间。
-
16
内酰胺类中头孢曲松,头孢地嗪的血药浓度半衰期》7小时, 一天给药1-2次,大于MIC的时间可持续12小时以上,故24小时 内给药1-2次即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噻污(半衰期1—2小时)一般 应在24小时内给药3次。
碳青霉烯类虽然半衰期只有1小时,但是此药有一定的PAE, 所以主张24小时内给药3次:
青霉素类及其它一些头孢菌素类药物半衰期不到1小时,常
规 剂 量 下 , 24 小 时 给 药 3 次 时 期 血 药 浓 度 大 于 MIC 的 时 间 不 到
-
8
临床药理学基础
常用抗生素的分类 1.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 舒巴坦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胞哌酮 克拉维酸 阿莫西林 三唑巴坦 哌拉西林 其他β-内酰胺类 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 单酰胺类 氨曲南
-
9
临床药理学基础
常用抗生素的分类
2.氨基糖苷类 异帕米星 3.大环内酯类
代表,包括氨基糖甙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诺酮类及甲硝唑。
1. 1 抑菌活性随抗生素的浓度升高而增强,当血药浓度大于致病
菌的MIC 8-10倍时,抑菌活性最强,当浓度低于MIC时,仍有
一定抑菌作用.
2.,2 具有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 effect, FEE)即抗生素
在初次接触时有强效浓度依赖性 连续接触并不能使这种效应再
1) 一天一次给药无疑血浓度会高于一日分三次给药。 2) 虽然半衰期一般只有10小时但因有抗菌后效应因此一次/天给 药成为可能。
3) 耳,肾毒性与耳蜗及肾皮质中氨基糖甙类的浓度有关,一天一 次给药浓度低的时间长有利于耳蜗及皮质中的药物回流入血液中, 因此可以减少毒性。
4) 临床也证明氨基糖甙类1次/日疗效同于一日两次
50%,因此每天应用药4-6次。 -
17
时间与浓度依耐性抗生素药物的区别
时间与浓度依耐性抗生素药物的区别
特点与分类
代表药物
建议投药方法
时间依耐性抗菌药物(杀菌作用 非浓度依赖,无或很短PAE) )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杀菌作 用浓度依赖,有较好的PAE)
青霉素类,第一,二 三代头孢菌素类及氨曲南
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
-
15
二)时间依耐性抗菌素 时间依耐性抗生素包括内酰胺类,大环
内脂类,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以内酰胺类为代表。其特点为: 1 无首次接触效应,达到 MIC时,才可有效地杀死细菌,但药
物浓度超过MIC时,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有效地增强药物的抗菌 活性。由此提出“持效时间,” 即超过MIC时间这类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