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PPT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PPT


思考:国家为什么要颁布这些文件,对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行政要求?
事实依据: 警示:好学生往往不能成为好公民。
反思:能否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理论依据:
身体
人 灵魂 教育 精神营养 生育
物质营养
启示:对人进行心灵的养育是人发展的内在
需求,是教育的应有之意。
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 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 也能为他人和集体所理解、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 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与集体能融为一体,既能与挚 友相聚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时独享孤独;在与人 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 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 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而 心理不健康的人可能常常置身于集体之外,与周围的人格 格不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 思考: 1、您是怎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 您认为应该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于: • 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 若干意见》; • 2002年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全面的规定; •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 纲要(2010-2020)》中指出,“加强心理健康 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 • 2012年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行 了修订。
• 总目标: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身心和谐健康 发展、奠定幸福生活基础。 即:用健康的心理奠定幸福生活的基础。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总体描述:
• 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 格和谐。 • 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 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 • 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 性的阴阳善恶。 • 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 和谐地相处。 • 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 • 他们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 • 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心理健康的人给人的总体印象:平和、淡定。
埃里克森的情感(人格、社会化)发展理论
• • • • • • • • 信任对怀疑(0-1.5岁) 自主对羞怯(1.5-3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 亲密友爱对孤独(18-30岁) 繁殖对停滞(30-60岁) 完美无憾对悲观失望(60岁以后)
•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国内比较常见的提法还有心 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 理教育等;还有一类提法沿用了专业的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的术语,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 理治疗、心理诊断、心理卫生等。这类提法在学 校也多指心理健康教育。 • 在中小学实施的各种心理咨询、辅导等活动统一 称为“心理健康教育”,并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 员统一称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能动地适应现实 ,进一步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 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 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 与奢望;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 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 • 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 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 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怀才不 遇”,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 案例:作家史铁生的生活。
是仅仅为了防止社会危害事件的发生吗?
• 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身心和谐全 面发展,是为了人自身长远的幸福。
关于人心理的发展,心理学家从认知、情感、道 德、行为等方面做了分别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关 于认知、情感、道德、行为的发展理论。 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情感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斯 金纳),等等。
目标(摘抄): • 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 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 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 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 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 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 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人一生的幸福,缘于人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二、心理健康标准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摘抄):
•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 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 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 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 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 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具体标准(王登峰、张伯源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 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长短处都能作出恰当的 、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 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努力 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泰然处之。 •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 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 、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 到完美无缺,于是总跟自己过不去,结果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无 法摆脱自己感觉到的将要面临的心理危机。 • 案例:力克胡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