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上学期 考试试题汇编 古诗词对比鉴赏

高三语文上学期 考试试题汇编 古诗词对比鉴赏

古诗词对比鉴赏1.(甘肃省兰州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1)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4分)(2)在《寒菊》一诗的“宁可枝头抱香死”这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述理由。

(4分)答案(1)①都是托物言忠的诗,借写花来表现自已的精神追求。

②都不直书其物,文中对写作对象的称谓,前者写梅不用“梅”字,/彳荐写菊不用“菊”字。

③都化用了典故。

前者化用王羲之练书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2)心得最传神的一个字是“抱”字,它形象传冲地表现厂菊花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

2.(广东省高州三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红叶唐· 韩氏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行宫唐· 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这两诗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尽相同的,请分析其异同(4分)。

(2)韩诗委婉含蓄,元诗平白如话,请指出各采用什么手法写宫女的心事和命运。

答案(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宫女寂寞、哀怨的感情。

不同点:韩诗表现了宫女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愿望。

而元诗流露出凄凉哀怨、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情绪。

(2)韩诗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手法。

元诗:反衬或乐景写哀或相互映衬或托物言情。

3.(湖南长沙市一中2011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春夜闻笛①唐李益寒山②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采桑子③南宋朱敦儒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相映汀洲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释:①李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所作。

②寒山,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③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说朱敦儒“靖康离乱,避地自江西走二广”。

(1)两首诗传情达意都借助了“雁”这一意象。

李诗借大雁春来北飞,言迁客欲归不得(雁归而人留),寄喻得体,衬托有方。

朱诗朱诗。

答案借旅雁自比,以万里反衬自身的孤单,写虽在战乱中来到江南作客,但仍无法忘怀那“万里烟尘”的中原,比喻形象,对比鲜明。

(2)两诗中都有一“泪”字,但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李诗之泪是自伤身世之泪,表现了诗人被贬南方,渴望北归而不能的遗憾与怨恨;朱诗之泪是忧时伤世之泪,表现了诗人因中原沦陷被迫漂泊江南的离愁别恨与担忧时局的爱国情怀。

4.(江苏省沭阳县庙头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2)关山:山川关隘。

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

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

5.(四川省巴中市巴州七中2011届高三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暮春即事(宋)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扬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春苹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请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暮春即事》。

(2)“闲坐小窗”与“闲敲棋子”中的“闲”情是否相同,请简析。

答案(1)这首诗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封建时代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

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到书桌上,杨花轻扬飘入砚池。

这是动景,为后面两句小窗读周易的静景作铺垫映衬。

这里以静意观动景,以动景达静意,给人一种悠闲喜悦之感。

(2)不相同。

“闲坐小窗”之“闲”是一种悠闲喜悦之情;“闲敲棋子约客”之“闲”似闲不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躁不安。

6.(河南省醒民高中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菩萨蛮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1)这两首词的上阕都有写景的句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风柔日薄春犹早”,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两首词的主题是否相同,风格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山映”三句:傍晚,夕阳映照在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着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先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表达出乡思离情。

“风柔日薄春犹早”: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像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经渐渐暖和起来,使人心情愉悦。

抒发了欣喜之情。

(2)两首词的主题相同,都抒发了乡思离情。

但范词的抒情比较直接,(赏析:[范词:“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

李词:早春又是乍暖还寒时节,小睡起来,微寒侵肤,刚才插到鬓上的梅花也已枯凋。

词人不说心情的转变,只用天气的轻寒和梅花的凋残,暗示其意识流程。

词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沉溺于但愿长醉不复醒的醉梦中,只说醉卧时所烧的沉香早已炉灭香消,而词人还宿酲未解。

而醉醒时乡思的凄苦,尽于言外可见。

7.(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8月模拟考试)阅坊下面的宋词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献苏轼霜隆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蟾宫曲·九日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1)苏词和张曲都有了“明日黄花”的典故,其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词曲简要分析说明。

(2)张曲中“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描写的是什么情景?是否与主题有关?答案(1)苏词的“明日黄花蝶也愁”因“万事到头都是梦”引出,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今日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

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

表现了苏轼的旷达情怀。

张曲的“蝶愁来明日黄花”因“人老去西风白发”而引起。

作者感叹时光流逝之快,人生易老,有“倦客思家”的感怀。

(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表现了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思念故乡的情怀,这恰是主题的归好表达。

8.(陕西省乾县一中2011年高考情景模拟试题)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长恨辞》宋•李觏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马嵬清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长恨歌》是何人的作品?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态度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

(2)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是否一致,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白居易。

都持批评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

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而没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

(2)两诗的表现手法一致,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玉环的死做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袁诗将两个人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做对比。

9.(浙江省余姚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傍晚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西风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10.(广东省汕头英华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读陆放翁集梁启超(一)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二)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①意不平。

【注】①放翁集中“胡尘”等字,凡数十见,盖南渡之音也。

(1)两首诗歌分别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答:(2)这两首诗作于梁启超一八九九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出走日本期间,写读陆游诗集引起的感慨。

请比较两首诗歌不同的主旨。

答案(1)前一首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后一首主要用了反问修辞手法。

(2)前一首通过“诗界千年”同“一放翁”的艺术对比,突出陆游是从古至今的诗人中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的主旨。

(2分)后一首主旨是为陆游鸣不平,融进自己失意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对陆游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和出色的军事才能无从施展,愁闷之余以诗歌抒发襟抱的深切理解。

11、(四川犍为罗城中学2011届高三校第3次调考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寒食①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