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整理:虽然有点长,但课本上碰到的官职名称是啥意思就都在这里了!司徒:西周始置,又称司土,掌管国家土地、民众,负责籍田、管理山泽、征发徭役等。
下设林、虞、牧等官职。
司马: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后世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西周始置,掌管工程,后世作为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西周始置,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太师、太傅、太保:西周始置,合称“三公”,为国君辅弼之官,辅导太子。
太傅地位在太师之下,太保又次之。
明清以后以朝臣兼任,成为虚衔。
少师、少傅、少保:周代始置,为国君辅弼之官,合称“三少”,辅导太子。
地位分别次于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周代的三公有二说:一说是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是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称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唐宋仍沿此称,但已无实际职务。
明清虽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是最高荣衔。
丞相:始于战国,为百官之长,秦以后成为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总理全国政务。
西汉时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西汉末至南北朝,或称司徒、或称大丞相、相国。
南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元代于中书省设立左右丞相,明初沿置,不久即废。
宰相:古代对在朝廷上总揽政务的最高长官的泛称,并非具体官职。
如秦汉时的丞相、相国为宰相;魏晋以后,以中书监、中书令、尚书令、侍中、仆射以及参于政务的重要将军均为宰相,随君主指定而任事,无定员亦无定名。
隋唐定制,以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为名义上的宰相,实际上仍要君主为其特选其它官职加上个“同平章事”,方成为实际上宰相。
宋以后,遂直接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官称,与次一等的“参知政事”合称宰执。
明代为加强独裁,废丞相制度改由皇帝直接处理政务,而以内阁之大学士协助,所以大学士又成为明代事实上的宰相。
清代在内阁之外又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又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但内阁大学士仍拜相,称为外廷,军机处则称为内廷。
可见由先秦到明清,随着皇权的加大加重,宰相的权力逐渐减弱。
尉:春秋时晋国始在上、中、下三军设置,主发众使民。
后来各国皆在将军下设尉,秦以后朝廷设太尉,为武官之长。
历代多沿置,但从汉以后逐渐变为一种官阶虚衔,无实权。
宋徽宗时定为武官最高官阶。
元以后废用。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为楚国的最高长官,握军政大权。
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设置,掌管昭、景、屈三姓贵族。
皇后:秦设置,皇帝的正妻,历代沿用。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以后历代沿用,称在世的皇帝之父为太上皇。
皇太后:皇帝之母,历代沿用。
太皇太后:皇帝之祖母,历代沿用。
昭仪:嫔妃的称号,汉元帝时始置,为嫔妃中第一级。
后历代沿置至明,婕妤:嫔妃的称号,汉武帝时始置。
后历代沿置至明,但颇少用。
美人:西汉嫔妃的称号。
后历代沿置至明。
贵人:嫔妃的称号,东汉光武帝时始置,仅次于皇后。
后历代沿置,但地位已下降。
清代的贵人在妃、嫔之下贵嫔:嫔妃的称号,三国魏文帝时始置,地位仅次于皇后。
晋、南北朝多沿置。
才人:嫔妃的称号,晋武帝时始置,后历代沿置至明,唐代的“才人”为宫官之正四品。
贵妃:嫔妃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置,地位仅次于皇后。
自隋至清多沿置。
夫人:周代称诸侯的妻子,帝王的妾为夫人。
另外也是命妇的封号,如唐代文武一品及国公的母亲、妻子皆称“国夫人”,三品以上的朝臣母亲、妻子皆称“郡夫人”;宋代执政以上之妻皆封“夫人”;明代一品、二品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并封宗室贝勒和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
良娣:太子妃妾的称号,始于西汉。
魏晋至唐多沿用。
太子:又称皇太子、储君。
御定的皇帝继承人。
一般是皇长子。
太孙:皇帝的长孙、历代王朝往往在太子殁后册立太孙,作为皇位继承人。
公主: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
汉代称皇帝之女为公主,皇帝的姐妹为长公主;皇帝的姑姑为大长公主。
历代沿用。
驸马:汉武帝置驸马都尉,原为近侍之官,掌副车之马。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称。
清代称“额驸”。
三省六部:封建国家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确立于隋朝。
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在发展过程中,三省的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六部制则基本沿袭未改一直到清末。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大将军:战国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领兵之最高统帅。
秦汉魏晋南北朝,战时设大将军,掌统军,主征伐。
为战时最高军事指挥官,平时不常置。
隋、唐时代为诸卫禁军的主管官。
宋代沿唐置诸卫大将军,但只是作为不居职事的环卫官。
辽、金同宋制。
另外大将军亦作为赠典、勋阶、散官阶或军衔称号。
南朝齐、陈以大将军为赠官。
北周始以大将军作为勋官,设其上柱国和柱国大将军、上大将军和大将军四级勋官,居勋官之首。
隋初沿置。
唐、宋两代以骠骑、辅国、镇军、冠军、怀化五大将军名号作为武散官阶,且位列榜首。
金、元两代以昭武、昭毅、昭勇、安远、定远、怀远六大将军名号,作为武散官号。
将军:春秋时代称一军之帅为将军,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秦因之。
汉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上卿。
晋朝有骠骑、车骑、卫将军,晋诸州刺史多以将军开府,都督军事。
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极多,权位不一。
自唐以后,将军与上将军、大将军一样,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
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
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
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谏议大夫:秦代置,专掌论议,为郎中令之属官。
汉初不置。
武帝元狩五年复置,属光禄勋(郎中令改名)。
东汉改称谏议大夫,仍属光禄勋。
三国魏沿置,晋朝罢。
隋初隶属门下省,炀帝大业三年废。
唐初复置。
高宗龙朔二年改正谏大夫,中宗神龙元年复旧。
德宗贞元四年分置左、右,各四员,分隶门下、中书两省。
宋神宗元丰改制,复专掌讽喻规谏,左隶门下省,右隶中书省。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兼领登闻检院,登闻鼓院。
明初曾置,旋废。
光禄大夫:战国时代置,称中大夫,汉武帝改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
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紫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
唐、宗以后用作散官文阶之号,光禄大夫为从二品,紫金光禄大夫为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
元、明升为从一品,清代升为正一品。
侍郎:创建于汉代,为郎官的一种,充当宫廷近侍。
东汉以后,作为尚书的属官,初任为郎中,满三年为侍郎。
之后随着尚书台的权利加大,侍郎日渐重要。
唐以后,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尚书省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副职均由侍郎担任,一直延至宋元明清不改。
官位亦渐高,至明清升至正二品。
清朝的各部左右侍郎均为满汉人各一,这样各部均有侍郎四名。
侍中:秦代设置,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无定员,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
魏晋以后,渐成重要职位,曾相当于宰相。
北周改称纳言,隋因之。
唐复称侍郎,为门下省正式长官,但因官位特高,仅作为大臣的荣典,非有同平章事头衔,并不是宰相。
北宋犹存其名,南宋废。
元朝时候的侍中职权开始下降,虽然也是丞相加衔,专职的侍中只是礼官、从官。
明朝时候的侍中为正二品,位次低于尚书。
清朝没有侍中。
给事中:秦代设置,两汉沿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乃至黄门郎、谒者的加官。
均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务,类似清代的“内廷行走”。
晋代始为正官,隋唐以后为门下省要职,在侍中和门下侍郎之下,掌驳政令之违失。
元代废门下省,给事中又兼修起居注。
明太祖洪武六年设给事中十二员,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科治事朝置给事中,掌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
另负责记录编纂诏旨题奏,监督诸司执行情况;乡试充考试官,会试充同考官,殿试充受卷官;册封宗室、诸藩或告谕外国时,充正、副使;受理冤讼等。
为正七品,后数改更其品秩,可谓品卑而权重。
清初沿明制,亦置给事中,无员额限制。
雍正初为加强皇权,六科并入都察院,与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同为言官,有进宫谏诤之现,职掌抄发题本,审核奏章,监察六部、诸寺、府、监公事,其封驳之权有名无实,职权较明为轻。
中郎将:秦置中郎,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属光禄勋,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
平帝时又置虎贲中郎将,统虎贲郎,位比二千石。
后又置羽林中郎将,统羽林军,与虎贲中郎将同级,品秩比二千石,低于诸将军和校尉。
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
唐代,中郎将又被恢复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大致在正从四品之间,为低级武职。
宋初中郎将曾用为虚衔,后废。
散骑常侍:三国为设置。
在此之前汉有散骑和中常侍,皆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魏文帝并散骑与中常侍并为一官,称散骑常侍,以高才英儒担任。
魏、晋时散骑常侍与侍中共平尚书奏事。
多是显职,属门下省。
唐太宗曾以散骑常侍为散官,旋省去,去复置为职事官。
高宗显庆二年分为左右散骑常侍。
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属门下省;右散骑常侍二人属中书省。
职掌同为规谏过失,侍从顾问,并无实权,而为尊贵之官,常作为将相大臣的加官。
宋不常置。
辽属门下省。
金、元不设。
尚书省:东汉后期设置,称尚书台。
南朝宋改名为尚书寺,亦称尚书省,以后遂均称省。
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
主官为尚书令,正二品,掌典领百官。
副职为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总省事。
下设列曹尚书、左右丞、尚书郎等。
汉九卿职务多归尚书各曹,尚书台成为中央执行政务之总机构,故尚书令在东汉初官阶不高,而实掌大权。
魏、晋以下,参赞机要,归于中书、门下,尚书令听命受事,隋、唐三省制度承前制,中书受机宜,门下掌封驳,尚书执行,成为定制。
唐代尚书省都堂居中,左右分司: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右仆射统兵、刑、工三部。
宋尚书省仅有虚名,不问六部之事。
元有时设立尚书省,仅作为敛财之机构。
明六部直属君主,不设尚书省。
清同。
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的奏章。
汉武帝以后职权渐重,东汉政务皆归尚书,尚书令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政令的首脑。
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
唐代因李世民曾担任过尚书令,所以尚书省不置尚书令,仅设副职左右仆射。
宋代尚书令的班次在太师之上,由亲王、使相兼任,非实职。
明代实行内阁制,为大学士取代。
参知政事:唐初实际任宰相者偶用此名。
宋代以资历较浅之官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参知政事,名为“执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