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在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县长在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更好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从而产生出更强大的生产力。
行政村规模调整,正是为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组合,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它有利于优势互补。
可以逐步解决穷村缺资金,富村缺资源的问题,使两者短处相抵,优势互补,并大并强。
它也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通过调整,能够打破区域分割限制,促使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向各类工业园区集聚,迅速增强经济竞争力。
它还有利于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通过调整,可以加速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增添商机,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从而拓宽农民就业致富的门路。
(二)现代精神文明呼唤着行政村规模的调整。
城市是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天堂。
多少年来,农民群众渴望象城里人一样,享受五彩缤纷的文化产品,过上时尚多姿的现代生活。
但小而散的农村布局,极大地阻制了这一愿望的正常实现。
而行政村规模的调整,正是为他们实现这一夙愿提供了机会。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孕育现代思想观念的催化剂。
现代观念孕育、诞生于交往的扩大和思想的碰撞。
行政村规模调整,有助于我们的农民群众,打破祖祖辈辈的生活视野,摆脱家族血缘的人际关系,避开家长里短的舆论压力,稀释封建陋习的残余影响,冲破封闭保守的小农意识,激发他们更好地接受开放的、独立的思想观念,树立起公平、竞争、依法的市场经济意识,激发他们更好地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形成顺势应时、敢于创新、善于竞争、永不满足的现代观念。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确立现代生活方式的奠基石。
千百年“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方式,使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十分枯燥,文化娱乐十分单调,科教事业相对滞后,导致一些陋习在农村长行不衰。
行政村规模调整,有助于集中财力物力,建设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设施,加强各类文化、科技、法律、经济等知识的培训,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现代生活方式。
(三)现代政治文明呼唤着行政村规模的调整。
城市是民主最发达,法制最健全的地方。
多少年来,农民群众渴望象城里人一样,能够真正当家作主,充分拥有和维护自己的民主政治权利。
但小而散的农村极大地阻碍了这一愿望的正常实现。
而行政村规模的调整,正是为他们实现这一夙愿提供了可能。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巩固基层组织的新机遇。
这些年来,尽管我们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但村级组织建设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一些村的党员队伍老化,人才大量外流,村干部难选配,组织难健全。
一些村干部的报酬、办公场所得不到落实,无人办事、无钱办事的问题较为突出。
存在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行政村数量偏多,规模偏小。
而行政村规模调整,正是为破解这个难题,提供了一次极好的机遇。
通过调整,一方面,可以扩大选人、用人的空间,为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村级班子结构;另一方面,有利于精简干部,降低成本,提高待遇,吸引人才,加强班子整体战斗力。
我县兰亭镇5个行政村调整为1个后,村干部的职数由16名减少到4名,平均年龄下降7.5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从原来60%提高到100%。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增强农民民主法制意识的助推器。
我县的村民自治工作已全面推开,但自治中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治色彩。
有一些村,无论在海选的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的管理中,较多的是靠人情、亲情和面子办事情,掺杂着较多的人治因素,受制于复杂的宗法关系,办事不公、不廉、不明现象时有发生。
行政村规模调整,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一村一姓的局面,打破聚族而居的现状,有助于村民摆脱家族关系的影响,摆脱亲亲眷眷的纠葛,呼唤起他们自主参政、民主议事、依法管理的意识,提高群众参与管理村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公开、公正的管理秩序,全面提高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既然行政村规模调整,是推进城乡一体的大前提,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是孕育现代思想观念的催化剂,是建立现代生活方式的奠基石,是巩固基层组织的新机遇,是增强农民民主法制意识的助推器,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去重视它,不去抓好它。
既然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农村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就势必会触及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难免会有部分干部群众产生一时的这种那种的思想顾虑。
从前期调研情况看,在部分镇、街干部中存在着“四怕”思想——一怕搞不好,造成失误;二怕麻烦,宁可维持现状;三怕做恶人,得罪人;四怕影响稳定。
在村干部中也存在着“四怕”思想——怕失位,怕失权,怕失利,怕失落。
村民中也存在着“四怕”思想——怕集体资产被平调,自己利益受损;怕自己原来享受的待遇受影响;怕公共福利事业发展速度减慢;怕受经济薄弱村的影响,自己的村发展受到影响。
上述种种思想顾虑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的关键,是要通过今天的动员会,来统一我们县镇村三级干部的思想,并以此来统一广大村民的思想。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思想工作先行。
一方面,引导干部群众从建设现代文明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引导干部群众拿出“长痛不如短痛”的勇气,树立“工作就是与困难作斗争”的坚定信念,积极支持,自觉投身到调整工作中去;筛网滤布另一方面,还要向广大干部群众讲清开展这项工作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树立起搞好调整工作的坚强信心。
搞好这项工作,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有利条件:有利条件之一,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省、市党委、政府对村规模调整有明确要求,省党代会作出了加快城市化的战略决策,明确要求各地推进中心村建设。
省民政厅、省农业厅、省建设厅在201X年就专门下发了《关于村规模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村规模调整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为搞好我县的村规模调整工作,县里几位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多次下镇街,赴村厂搞调研,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
可以说,这是在长期酝酿思考,充分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慎重而重大的决策。
有利条件之二,有实施调整的物质基础。
行政村之所以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和过于分散的问题,是与一定的自然条件、交通通讯条件和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的。
今天,这些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行政村规模的调整和变革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县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交通通讯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善,已实现村村通公路,镇镇通公交,电视电话基本普及,这就大大缩小了地域空间,大大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和服务的手段。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乡村行政管理的事务性工作大幅度减少,村一级组织管理和服务的幅度可以大幅度地扩大。
所有这些,都为村规模的调整提供了物质基础。
有利条件之三,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据新闻媒体报道,全国各地特别是江苏、上海、安徽、广东、山东等省市前几年对行政村规模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
江苏省村总数从1998年到201X年就减少了15039个,减幅为43%,村均面积增加到4.14平方公里,村均人口由1544人增加到2692人。
我省的桐乡市通过调整,全市村个数由317个减至179个,村平均人口由1723人增至3050人;慈溪市通过调整,村个数由800个减至328个,村平均人口为2685人。
目前,全省大部分县市已基本完成了村规模的调整工作,而且调整的力度都很大,慈溪市最大的一个村人口为7028人。
这些通过调整的地方,已初步显示出效益,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赞同。
我县的兰亭、杨汛桥、平水、王坛等镇也已先行一步,先后对部分村规模进行了调整,取得了明显效果,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有利条件之四,有干部群众的支持拥护。
绍兴县的工作一直来都是雷厉风行的,绍兴县的政令一直来都很畅通,绍兴县的干部群众一直来都有争先创优的意识。
自从我们在县党代会、人代会上提出要积极稳妥地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以来,各镇街领导投入精力,积极调研,认真准备,工作热情相当之高。
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大部分群众也是支持、拥护的,这是我们做好工作很好的群众基础。
第二个问题,聚精会神,全力以赴,一鼓作气地推进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行政村规模调整是第二季度全县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各部门,特别是各镇街,要紧紧围绕规模并大、实力并强、班子并好、布局并优的总体目标,集中精力,一气呵成,积极有效地实施好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
(一)调整工作的目标和对象根据我县农村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行政村的设置规模,平原以201X—3000人左右为宜,山区以1000—201X人左右为宜。
中心村、县城周边的村、经济强村、集镇范围内的村,规模可适当扩大。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现有行政村,这次原则上应予以调整:一是平原人口在1500人以下的,山区人口在800人以下的;二是平原人口在1500—201X人之间,山区人口在800—1200人之间,因中心村建设和城镇建设需要的;三是平原人口在1500—201X人之间,山区人口在800—1200人之间,自然条件差、集体经济薄弱或村级班子涣散偏弱的。
(二)调整工作的五条原则一是坚持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则。
必须统盘考虑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考虑农民负担的减轻、管理成本的减少、村级组织建设的加强等因素。
通过调整,加速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心村,发挥其在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是坚持就近就便和成建制调整的原则。
尊重历史,兼顾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考虑群众的利益和习俗,从方便群众自治,方便生产生活出发,统一规划,就近就便,实行成建制调整。
三是坚持依法办事和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
调整方案一定要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在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经村民或村民代表讨论同意并形成决议后,由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初审,县民政局审核,并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规定的动作必须到位,规定的程序不能任意简化,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否则无效。
对于新村村名、驻地等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应在调查走访、座谈了解、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
四是坚持科学规划、积极稳妥的原则。
按照《绍兴县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村规模调整方案,并做到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有机衔接。
调整工作既要审时度势、大胆推进,又必须依法有序、规范操作,确保农村社会政治稳定。
五是坚持统一部署、镇街实施的原则。
镇、街是行政村调整工作的实施主体,在调整中一定要坚持全县统一部署、统一行动,以防止因镇、街实施有先有后而导致人心波动和集体资产流失现象发生;要在符合县委、县政府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由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组织实施。
(三)调整工作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第一阶段为调查准备阶段。
时间是5月19日前,这一阶段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县、镇街道分别建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明确职责;二是组织人员调查研究,制订村规模调整建议方案,并召开专题会议,论证方案,进一步统一意见;三是县指导组到镇、街蹲点指导;四是镇、街上报调整初步方案,方案中要明确调整后的新村名、新村办公地点等,经县民政局初审后报县政府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