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城市大变迁

西安城市大变迁

西安城市变迁——告诉你不知道的西安1981年的钟楼1985年的钟楼1993年4月的钟楼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延伸拓宽。

西安,一座四方的古城,几十年来挣脱了城墙的束缚,将版图扩展到了二环、三环,拥有8大出城高速、四条在建地铁、市区空间容量进一步扩大……几十年来的变化太多太多,改革开放30年来西安的城市建设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80年代钟楼旁边的“蜘蛛网”钟楼一直是西安的象征,是西安的商业中心,也是西安的“心脏”。

以钟楼为中心的交通图,四通八达,成了西安的交通枢纽,同时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变迁。

30年前的钟楼有着未经修缮的陈旧,也有着那个时代的古朴。

钟楼四周人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摆着各式的零售摊。

1985年的钟楼,周围电线杆比比皆是,空中的电线像蜘蛛网,周围小商铺拥挤不堪,卫生状况较差,抽烟、扔垃圾、随地吐痰随处可见。

几经修缮,现在的钟楼既有古代的质朴,又有着几分现代的气息。

如今,钟楼四周环绕着色彩斑斓的鲜花,与之遥相呼应的鼓楼也焕然一新,钟鼓楼广场成为人们休闲的中心。

钟楼四周商场林立,完全展示出它的经济地位。

30年前沙土地面的新城广场很多年前的新城广场有两个观礼台,沙土地面,周围还有苍翠的山峰。

上世纪90年代初,新城广场西南角还是规模较大的一个土堆。

广场成为西安市民娱乐的场所,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在这儿举行,吸引着市民的眼球。

1990年西安迎接亚运会火炬接力,曾在广场上进行节目表演,西南角土堆上人山人海。

几经改造,现在的新城广场已经是绿草如茵,是白鸽栖居的好地方,现代化的喷泉、幽雅的环境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去处。

更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春夏秋冬,常有人黎明即起,赶赴那里观看武警升国旗仪式。

省政府大楼屹立在新城广场的对面,也在显示着它是政治地位的象征。

不复存在的老飞机场值得怀念西安西稍门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走过丰庆公园,不少老西安市民都会回忆起当年的老机场,西安飞机场从上个世纪初的20年代到世纪末的1991年8月31日,生存了近70年。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于1991年9月1日正式启用。

老机场狭窄的走廊以及不太“阔气”的停机坪,如今已被翠绿丛生的丰庆公园覆盖,周围是几十家单位的住宅小区以及商业用房。

西安老火车站上世纪30年代的西安火车站,主建筑有一个仿古屋顶,约千把平方米。

从照片上仔细看,建筑上面“西安”两个字才能证明这里曾经是火车站,站前广场上到处可见痰迹和垃圾。

广场前人迹寥寥,用门可罗雀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西安火车站现在的西安火车站,面积扩大了30多倍,新的主建筑设计新颖,风格与古城协调一致。

火车站内部增设了大型双向电梯、大型的LED电子显示屏幕等。

看着匆匆忙忙的旅客,西安火车站俨然成为人们放眼看世界的窗口,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和希望。

西安商业圈的历史变迁据《西安老街巷》和《碑林区志》记载,西安市最早的商业中心并非东大街,而在南院门一带。

但两书都着重提及,1913年张凤翙督陕,开始在东大街两侧兴建木质结构的两层楼房,东大街逐渐成为西安最宽的街道。

同年,东大街还办过一次博览会,为东大街未来的发展积攒了人气。

1935年,陇海铁路通达西安。

东大街因离火车站和当时的汽车总站(今西一路)较近,街道名店不断增加,商业中心渐由南院门转移至此。

据《碑林区志》统计,东大街在解放前已有饭店28家、旅馆30家、照相馆11家、钟表行7家、百货店85家、烟草店18家……天生园食品店,便是西安老店之一。

和它同在东大街的,还有另一家食品店“上海酱园”。

两家店都以卖糕点、烟酒等闻名,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经营,是当时西安市同类商店中最大的两家店。

说起两家的竞争,与钟楼盘道颇有渊源。

据记载,解放前的钟楼外,几乎没有盘道,人、车经过钟楼时都要穿钟楼的四个门洞而过。

当时,上海酱园离钟楼近,就在现在钟楼盘道的位置。

生意明显好过天生园。

解放后,钟楼盘道第一次拓宽,上海酱园圈入盘道以内,只能拆掉后退,新址更靠东。

没动的天生园反而成了离钟楼最近的店,人流和生意超过了上海酱园。

数年后,钟楼盘道再次拓宽。

此次,搬家轮到天生园,它又搬到比上海酱园更靠东的地方。

上海酱园的生意再次超过天生园。

两家的竞争,耐人寻味。

已记不清两家店何时从东大街消失,“但上海酱园最早就开在开元商城那里。

而天生园以后改名为儿童食品店,所在位置与后来的钟楼食品店大致相同。

老西安人逛东大街,是从骡马市北口开始的。

东大街西头是开元商城。

据史料记载,开元商城的所在地,在民国时期是西安最具规模的青楼院群,那时的达官贵人若不去那里,就不叫逛西安。

1956年这里实行公私合营,组建了解放商场,最初只是个大棚子,但就是开元商城的前身。

开元商城东隔壁,是目前已拆迁、正在原址重建的大华饭店。

这家开创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的饭店,以经营江浙菜肴和陕西名菜为主。

即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有社会名人的各类老款轿车停在饭店门外。

但对普通市民,尤其是逛街的人,就是吃大华饭店的包子和其他小吃,那里的包子和同在东大街的五一饭店的包子齐名,味道很不错。

沿着东大街路南向东走,经过骡马市后。

那是西北影城的对面。

婚纱馆、服装店、金店等五六家门面,是那里现有商店。

这儿原来有个澡堂,就是大同园澡堂。

附近曾有条小巷,因为大同园的名声而叫做“澡堂巷”。

据了解,大同园开业于1913年,创办者为同盟会会员焦易堂。

此人在1935年当上了中华民国的最高法院院长。

在任期间,清理积案,整理编写判案,健全终审制度,并主张还政于民。

为此,引起蒋介石猜忌,于1941年被迫辞去职务。

大同园生意最红火时,附近人都来洗澡,等待的队伍一直从店里面排到东大街的街面上。

据《碑林区志》记载,大同园澡堂建筑典雅,澡堂共有165个床位,还有花园供人们休息。

解放前,光顾对象主要是政府要员、军警特宪和商贾名流。

解放后,大同园澡堂收归国有,曾一度改名珍珠泉浴池分店。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后改回“大同园”,还曾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在当时,浴池也有“八大件”:浴巾、洗澡毛巾、擦脸毛巾、擦脚布、拖鞋、剪刀、穿衣镜旁吊个梳子(一律公用)、免费茶水。

凡不具备这些东西的,均被西安市饮食服务公司通报批评为八无浴池责令整改。

擦脸毛巾每次都进蒸箱,烫乎乎的,被服务员用镊子夹给浴客。

“做生意,口碑真的很重要”在大同园澡堂边,还有一家消失的老字号——新中华甜食店,此甜食店最终并入其他饭馆。

每到春节期间,东大街有多个地方卖元宵。

排队买元宵的队伍都不算长,但新中华甜食店原址处临时搭起的元宵销售点,却排起了百余米长队。

问及原因,老市民冲着新中华甜食店的名气而来,年轻人不知道其中原因,但这边队这么长,肯定是味道好,我也跟着排。

看着队伍你会想到做生意,口碑真的很重要。

说到口碑,我们又要提到一家东大街消失的老字号——白云章饺子馆。

据介绍,这家店原来开在炭市街南口东侧,后是一家女性服装专卖店。

现在已经拆迁。

它的羊肉饺子最香,皮薄、馅香,酸汤味道美。

据碑林区委提供的材料记载,白云章饺子从馅料到汤汁均用料讲究,工艺严格,深受欢迎。

但在80年代,饺子改为机器包。

虽提高了速度,但下到锅里常常露馅,一塌糊涂,严重影响饭店生意。

直到5年后,才恢复手工包饺。

继续往东走,就到大差市了。

东大街最繁华的地方就到大差市了,因唐朝景风门开在大差市附近,东大街再往东到东门的一段,不属于皇城范围,也就少了繁华。

历史变迁唐朝时叫景风街清朝它成了一段城墙北京有王府井,上海有南京路……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则有车水马龙的东大街。

这条古老街巷,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在唐朝,当时的长安城是由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组成。

皇城是政府机关所在。

皇城东门名为“景风门”,清代人编纂的《咸宁县志》考证:“旧时‘景风街’,即今日的东门大街……”(这里所谓“今”,是指清代初年的西安府)。

由此推断,在西安市区东西方向的东大街,就是唐皇城“景风街”的位置。

唐末,藩镇割据,公元904年,盘踞在开封的起义军叛徒朱温,对长安城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景风街随之消失。

明朝重修长安城,并以钟楼为中心,形成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十字相交,构成古城的两大中轴线。

当时,这四条大街,长度不等,人们称东六、西五、南三、北四(指华里)。

现在的东西南北大街,仍是明清两朝时的位置,历时长达600余年。

清朝初,西安城内的东南角大约四分之一的面积,被划为满族人的居住区,汉族人称其为“满城”。

既然是城,就得有城墙,这座城的南城墙由东门的南侧起,顺东大街往西,直到钟楼的东南角。

东大街,实际上成了一段城墙。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当月22日,西安响应武昌起义,起义军首先向满城发动进攻。

次日下午,满城即被攻克。

很快,满城的城墙也被拆除,从东门到钟楼这条笔直的大道,才又恢复了畅通。

那时,这条大街叫“中山大街”。

解放后,1953年才改称东大街。

“文革”期间,又一次改名为“东风路”,直到1973年才恢复东大街的名称。

未来啥样小型店面为主大型商场支撑20多年前,西安完成了南大街的改造,1998年北大街开始改造,2001年启动西大街改造,如今这三条大街早已改造完毕,而作为城内最为繁华的东大街缘何最后才被纳入改造规划呢?它的未来又将如何规划,又将如何确保它会继续繁荣呢?改造东大街政府很谨慎东大街,政府长期以来都是不敢轻易改造,唯恐改造不好会有损这历史老街。

在城内这4条街区中,东大街是最为活跃的街区,正因为如此,政府轻易不敢改造东大街。

在此前南北大街改造时,更注重交通方面,在西大街改造时,也在摸索如何在改造中提升街区的商业价值。

改造后仍以小型店面为主在上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东大街代表着西安商业的发展。

“沿海最新的服装,过一两个星期,骡马市就有的卖,整个西安也只有骡马市有卖。

”曾在骡马市做生意的个体户张玉琴回忆。

此次改造,又将如何保证其繁华如初呢?与西大街整体拆迁改造不同,东大街改造采取了局部分段开发,符合东大街的特色,在改造中要保证商业网点的正常商业经营,不影响东大街的商业气息。

改造后的东大街还将保留其现有特色,以小型店面为主,大型商场作为支撑。

在改造中,作为老字号,允许其自行改造,比如西北眼镜行、大华饭店这些老字号,则是自己拆迁自己重建,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为这些老字号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也让更多的老字号还留在东大街。

改造后的东大街,既能让外来游客感受到西安商业文明,同时又是消费购物和休闲娱乐的地方。

将来的东大街,不仅是一条历史之街,还将是西安地区最好的时尚之街,最能体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面。

届时,将依然是名品、名店云集的一条商业街,也是一条古城文化和商业文化最佳结合的商业街。

专家建议避免“宽街无市”尴尬随着城市商业发展、城市骨架的拉大,西安市除东大街外,商圈分布逐步增多。

如今,除东大街、南大街商圈外,还有位于长安路南段的小寨商圈,科技路一带的高新商圈,北二环外的商圈……新东大街依然是一级核心商圈“从城市地理角度讲,西安市已基本形成了不同层级的商圈分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