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痛
凹陷处。
刺灸法:直刺0.5--0.8
寸;可灸。
⑶循经取穴
①手足三阳经脉皆上行头部,分别分 布于面、额、颞、侧头部。如前额为阳
明;头侧为少阳;头枕为足太阳膀胱经。
尤其足三阳经脉的头面部穴位居多。
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曲池、迎香
手太阳小肠经:后溪 手少阳三焦经:中渚、外关、翳风 足阳明胃经:头维、地仓、下关、 颊车、 内庭 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昆仑 足少阳胆经:风池、完骨、 率谷、
相似,还是代表新的疾病。
(二)中医辨证与治疗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凡六淫之邪或内伤
诸疾皆可导致头痛。
1、辨证分型 ⑴外感头痛: 风热--头胀痛、发热口渴、苔黄脉浮数,桑菊饮加减; 风寒--头痛身痛、恶风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川
芎茶调散加减;
风湿--头痛如裹、痛有定处、肢体困倦,苔白腻脉濡, 羌活胜湿汤加减。
嘴周:地仓、水沟、承浆;
耳周:听宫、听会、下关、翳风、 角孙; 面部:下关、巨髎、颧髎、颊车; 头侧:头维、率谷、太阳、翳风; 前额: 攒竹、阳白、印堂、神庭; 头顶: 百会、四神聪;
枕颈部 :风池、天柱、完骨、翳风、
颈夹脊穴。
⑸分型论治
①外感头痛
处方:百会、合谷、太阳、风池、大椎
随证配穴:风热+曲池;风寒+风门;风湿取头维;前头痛+印堂; 偏头痛+外关、头维、翳风。 操作:毫针刺, 1. 0~1.5寸毫针,除百会平刺平法,余用泻法;留针 20~30分钟,每日1次 ;配拔火罐或刺络或灸。
疼痛与针灸镇痛
疼痛的定义 :
1979年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对疼
痛的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
和情绪上的感受的确切词汇,无疑这是身
体局部和整体的感觉,而且也总是令人不
愉快的一种情绪上的感觉。”
疼痛产生的机理
疼痛是由感受器、传导神经和疼痛中枢共同
参与完成的一种生理防御机制。 疼痛的产生起源于外周,感觉却在中枢。痛 觉的最高中枢在大脑有广泛的投射区,既接受痛 觉也接受其他感觉。总之,疼痛的感知与反应活 动,几乎涉及整个脑,包括丘脑、下丘脑、脑干 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等部位。 疼痛不仅是躯体受到有害刺激的结果,而且 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和社会、经济因素也可影 响患者的疼痛程度。
阳白
⑶循经取穴
②手足少阴经及督脉穴位多用于 虚证,巅顶则为督脉与足厥阴肝经。
手少阴心经:内关
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 足厥阴肝经:太冲、行间
督脉: 百会、上星、大椎
经外奇穴:太阳、四神聪、 印堂、华佗夹脊穴 循经取穴,体现在上下、远近的 配穴,近三分之一治疗头痛的穴位
在四肢末端。
⑷邻近取穴
眼周:攒竹、四白、丝竹空、瞳子 髎、 阳白、太阳; 鼻周:印堂、攒竹、迎香、水沟;
(4)疼痛的生理学意义在于机体对一定程度的疼痛通
过痛感觉和痛反应,使机体迅速作出适应性防御
反应,具有保护作用。但过强的疼痛可以给机体
造成一定的损害,同时不能单纯依赖疼痛出现与
否来判断机体有无伤害和疾病; (5)由于每个机体对疼痛的感受和反应个体差异很大, 因此增加了临床治疗的复杂性。
疼痛的治疗目的
⑵内伤头痛:
肝阳--头痛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天麻钩藤饮加减;
肾虚--头痛眩晕、耳鸣腰酸或痛、疲倦乏力、遗精带下、 舌红苔少脉细无力,大补元煎加味; 痰浊--头痛昏蒙、胸脘痞闷、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半 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头痛如刺、痛有定处、迁延日久、舌暗脉细涩,通
窍活血汤加味。
国际头痛协会将头痛分为: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和 慢性发作性偏侧头痛等13类,每类头痛均 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一)头痛的诊断
1、问诊重点:
⑴详细询问病人的情绪、睡眠和职业状况,以及服药史、 中毒史和家族史等; ⑵头痛发病的急缓,发作时间、性质、部位、频度、严 重程度、持续时间、缓解及加重原因等。 例如头痛性质,偏 头痛常描述为搏动性疼痛;紧张性头痛则表现经常的头部紧 缩感或压迫感,但也可出现搏动性疼痛,颅内占位性病变典 型为钝痛或持续痛,丛集性头痛形容如冰凿样疼痛;
者,加颧髎、迎香;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
操作 :毫针泻法。针刺时宜先取远端穴。
方法:针刺、电针、刺络拔罐等。
翳风
定位:在耳垂后方,当 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 陷处。 刺灸法:直刺0.8-1 寸;可灸,勿直接灸。
亦能取得较好疗效,但对占位性、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
往往只能取得短期缓解疗效。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以三 叉神经分布区出现 放射性、烧灼样抽 挚疼痛为主的疾病, 是临床上最典型的 神经痛。患病率为 35.1/10万
治法 :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 太阳、 下关、 地仓 、合谷、翳风、太冲。 配穴 :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四白;上颌部痛
针刺为何能镇痛?
针刺治疗疼痛是以经络传导作用的原理为依
据 ,着眼于调节经络之气 。 “制其神,令气易
行”,气行则血行,气血通畅则痛除。取合谷治 疗齿痛,取内关治疗心痛,取足三里治疗胃痛等 表现在经络的循行路线上取穴,通过经络之气的 传导调节发生作用。这是经络学说应用于各种疼
痛病症的解释。
如临床常见的头痛、胃痛、胁痛、腹痛、腰
太冲为肝经输穴、原穴,平肝泻火,对于肝阳亢、肝
火旺、及风热引起头痛之实证效佳。
百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 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
耳尖连线中点处。
刺灸法:平刺0.5~0.8
寸;可灸。
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
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
侧的中点处。
操作:直刺0.5~1寸,
可灸,孕妇禁针。
太阳
定位:眉梢与目外眦之
随证配穴: 心悸、少寐+膻中、神门;影响思维+四
神聪;亦可配心俞、脾俞。 操作:同肾虚型。
⑤瘀血头痛:
处方:阿是穴、合谷、翳风、血海
随证配穴:肝郁+太冲、肝俞、三阴交;头侧痛+太阳。 操作: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可选择太阳、翳风、
阿是穴刺络拔罐。
⑥痰浊头痛: 处方:头维或太阳、印堂、合谷、丰隆、阴陵泉
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痛经、手术后疼 痛等等,针灸都有良好的镇痛作用。针刺麻醉就 是在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针刺并不是起到完全麻醉的作用,而是提高痛阈,
即镇痛作用。由于针刺具有提高痛阈的作用,故
增加了疼痛的耐受力,降低了疼痛的敏感性。
研究表明,针刺信号使脑内吗啡样物质增多,
2、 针灸治疗
⑴ 选穴原则 穴位主治 循经取穴
局部取穴
辨证取穴
阿是穴
⑵头痛要穴
百会、合谷、风池、太阳、太冲。
百会居巅顶,祛头风而治头痛,虚实皆宜; 合谷乃治头面部疾病之要穴,尤其痛证, “合谷面口 收”,实证为胜; 太阳为经外奇穴,专治头痛,尤其侧头痛; 风池居头项部,祛风止痛,因风致痛无论外感内伤, 尤其枕后,膀胱经病。
疼痛的特点
(1)疼痛是由于机体内外较强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临床 症状;
(2)疼痛是机体的主观感觉和体征,包括有生理和精 神情绪体验等心理各方面的因素; (3)疼痛的生理反应包括疼痛感觉和疼痛反应,疼痛 反应可以是局部的和全身的反应,每个人在不同 的环境、机体的不同生理和心理活动状态下,其 感受和反应也不同。
而它又可作用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再转而兴 奋中缝核,通过下行纤维释放5-HT,抑制脊髓 背角等等 。内啡肽指所有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它 不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且存在于其它许多
器官和组织,如垂体和胃肠道。虽然内啡肽首先
被认为是疼痛的调节物,但它的作用并不局限于 镇痛,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内啡肽除参与疼痛调节 之外,还参与各种神经内分泌调节并影响动物和 人的精神活动。
间向后约1寸处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疾,口 眼蜗斜。 操作:直刺0.3~0.8寸, 可灸,可刺络放血。
风池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 之下,与风府相平,胸 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 之间的凹陷处。 刺灸法:针尖微下,向 鼻尖方向斜刺0.5-0. 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可灸。
太冲:
定位:在足背侧,当 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
美国研究发பைடு நூலகம்中医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
针灸可以促使机体释放一种天然止痛物质, 从而起到止痛效果。
新一期英国《自然· 神经科学》杂志刊登报告 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动 物实验发现了这一原理。他们对有一只爪子不舒 服的实验鼠的相应膝盖部位进行约半小时的针灸, 结果发现这会导致实验鼠机体释放一种名为腺苷 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天然的止痛效果,可以减 轻实验鼠的疼痛。检测显示,针灸后相应部位腺 苷的含量是针灸前的24倍以上。
断术、经鼻垂体切除术、丘脑切除术等神经外
科手术;
(6)精神心理疗法,如催眠术、松弛术、生物反馈
疗法、行为疗法等。
中医对疼痛的认识
《内经.素问举痛论》“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 气使然?歧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 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将疼痛的病因与病机归纳为三类: ① 因 寒而经脉缩踡则卒痛;② 血气稽留而不得行;③ 血虚而 痛。因寒因气因血, “不通则痛” 。 此文而后举例14种 因寒及热导致脏腑、经脉虚实病理而产生的 “卒痛”, 说明临床痛证疾病的多样性及鉴别。 《内经.灵枢论痛》讨论了因体质强弱不同,对疼痛耐 受力有别,对药物耐受程度各异,疾病转归也不同。
②肝阳头痛
处方:百会、合谷、风池、太冲、曲池、太溪。 随证配穴: 胁痛口苦+外关、阳陵泉 操作:太溪补法、余同上。
③肾虚头痛:
处方:百会、肾俞、太溪 随证配穴: 少寐+内关;遗精带下+关元、三阴交; 并根据头痛部位选用阿是穴。 操作:均用补法。留针20~30分钟, 每日1次,10次为 1疗程,可用灸法。 ④血虚头痛 处方:百会、足三里、内关、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