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
冲突理论整理
一、 冲突理论的起源
(一)马克思
马克思的冲突理论关注的是阶级冲突,阶级和阶级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一直贯穿于马克思的理论当中,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剥削其他阶级,但是,被统治阶级发现,在可能的情况下,必须通过革命方式来推翻统治阶级,建立一种更加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社会秩序。
是政了。
齐美尔的有机功能论理论认为冲突是社会互动交往的一种形式,冲突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冲突既是利益冲突的反映,也是社会行动者本能的反应,冲突并不一定引起社会各系统的崩溃和变迁。
社会冲突是促进社会有机体团结和统一、保持社会系统整体完整的过程。
他的有机功能论是科塞思想的直接理论渊源。
科塞从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着作中形成了他的冲突理论。
齐美尔关注的是不太激烈的冲突,认为冲突不激烈,对社会的整合发挥积极作用;如果冲突激烈,则会对社会的整合发挥消极作用。
二、成熟时期的传统冲突理论
(一)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达伦多夫从自己的社会观出发,认为功能主义具有乌托邦的性质。
他指出,功能主义的观点不是从日常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中发展出来的,而是由社会学家主观地想象出来的。
它对社会学研究非但无用,甚至会有不良的影响。
因而达伦多夫主张从功能主义相反的方面去研究社会和建立社会学理论。
1.社会冲突的根源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而不是别的。
这种特定社会结构就是阶级结
构。
“权
益。
“显群体”。
一旦社会冲突形成了,企图压制和消灭冲突是徒劳无益的。
只能通过制度化来调节冲突。
2.社会冲突的程度
达伦多夫从冲突的强度与烈度两个方面研究了社会冲突的程度。
强度是指冲突各方面的能量消耗以及卷人冲突的程度,人们是否完全投人到一定的冲突中,冲突是大还是小,等等。
烈度则是指斗争双方用以追求他们利益的手段。
烈度的范围是很大的,从和平谈判到公开的暴力行为等等。
(1)影响冲突强度的因素
①社团的重叠程度。
社团的重叠是指,人们在多种强制性联合体中具有相同的角色地位。
社团的重叠程度越高,冲突的强度就越大。
这是因为社团重叠时,冲突各方具有多种利益的对立,从而将不同场合产生的能量汇合成一体,不顾一切的利益冲突将会发生。
②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程度。
如果统治阶级成员凭借手中的权力,谋各种物质利益,就会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在报酬和获取报酬的途径上扩大了差距和不平等。
这样,就会加强两大阶级结构的形象和矛盾,增大冲突强度。
③社会流动性的程度。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和团体中,垂直流动的情况是很重要的。
如果社会
(2
“相对的”相对剥夺
群体(
冲突酝
调节冲突需要具备三项条件:1.冲突双方均承认对方有合法的但又相互对立的利益;2.利益群体有自己的组织,有处理争端的公共机构;3.冲突双方都同意遵守一些正式的冲突规则,如怎样谈判,怎样达成协议,违规制裁及如何变更规则本身,等等。
这些条件存在于开放的民主社会中。
3.社会冲突的结果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结果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
他概括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变迁:
第一,所有统治人员的更换;
第二,部分统治人员的更换;
第三,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
他又称第一种变迁是革命变迁;第二种变迁是改革变迁;第三种变迁是最低层次的变迁。
第三种变迁可使统治阶级长久地维持其权威的合法性。
(二)科塞的冲突功能主义
1.冲突概念
《冲突的社会功能》科塞对“冲突”概念作了限制,并不泛指一切社会冲突。
他对冲突概念所
2
3.
;
而其中制度建设和规则的重建是解决冲突问题主要的、带根本性的途径和手段。
“社会安全阀机制”是指社会中存在的一类制度或习俗,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常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一样的功能。
科塞认为:冲突的“社会安全阀”功能好比锅炉上的“安全阀”一样,通过它可以使猛烈的蒸汽不断排泄出去,而不会破坏整个结构。
“社会安全阀”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社会减压,即减轻或缓解冲突双方的敌对情绪;二是社会报警,即向统治阶级或社会管理者显示民情;三是社会整合,即冲突使社
会个体或社会群体一体化,形成合力;四是社会创新,即冲突扮演了激发器的角色,激发了新规范、规则和制度的创立。
科塞认为社会冲突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维护社会有机体或社会子系统的重要功能。
科塞的社会冲突正功能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冲突对社会以及群体具有内部整合功能。
二,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的功能。
三,冲突对新群体与社会的形成具有促进
1.
这些仪式可以推断是下层人与上层人互动时,甚至在没有公开冲突的情况下,作为他们通常行为的一部分而采取的。
这种仪式甚至也会表现在日常的际遇之中。
在宏观层次上,柯林斯还试图解释庞大复杂的组织和社会制度的社会过程。
他并不把自己的冲突理论限制在经济冲突或科层组织内部的冲突上,试图让他的模式能够适用于任何一种制度性领域,如家庭、宗教组织、科学与知识的共同体,以及经济、政治和军事结构。
同时,他还试图让他的模型不仅适用于现代工业社会而且也适用于其他社会和以往的历史阶段。
①
柯林斯在微观的分层研究中,分析了“互动仪式链”对于秩序与冲突的意义。
提出了一个基本假设:社会现实依赖于通过互动而形成的主观定义。
从这一假设出发,他得出了下述两个观点:
第一,“互动仪式链”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第二,“互动仪式链”是冲突的基础。
处在低层被统治地位中的那些人将发展出他们的互动方式,这种方式维护和加强他们的独立自治。
2.冲突根源
(1)支配他人的主观定义
柯林斯直接吸取了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人类生活在一个以象征符号互相交往的世界中。
这个现实的世界是由通过人际交往而确立的共有的主观定义和期望所构成的。
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人们的主观现实经常不断地被重新商定。
因此,社会现实本身是脆弱的,不稳固的。
在社会生活中,冲突
(2
:即认为经济、每个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