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教案

初中历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❷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 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 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
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
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1934 年10 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 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
局扩大
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教师强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 教师出示图片,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回答: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
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2. 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
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两次,分别是1935 年10 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
师;1936 年10 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 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 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
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000 里。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
的前所未有的征途。

3. 教师提问: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学生
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同时,它又像一处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吸引着中外的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家。

长征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还是20 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它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战无不胜的。

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代代高呼:长征精神万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