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地理高考分析

2019年地理高考分析

②、重点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加强 对基本概念的考查。重视概念、基本原理和基 本规律应用。(关注特殊规律:比如长白山上 的冻害,比如某山的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等。)
③、增强综合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 和学科素养。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体 系和对知识间联系的把握,要求学生 学生能够基于试题情境深入思考,结 合所学知识得出观点和结论。强调综 合思维运用
⑴研究考纲变化,明确高考命题的动态走势怎样,把 握复习策略的调整方向,确保复习策略的科学性。
⑵研究考查范围,明确要考查的内容是什么,把握复 习教学的广度,确保时空切分的合理性;
⑶研究考查要求,明确对各部分知识和能力要考查到 什么程度,把握复习教学的难度,确保复习定位的准 确性;
⑷研究考查方式,明确对学生的训练方式,把握复习 训练的效度,确保资料选用的针对性;
2019年地理高考分析
地理高 考 分 析
学段安排(以2019届为例)
1、初中:地球和地图;世界、中国地理 2、高一:系统地理(必修1--3):自然、人文、区域可持续发展 3、高二:区域地理复习、选修(旅游、自然灾害、环境保护)
4、高三: 第一轮系统复习(2018年8月—2019年2月) 知识为主、能力为辅 第二轮重点复习(2019年3月—4月) 能力为主、强调应用 第三轮强化复习(2019年5月—6月初) 解题训练、抓得分点
研究高考试题的基本策略是:某项 知识或某种能力是怎样考查的(即 从什么角度考查,以怎样的题目呈 现),还可以怎样考查,如何变换 可以用来考查另外某项知识或另外 一种能力,命题的热点和冷点是什 么,以确定对某部分复习的切入点 和落脚点。
①研究题目考查知识的角度,以确定应如何把知识深 化与应用拓展进行整合;
因此在教学和复习过程中需要相同知识的归纳,相关知识的联 系,相似知识的迁移,不同知识的重组,构建新的联系线索。知 识的融会贯通、分析综合是联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迁移。
⑥、学科素养不是一句空话!地理命题将更加注重反映人地协调 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价值取向,将地理学思想方法自然、 贴切地融入素材。
三、近年来高考试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1)平稳性:题型、题量基本稳定,试题的难易程度不会大
起大落。 (2)基础性:抽样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3)能力性:全面考查地理能力。
但主干知识能力考查的侧重点年年都有变化 (4)实践性:与生产、生活实际、时事和热点紧密结合,利
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实际的创新性、应用性试题 明显增加
力”
2、地理选择题以文字材料或图文材料相结合的方式 呈现信息,并按易、中、难设置题目难度。问题设
计与信息材料有必然联系,题干与每个选项连接起 来应是完整的句子。正确选项分布均匀,随机排列。
3、非选择题的题目设计,基于现实“生活、生产、 生态”选材,立足(小尺度)区域探究问题,遵循 认知规律,分层次设问,“问在当疑处,道在释理 中”,每层设问(每小题)行为动词运用恰当,指 向明确。与此同时,在设问方面,也进行创新和尝 试。可把地理学科试题立意和主旨概括为“聚焦地 理学科素养、力鉴地理学习能
高考命题要增强综合性,体现学生
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考查学生的知 识体系和对知识间联系的把握。
④、加强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重视地理事物动态发展和变化。 高考命题不能理论
“空对空”,而要考查解决现实问题。高考命题要加强 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应用性,主要体现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2)能力方面在试题中如何体现:
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甚至新知识——注重考 查考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研究问题的潜 在能力。
联系、迁移旧知进行必要对接——利用已学 的概念、原理、规律,联系实际,用地理综 合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材料进行对应分析或推理、判断——考 查考生对地理图像的判读和分析能力。对地 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的应用能力。
或学会对知识、信息,方能够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地还原、

联系已学过的地理规律、原理,进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⑵.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探究,提高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解决、
论证问题的能力。
高考的每一道试题,都是对原有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的补充 和完整。采用 “题海”战术、猜题、押题、背记“现成”答 案的考试技巧则无法适应现在的考试。。而重视对学习方法 的探究,增强对信息的敏感度,提高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 解决、论证问题的能力,才是应对现行考试最行之有效的办 法。
对阅读材料提供的文字及图表信息进行理解、分 析,明确答题要求及其限制条件,然后才能联系所学 的知识使问题得以解决。
学生在解题时,如果连题目都读不懂,那就无法准 确地解答问题。因此,在高三复习中一定要重视学生 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9高考地理将怎么考?
1、高考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⑴.进一步增强对信息的敏感度和解读能力。考生必须先读懂
⑤、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试题通过增强情境的探 究性和设问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对同一 问题或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 束缚中解放出来,增强创新意识。 设计新颖试题,命题重视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考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看其是否能够自 觉运用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法。试题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 设问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得出 不同的结论,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展个 性,增强创新意识。地理思维是运用地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和多角度、多因素的分 析,经过独立思考,作出评价,恰当地解释和解决有关的地理问 题, 或者提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解决意见和建议。
这种现象,一方面造成了审题难度,使考生产生畏 惧心理,不能够正确有效地调动所学知识,成为考生 解题作答的关键障碍;另一方面易使所答不能切中要 害,不能结合高中地理主干知识作答,背离答案要点。 。
往往高考一结束,学生感觉:老师讲的全没考。
尤其是,材料分析题涉及的图表、名词、概念较多, 信息量大,它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归类收集经典例题。 如果我们把历年的题,仔仔细细的研究了一遍,通过
每道题,仔仔细细的分析,提炼出这道题里面要求的是 什么东西,反映的是什么东西,你就明确,明年高考考 什么。考察的方向是什么。“研究高考题,才能预测高 考题,高考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认真研究历年高考 试题不难找出其命题轨迹,从而把握试题难度。” “穷尽图文信息”近三年高考题值得反复做。应清楚 答案是提取和推导得出来的。
容来考查,尤其不会直接考查教材中作为材料、案例等出现 的内容。
考查的方式是:提供资料,设置情境,考查能力。并且
是“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即教材上没有、教师没有
讲过的、考生没有见过的材料和问题。但要相信自己通过复 习已经具备了应对新高考的能力。
“新情境” 设置思维障碍,目的是为了使试题具备信息容量 大、条件隐含性强、知识综合要求高,以及能力检测覆盖面广 的特点,体现“能力立意”的命题要求。
高考将如何命题?
①、高考命题的指导理念(从知识立意到能力 立意到素养立意,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考的就是临场遇到新问题的应变能力、独立思 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组织答案的能力和书 面表达能力,考场上可以说是考生潜能的较量。 因而对教学和复习的要求就是重在能力培养与 思考应用。
(1). 研究高考题,优化迎考复习方略。
研究高考试题基本策略是:某项知识或某种能力 是怎样考查的(即从什么角度考查,以怎样的题目呈 现),还可以怎样考查,如何变换可以用来考查另外 某项知识或另外一种能力,命题的热点和冷点是什么, 以确定对某部分复习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⑵.分析命题者的思路,把握命题特点。
②研究题目考查能力的方式,以确定应如何对学生进 行题型和操作技能训练;
③研究题目背景材料的特点,以确定应如何联系生产、 生活和科学技术实际;
④研究题目变化走势的方向,以确定应如何进行相关 环节复习侧重点的调整;
⑤研究考纲变化的体现特征,以确定复习内容和策略 应做怎样的调整和补充。
考查方向上:知识立意走向能力 立意,再转向素养立意
应试导向上:方法重于知识,研 究方法、学科思维、创新与实践 能力是关键
重温过去地理考了什么?
推测将来地理会怎样考?
明确怎样做多得分?
故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注重突破高考命题强化材料意 识和独立思考,与学生习惯记忆现成结论、思考运用能力不足 的矛盾,关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最重要的 是教会学生地理思维方法,掌握地理规律以及利用地理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
(5)学科性:突出空间定位、地理图像图表的判读、区域综 合及比较分析等地理特色。
(6)综合性:学科内综合,区域与热点综合。学科内综合题 的切入点有变化。
热点问题由“显性”向“隐性”转变
Hale Waihona Puke 全国卷地理高考的命题依据是:不再寻求考查具体 知识,而是给材料,通过图文阅读,考查学生的基本 技能和核心素养。
从近年高考试卷的命题看,命题人选材、设题, 专业特点强。使得试题选材专业化,与中学地理教学 相游离;(命题人为大学教师);求新求变(命题素材 新,引入新的科研材料),设问宏观、分值高(利于 区分,但难于把握)。
关注技能、方法、行为等能力要求——注重考查学 习方法(空间定位、归纳、分析、推理等。归纳要 点、描述特征(图、文)、比较同异、阐释规律、 分析原因、 预测趋势、论证观点、提示热点、说明 原理、举例印证等。
全国卷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答案强调因 果推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由于答案不是记忆能力 的简单再现,具有较强的生成性和灵活性,所以往 往难以找到现成的可套用的模板。答案的组织有时 需要整合图文材料信息和调用头脑中储备的知识 “就地”展开,答案与课本知识的衔接不太明显。
二、研究考试大纲、课程标准、高考试题,把握高考 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