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观看《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的视频。
2.温习三则神话的情节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神话具有想象力的特点与课文主旨。
2.在课文情节内容的基础上扩写《夸父逐日》这则神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以及敢于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明确女娲补天、夸父逐日与精卫填海的动机。
2.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难点1.体悟三则神话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与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的扩写能力。
●教学方法1.鉴赏法2.讨论分析法●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等(二)素材准备女娲补天与精卫填海的视频、问题探究等文字材料通用教案个性化教案●教学结构与过程(新课导入)投影显示:一、问题探究看完了视频,大家请思考下列问题:1.三则神话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女娲补天--天塌地陷--补天、撑地、济冀州、止洪水--苍生得救夸父逐日--与日赛跑--喝干黄河渭河、又向北寻水--渴死在中途精卫填海--葬身大海--衔西山之碎石、树枝投入东海--不详2.《女娲补天》这则神话中,哪些语句能体现出神话具有想象力的特点?“四极废”、“九州裂”、“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积正”等,这些语句体现了神话的具有想象力的特点。
3.为什么说上述语句体现了神话的想象力的特点?因为:①这些语句所描绘的情形不是现实中所真正发生的,是作者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②其目的是想要强调远古时代先民生存环境之恶劣,这样更能突出女娲的形象特点与伟力。
4.《精卫填海》这则神话中哪些语句能体现出神话的想象力的特点?“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等。
5.为什么说这些语句体现了《精卫填海》这则神话的想象力的特点?因为:①这些语句所描绘的情形在现实中也是不可能真正发生的;②作者运用夸张想象的表现手法,在强调远古时代先民生存环境恶劣的同时,突出了精卫(远古先民)敢于向自然挑战的顽强不屈的意志与精神。
6.想一想,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动机与目的分别是什么?提示:“动机”是指推动人采取某种行动的念头和动力,“目的”指的是想要达到/得到的地点、程度、效果/结果等,二者不能混淆。
女娲的动机是通过补天以救苍生;夸父与太阳赛跑以比较谁快;而精卫不懈地填海企图使天堑变通途。
7.《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这三则神话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三则神话的主人公通过补天、逐日、填海表现了远古先民不畏艰险、勇于奉献、敢于向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伟大精神,以及追求光明和幸福的美好愿望与坚定信念,这是三则神话故事所蕴涵的深层的思想感情。
8.这三则神话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或者说,通过学习这三则神话,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我们应该学习远古先民勇于奉献、敢于挑战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依然要发挥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作业1.找出《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中体现神话想象力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2.在课文所给情节内容基础上,扩写《夸父逐日》这则神话。
(要求: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500字左右)●板书设计中国古代神话三则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女娲补天--天塌地陷--补天、撑地、济冀州、止洪水--苍生得救夸父逐日--与日赛跑--喝干黄河渭河、又向北寻水--渴死中途精卫填海--葬身大海--衔西山之碎石、树枝投入东海--不详1中国古代神话三则预备知识了解神话古时候,人们对于一些自然现象,像日月出没,电闪雷鸣等,缺乏科学解释,以为有“神”支配,大胆想像,创作了神话。
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它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虚幻而有趣的认识。
它的特点是:富于神奇的幻想和奇异的色彩。
神话中的人或神都具有超人的力量,他们能随心所欲。
神话的情节比较曲折,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我国神话主要保留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古籍中。
《山海经》是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的地理。
作者已无可考。
成书约在战国时代,全书十八卷,记述了古代传说中的山川、道理、部族、物产等,保存了很多远古神话传说,对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地理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原书内篇二十一卷,外篇三十三卷,今仅存内篇。
本书思想接近道家,但也杂糅先秦名家学说,书中保存了许多古代神话资料,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女娲补天》选自《淮南子》。
(lǎn)颛(zhuān)鸷(zhì)攫(jué)鳌(áo)涸(hé)狡(jiǎo)鸠(jiū)柘(zhè)喙(huì)堙(yīn)课本知识导学运用课文解读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远古的时候,天的四边都崩塌了,大地塌陷崩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能把大地全部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
火势蔓延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燃烧而不熄灭,洪水浩渺无边而不休止。
凶猛的野兽吃掉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了善良的人民,凶猛的鸟抓走了老人和孩子。
在这时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折断大海龟的脚来支撑天的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角,杀掉黑龙救助冀州,积存芦灰止住泛滥的洪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补好了,天的四边端正了,洪水不再泛滥了,冀州平安了,狡虫死,颛民生。
猛兽死掉了,善良的人民才得以生存。
女娲:古代神话中人类始祖。
传说她开天辟地时用黄土造人,创造了人类。
四极:古人有“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式观念。
认为穹窿形的天是靠四根擎天柱支撑在大地四个角落上。
你知道关于宇宙,关于创世的其他神话传说吗?对偶“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请再举出文中对偶的例子。
这里写的是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
神话以高度的想像力,塑造了一个勇敢智慧为民除害的顶天立地的女性形象。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雄伟气魄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夸父同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口里干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想要得到水喝,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两条河的水都被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他喝干了,还不能解渴,他又想去北方喝大湖的水。
没有走到,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就在半路渴死了。
(临死的时候)他抛掉手杖,手杖变成了树林。
夸父(fǔ)神话中的英雄人物。
父(fǔ):古代用在男子名后的美称,又写作“甫”,“走”在古汉语中为“跑”,“跑”一般为“逃”,“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去的地方。
据《山海经》中的《大荒北经》载:夸父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禺谷)赶上了太阳(“逮之於禺谷”),“饮”:第一个用于名词,意思是“喝的水”,下面两个“饮”用作动词,意思是“喝”,本篇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敢于向大自然挑战之雄伟气魄。
想一想,本篇神话有哪些科学根据?想一想,你觉得“夸父”这样做有意义吗?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发鸠山,山上多生柘树。
那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鸦,花脑袋,白嘴壳,红足爪,名字叫精卫,它鸣叫的声音便自。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是呼叫自己的名字。
原来这只鸟是炎帝的小女儿变的,名叫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女娃。
女娃出游东海,淹死在大海里不能回还,所以变成了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精卫这种小鸟。
精卫鸟常常去衔了西山的小树枝小石子以湮于东海。
来投往东海,想把东海填平。
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神话。
炎帝之女娃因游东海被淹死,变成小鸟,决心口衔高山木石,去填塞大海,这种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的毅力,象征着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
以上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解,也许你在学本文的过程中,有新的认识,不妨讨论一下。
课文赏析一、想像丰富奇特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一朵奇葩,那些无法解释的自然万象,给人们的思维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女娲补天》表达了在那蛮荒时代,劳动人民如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与自然作斗争,最终战胜自然的良好愿望。
《夸父逐日》中人们对于普照万物的太阳,东升西落,无法理解,就想像一个巨人追逐太阳,要问个究竟,表达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向大自然挑战的勇气,和渴望揭开自然奥秘的决心。
《精卫填海》则体现了远古人们对于海洋的思索,借助这个故事,揭示海洋的神秘面纱。
表达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
二、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三则神话虽然短小,但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着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着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仿真训练1 1?1鸷鸟攫老弱。
”22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神话以奇特的想像力,塑造了一个勇敢智慧、为民除害的顶天立地的女性形象。
方法技巧归类掌握三则古代神话想像奇特、大胆生动。
远古人们对自然界的某些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于是就想像有“神”在执掌世间万物。
往往这些想像有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读来呼之欲出。
仿真训练2 1?1 2?想像是不是可以脱离现实生活任意放飞思维呢?2 远古人类为了认识太阳,想像一个巨人“夸父”去“逐日”,追近太阳时,口渴难忍,说明其路途极远,太阳极热等,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想像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想像。
能力达标检测1女娲()鸷鸟( ) 涸()()炎喙()自()狡()虫颛()民堙()发鸠() 1wāzhìhélǎnhuìxiāojiǎozhuānyīnjiū。
2①四极废()②兼覆()③·炎()④济()⑤逐走()⑥欲得饮()⑦饮于河渭()⑧文首()⑨堙()⑩溺()2 ②完全的覆盖③蔓延燃烧④拯救⑤赛跑⑥水(名词)⑦喝水(动词)⑧花纹⑨填塞⑩淹没,这里指淹死在海里。
3①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3②弃其杖,化为邓林。
②(他)抛掉手杖,手杖化成了树林。
③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③精卫鸟常常衔来西山的小树枝、小石子来填东海,想把东海填平。
4 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
4神面貌。
5 的雄伟气魄。
56 的精神和毅力。
6【课本习题】一、复述和改写要依据原文,语言流畅,想像合理。
略《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二、略三、略【附生字生词】女娲(wā):神话中的人物。
②炎(lǎn):蔓延焚烧。
③颛民(zhuān):善良的人民。
④鸷(zhì)鸟:凶猛的鸟。
⑤攫(jué):用爪子抓取。
⑥鳌(áo):传说中的大海龟或大鳖。
⑦狡(jiǎo)虫:猛兽。
⑧夸父(fǔ):神话人物。
⑨(xiāo):呼叫。
⑩堙(yīn):填塞《女娲补天》一、导入:很高兴和大伙儿携手迈进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神话则是这块天地中灿烂夺目的文学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