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婴幼儿腹泻的2种灌肠法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法对婴幼儿腹泻治疗的效果。
方法将10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清洁灌肠后思密达灌肠液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思密达灌肠液保留灌肠,观察两组灌肠后大便首次排出时间及临床疗效。
结论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有助于延长灌肠液在婴幼儿肠道内停留时间,促进药物吸收对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明显。
【关键词】婴幼儿腹泻保留灌肠
小儿腹泻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是由多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6个月到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患儿每天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可达10次以上,严重影响患儿生理、心理健康。
因此,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快速减轻腹泻,改善脱水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保留灌肠作为婴幼儿腹泻的有效辅助治疗已在临床普遍使用,其目的是将一定量的药液由肛门经直肠灌入,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达到治疗效果。
而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短、外溢明显的缺陷影响了药物的吸收,为了达到灌肠的目的,使灌肠液较持久地保留在肠腔内利于肠黏膜充分吸收药物,我科对婴幼儿腹泻保留灌肠治疗患儿先行清洁灌肠临床观察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9月-12月腹泻患儿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1-12个月,按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诊
断依据: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脓便或脓血便,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等。
于24小时内未服用其它止泻药物及抗生素者为对象。
1.2方法
1.2.1两组患儿均采用调节饮食,控制感染,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辅以思密达保留灌肠,对照组患儿按常规保留灌肠,遵医嘱将生理盐水20ml加思密达3g采用20ml注射器抽取思密达灌肠液后,连接8号一次性灌肠管,排气,液体石蜡润滑灌肠管后插入肛门15-20cm,均匀缓慢推入灌肠液,时间不会少于10min,推完后左手反折灌肠管抽取约5ml完全注入,保留灌肠管内药物全部推入,拔出灌肠管让患儿取侧卧位15min,使药液与肠黏膜充分接触,每日2次,观察组患儿先清洁灌肠再保留灌肠,清洁灌肠患儿取侧卧位,臀下铺尿布,采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0ml生理盐水连接8号灌肠管,清洁灌肠方法同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与肠黏膜充分接触,待患儿自行排泄无明显粪渣时,让患儿休息20min再行思密达保留灌肠,方法同上。
1.2.2评价方法参照第二届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定标准,经治疗后24~48h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腹泻次数已经减少≤2次/天,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为痊愈,经治疗88~72h腹泻次数已减少≤4次/天,大便性状较前明显改善且水分明显减少为有效,经治疗72h临床症状无改变或加重,大便次数、性状无明显好转为无效。
1.2.3统计学方法2
组治疗效果观测数据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wilcoron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
对照组5061922
观察组5036143
注:两组比较,z=6.11,p<0.01
2.2两组保留灌肠初次排便时间比较,对照组保留灌肠初次排便时间(45.40±39.20)min,观察组(116.54±59.20)min两组比较,t=7.06,p<0.01
3讨论
保留灌肠前先行清洁灌肠,由于水流的冲击力,将粘附在肠黏膜表层、中层和部分深层寄生菌随粪便冲除,在物理冲洗的过程中,肠道的大部分细菌随着冲洗液排出体外,用生理盐水冲洗肠道,可使肠道内形成弱酸性环境,从而促进肠蠕动,对致病菌起到机械性的排菌作用,使外来菌无吸附之外而排出,从而保持肠道内正常菌群状态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表1结果显示,清洁灌肠后行保留灌肠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患儿腹泻因呕吐、腹泻丢失大量钾,常伴有低钾血症而出现腹泻,直接进行保留灌肠加重腹胀易引起排便反射,小儿自控能力差无合作能力,灌肠后灌肠液极易自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