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腹泻及液体疗法PPT课件

小儿腹泻及液体疗法PPT课件


血或粘冻状便 痢疾样改变
Na+ Cl- H2O↑ 小肠液分泌↑
腹泻
.
17
病毒性肠炎发病机制
病毒颗粒 小肠粘膜带有微绒毛的上皮细胞 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绒毛变短
双糖酶活性↓
钠葡萄糖载体的偶联转运障碍
糖类分解吸收障碍
钠、葡萄糖吸收障碍
肠道内乳酸↑
肠道内钠、葡萄糖↑
肠渗透压↑
回吸收水电解质能力↓
水.样泻
18
非感染性腹泻发病机制
饮食不当 胃内食物积滞,胃酸少,肠道下段细菌上移繁殖
分解产生短链有机酸 胺类↑
肠内渗透压↑
肠蠕动↑
细菌、毒性产物 门脉系统进入血循环
渗透性腹泻
中毒症状(内源性感染)
.
19
临床表现
• 病因分类 感染性: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非感染性:饮食性、气候性、其他因素
• 病程分类
.
3
易感因素
• 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 胃酸分泌低、消化酶分泌少、酶活性低,婴儿饮食的 质和量变化较快 婴幼儿水代谢旺盛,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易 发生体液紊乱 婴儿期神经、内分泌、循环、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 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
4
易感因素
•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 消化道有三个防御系统 肠道菌群 肠道黏膜上皮 肠道免疫系统
• 无全身中毒症状 • 无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
21
临床表现
• 重型腹泻有消化道症状+全身中毒症状+脱水及电解 质紊乱
• 腹泻重,可有粘液血样便,呕吐明显,常有厌食、 恶心、腹痛和腹胀
• 有全身中毒症状 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意识朦胧甚至昏迷
• 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
22
.
12
病因
• 肠道外感染 由于胃肠功能紊乱 直肠局部激惹(如膀胱感染) 抗生素应用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上感、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及其他感染性疾 病时常有腹泻症状
.
13
病因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一些抗生素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和乳糖酶的水 平 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 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或白色念珠菌 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肠炎
急性腹泻:<2周 迁延性腹泻:2周~2个月 慢性腹泻:>2个月
• 病情分类
轻型:仅有便次、大便性状改变
重型:腹泻同时伴有脱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 /或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
20
临床表现
• 轻型腹泻常由饮食因素和肠道外感染所致 • 仅有消化道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稀便或水样便,黄色或黄绿色,味酸; 呕吐少见;大便检查有大量脂肪球
.
5
易感因素
• 正常肠道菌群可抵抗致病菌的入侵,还可调节肠道 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小婴儿正常肠道菌群未建立, 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
• 婴儿期非特异性肠道免疫功能(包括黏液、胃酸、 胆盐、消化酶、胃肠蠕动及肠道菌群等)和特异性 肠道免疫功能(IgG,IgM,SIgA)未发育成熟,肠道 黏膜防御能力低,易发生感染
• 大便性状:稀水蛋花汤样,无腥臭味,少量白细胞
• 脱水:多为等渗性脱水,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 并发症:可侵犯肠道外脏器,引起惊厥、心肌受累等
• 预后:自限性疾病,病程3~8天
• 病毒抗原检测:感染后1~3天既有病毒从大便排出,
最长可达6天,可检测出病毒抗原
.
24
诺沃克病毒肠炎
• 发病时间:全年发病,主要季节9~4月 • 发病年龄:1~10岁 • 潜伏期:1~2天 • 特点:发热伴腹泻,大便性状同轮状病毒肠炎,伴
小儿腹泻及液体疗法
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医学中心 张 兵
.
1
小儿腹泻
infantile diarrhea
.
2
概述
•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 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形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 见病,临床主要表现腹泻和呕吐,严重病例伴有脱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 小儿腹泻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 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 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 寒冷季节的小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
.
10
病因
• 肠道内感染的主要细菌 致腹泻大肠杆菌(包括致病性、产毒性、侵袭性、出 血性和粘附-集聚性大肠杆菌)
空肠弯曲菌 耶尔森菌 其他(沙门菌、鼠伤寒、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金黄
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等)
.
11
病因
• 肠道内感染常见的真菌为白色念珠菌 原虫为梨形鞭毛虫、阿米巴原虫
.
14
病因
非感染性因素
• 饮食因素 食物的质和量变化(过早 喂淀粉和脂肪食物) 对牛奶或大豆等过敏
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 (主要是乳糖酶)缺乏或 活性降低
• 气候因素 冷:肠蠕动增强
热:消化液、胃酸分泌 减少,或口渴饮奶过多 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
15
发病机制
• 渗透性腹泻
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
• 分泌性腹泻
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
• 渗出性腹泻
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
• 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
肠道运动功能异常
• 不少腹泻并非由某种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机 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
16
细菌性肠炎发病机制
肠毒素
不耐热肠毒素
耐热肠毒素
细菌侵袭肠粘膜 充血、水肿、溃疡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鸟苷酸环化酶 cGMP↑
.
6
易感因素
• 粘膜免疫系统能识别有害的外来抗原,并激发适当 的机体免疫反应,而对机体无害的良性抗原不发生 免疫反应,这种对肠道内抗原的不反应性称为口服 耐受(oral tolerance, OT),是肠道免疫系统的一种 基本特征
• 婴儿肠黏膜免疫口服耐受机制不完善
.
7
易感因素
• 婴儿生长发育较快,所需营养物质较多,胃肠负担 较重,易发生消化不良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 轮状病毒肠炎 • 诺沃克病毒肠炎 • 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 • 侵袭性细菌性肠炎 • 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
23
轮状病毒肠炎
• 病原体:人类轮状病毒
• 发病季节:秋、冬季多见
• 发病年龄:多见于呼吸道感染症状,呕吐 常先于腹泻出现,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轻
• 人工喂养比母乳喂养小儿肠道感染机会高10倍,因 缺乏母乳中许多因子,且易被污染
.
8
病因
• 感染因素 肠道内感染 病毒 细菌 真菌 寄生虫 肠道外感染
• 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 气候因素 症状性腹泻 过敏性腹泻
.
9
病因
• 肠道内感染的主要病毒病原 轮状病毒 星状病毒 诺沃克病毒 札如病毒 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