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与文学的发展

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与文学的发展

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与文学的发展古风【内容提要】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文学观念的建构期,由“意识形态论”、“反映论”、“语言论”和“工具论”合构成社会主义文学观念体系;第二个时期,是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发展期,出现了“生产论”、“主体论”、“活动论”、“审美论”和“人学论”等新的文学观念。

我国当代文学观念由封闭到开放、由“一元化”到“多元化”的演变,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都产生了影响,促进或者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在过去的研究中,有一些问题被遮蔽了。

诸如,是谁的文学观念?是哪种“文学”的观念?只能有一种文学观念吗?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认为,复杂多变的文学绝不是只有一种文学观念,而是应该有多种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的多少是衡量文学发展水平的标志。

文学观念愈“多”,表明文学生态愈好,文学就愈繁荣;否则就相反。

所以,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由“一”到“多”的演变,是文学繁荣的表现,也是文学理论和批评进步的表现。

【关键词】文学观念/文学发展/观念主体/观念客体/变与不变/一与多一问题的提出文学观念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内涵:从广义看,所谓文学观念,就是泛指人们对于一切文学问题的看法,诸如文学本质观念、文学特征观念、文学创作观念、文学体裁观念、文学批评观念等;从狭义看,所谓文学观念,就是特指人们对于文学本质的看法,换句话说即是文学本质观念。

所以,从前者看,文学观念问题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文学理论问题的所有方面;从后者看,文学观念问题就只能是文学本质问题。

这既是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文学理论的重要问题。

因为,它不仅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在上文两个定义中,“文学观念”的主体“人们”,是指一切对于文学问题有看法的人,诸如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文学史家、美学家等。

也就是说,有不同人的文学观念,诸如作家的文学观念、批评家的文学观念、理论家的文学观念、文学史家的文学观念,美学家的文学观念等。

如此看来,文学观念又是一个极为丰富和极为复杂的文学理论概念。

一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发展,与一个时期的主流文学观念有密切的关系;一个时期的文学理论研究,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文学观念问题。

事实上也是如此。

最近20多年来,是1949年以来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变化最快、作品最多和成绩最大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对于文学观念的研究,也一直显得比较热闹。

据我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统计,在1984年至2008年的25年里,共发表有关“文学观念”的论文382篇,其中期刊论文366篇,硕士学位论文13篇,博士学位论文3篇。

①有些学者围绕着一个专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文学观念的论文,诸如王齐洲的古代文学观念研究,赵利民的近代文学观念研究,黄开发的现代文学观念研究,伍世昭的“五四”文学观念研究,袁盛勇的延安文学观念研究,等等。

出版学术专著6部,其中关于古代文学观念的专著2部,分别是王齐洲的《中国文学观念论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和彭亚非的《中国正统文学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关于现代文学观念的专著2部,分别是包忠文主编的《现代文学观念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和季广茂的《意识形态视域中的现代话语转型与文学观念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关于当代文学观念的专著2部,分别是白烨的《文学观念的新变》(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和周介人的《文学:观念的变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此外,包忠文主编的《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杜书瀛、钱竞主编的《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吴炫的《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学林出版社2001年)和钱中文等《自律与他律——中国现当代文学论争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等也有所论及。

综观这25年的文学观念研究,有两个“热点”时期: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国内结束了“文革”乱局之后,开始了百废待兴、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长期以来受到压抑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激情,如地火喷发一般,光焰万丈,五彩缤纷,加之外国各种文学思潮的全面涌进,带来了文学观念上的一次深刻变革。

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文学史家的文学观念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于是新的文学作品出现了,新的文学批评出现了,新的文学理论出现了,新的文学史书写也出现了。

“文学观念”一时成为学术界所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

据我不完全统计,在1984年至1988年的5年时间里,共发表研究文学观念的论文46篇,其中1984年发表1篇,1985年发表4篇,1986年发表10篇,1987年发表19篇,1988年发表12篇。

1986年召开了两次有关“文学观念”的学术研讨会,分别是年初,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和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上海地区文学观念与思维方式讨论会”;11月上旬,在苏州召开了“全国文学观念学术研讨会”。

由于这两次学术会议的推动,使1987年成为文学观念研究有丰硕收获的年份,不仅发表了19篇论文,还出版了白烨和周介人的2部专著,被称为“文学观念年”。

这5年研究的“热点”问题是“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变革和拓展”,共发表这方面的论文16篇,占5年发表论文总数的34.8﹪,白烨和周介人的专著也都是谈论这个问题。

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文学理论界的基本面貌和深层的学术心态。

另一个“热点”时期是最近五年,即从2004年至2008年,共发表研究文学观念的论文153篇,其中2004年发表33篇,2005年发表29篇,2006年发表21篇,2007年发表30篇,2008年发表40篇;出版了王齐洲、彭亚非和季广茂的3部专著;还召开了1次学术研讨会,即2004年7月31日至8月2日,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文学评论》编辑部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文学观念与文学史学术研讨会”。

这5年与前5年相比,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呈稳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2008年发表的论文占了前5年论文总数的86.9﹪。

这个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学术文化的发展显得全面而深入。

这5年文学观念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传统文学观念向现代文学观念的转型”,共发表这方面的论文30篇,占这个时期论文总数的19.6﹪。

其中研究近代文学观念的论文11篇,研究现代文学观念的论文14篇,研究“五四”文学观念的论文5篇。

但是,关于当代文学观念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在前后两个“热点”时期的10年之中,共发表相关论文17篇,其中研究新时期文学观念的论文16篇,综合研究当代文学观念的论文只有1篇,而研究建国以来文学观念演变的论文连一篇也没有。

因此,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本文打算谈谈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与文学的发展问题。

这里要对本文论题中的“文学观念”作以下限定:其一,在狭义内涵层面使用“文学观念”,即文学本质观念;其二,以文学理论家的“文学观念”为主,同时兼顾作家、批评家、文学史家和美学家的“文学观念”。

二 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在中外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史上,“文学观念”都是近代学科发展的产物,也是一个敏感的、活波的和相对稳定的概念。

之所以是敏感的,是因为文学的每一次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引起“文学观念”的波动乃至变革;之所以是活波的,是因为它成了人们永远都说不完的话题,常常会有新的文学观念出现;之所以是相对稳定的,是因为文学的“本质”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也表现出敏感、活波和相对稳定的特点。

说它敏感,是因为60年来我国文学的每一次变化,都引起了“文学观念”的波动;说它活波,是因为60年来我国文学的创作界、批评界、理论界和学术界对于“文学观念”进行了无数次的言说和若干次的大讨论,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说它相对稳定,是因为60年来我国文学理论界的主流“文学观念”,对于文学“本质”的看法基本上变化不大。

现在,根据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演变的实际情况,分两个时期进行论述。

第一个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是新中国文学观念的建构时期。

建国初期,文学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学。

但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学?这是当时亟需回答又很难回答的问题。

因为在人类历史上,除了苏联有类似的文学经验之外,还没有其他国家能够提供这样的经验。

尽管此前我党有领导和发展解放区文学的经验,但解放区文学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范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文学。

由此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建构社会主义的文学观念。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学理论界主要是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为指导,再参照苏联的文学理论,建构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观念的基本形态。

具体说,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观念是由“意识形态论”、“反映论”、“语言论”和“工具论”合构而成的文学观念体系。

现分述如下:1、意识形态论。

这种观点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这种文学观念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诸如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恩格斯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等。

“意识形态”的概念大约是上世纪20年代引入我国的,早期翻译为“观念形态”。

如1925年,鲁迅翻译的《观念形态战线和文学——第一回无产阶级作家全联邦大会的决议》。

到了40年代,才翻译成“意识形态”。

如1944年,周扬编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一书,就翻译和介绍了“意识形态”观念。

该书第一辑就是“意识形态的文艺”。

毛泽东在1940年代的著作如《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和《讲话》(1942年)中还是用“观念形态”的概念,直到50年代如《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才用了“意识形态”的概念。

这种文学观念的学理来源是苏联文学理论,诸如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查良铮译,1953年)、毕达可夫的《文艺学引论》(北大译,1958年;以及1954年春至1955年夏在北京大学授课)和柯尔尊的《文艺学概论》(北师大译,1959年;以及1956年至1957年在北师大授课)等。

季氏、毕氏二人论述比较简单,柯氏的论述较为详细。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②毕氏加上了“独特的”限定词,成为“文学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似乎更准确一些。

③这是从哲学的视角观照文学,是一种哲学化的文学观念。

建国以来,“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念成为主流,影响很大。

8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文学观念开始受到质疑,于是出现了“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观点(与毕达可夫的观点相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