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新认识和定义知识管理 _吴庆海

重新认识和定义知识管理 _吴庆海

吴庆海:重新认识和定义知识管理移动互联全新时代,知识管理是否应该与时俱进?原有概念、方法、理论是否要调整改变?目前又有哪些新的观点、视角以及创新?企业和个人又如何进行转型、变革和突破?一、重新认识知识管理我从事知识管理工作有超过15年的经验了,对于知识管理的认识也一直在不断变化。

知识管理到底是什么?对组织到底有无价值?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我们现在的做法正确吗?知识管理还会如何发展?这些问题无时不刻萦绕在脑海心中。

为此我萌生多出去走走,看看其它国家理论界和实践界,他们究竟是如何认知和实施知识管理的。

2016年10月份,去日本神户参加第8届IKMAP“亚太创新与知识管理会议”。

其中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教授做了“Cultivating Knowledge Maneuverability”的主题演讲,他没有用到“管理(Management)”一词,而是用了“Maneuverability”一词,颇耐人寻味。

如果把“Knowledge Maneuverability”放在一起,强名之为“知识经营”,可能更符合野中先生本意。

即知识经营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迅速而辩证地创造、增强、分享和应用务实知识的能力。

首先,野中先生提到是为了共同的利益(common good),我理解既包括利己,也包括利他,是众生的利益。

而“good”还含有“善良”的意思,这与彼得·德鲁克所讲“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和潜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野中先生提到知识经营是一种能力(ability),而且是一种创造(create)、增强(enhance)、分享(share)、应用(practice)知识的能力,同时这种知识是务实知识(pragmatic knowledge)。

2016年11月份,又去美国华盛顿参加了第20届KMWorld大会,印象也很深刻。

感觉国外在知识管理的底蕴很深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和规模。

参会者平均年龄偏大,多是资深的知识管理从业人员,名片上带有首席知识官CKO头衔的也挺多,真是藏龙卧虎。

在会议中发表主旨演讲(Keynote)的嘉宾、导师们,更是具有深厚的背景和功力。

他们大多在知名公司就职,从事知识管理及相关工作;同时还不断探索、研究知识管理,著述出版也颇丰;他们演讲的风格多变,风趣而富有激情,用词丰富多彩,同时点到为止,更多强调提问、沟通、交流的过程。

此外,知识管理相关的技术、软件、咨询、培训、出版等,都能看到其中代表的厂商。

对于知识分类(T axonomy)、企业搜索与发现(Enterprise Search & Discovery)、内容管理(Content Management)等不同方向,还分设了产品、技术专场,照顾到不同人群的口味。

由于并行的分享主题有很多,参会者往往分身乏术,只能重点选择一些自己最感兴趣的参加。

和国际水平比较,真实感觉我们国内从事知识管理的KMer的确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除了语言、环境、发展等客观原因我们不占先天优势外,最让我担忧的是,我们大多KMer普遍缺乏一种舍得为自己经营,更不用说为组织考虑经营。

因此,创新性的思路不多,还是多以吸收和复制为主。

其实我们应该改变一下思路,去国际上多转转走走,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产生更多的新想法,勇于创新实践。

二、重新定义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从深层次看更应该是一种工作方法和工作哲学。

我们每天的行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其实都是时时刻刻在进行知识运转,都和对世界的理解、对事物的认知、对选择的判断、对行为的决策息息相关。

知识管理本身就是工作,本身就是业务。

我们不应该把知识管理与业务分割开来,也不应该只是简单认为知识管理需要嵌入到业务中,而是应该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业务本身。

500多年前,中国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就提出“知行合一”之说。

先生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即知和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知而不行不能算真知。

先生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所以知和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

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具体入微到知识运转活动,参考原来诸多传统经典的知识管理模型(例如欧盟知识管理模型、APQC知识管理模型、中国知识管理标准中的模型等),提出如下的CSAA®模型。

将关键的知识运转活动进行了简化和优化,只保留了产生(Create)、分享(Share)、吸收(Absorb)、应用(Apply)四个关键环节。

同时,提出了知识供给侧(Supply)和知识需求侧(Demand)进行区分,即前两个环节(即知识产生、知识分享)属于知识供给侧,后两个环节(即知识吸收、知识应用)侧重于知识需求侧。

图1:知识供需运转关键活动CSAA®模型组织之中的每个个体,是持续不断地产生内容的来源,需要考虑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产生、怎么样产生以及如何长久保持产生等问题。

其次需要通过分享进行传播,让别人知道你和你的思想,酒香也怕巷子深。

当然,分享后别人能够能获取,愿不愿意吸收、能不能吸收也是一个问题。

此外,吸收后能不能转化成自己的行为,通过应用解决现实中的各项问题,这一点尤为重要。

所以,经营知识,离不开内容的产生、分享、吸收、应用这四个关键环节,缺一不可。

抓住了这四个环节,我们就会解析平时那些纠缠不清的概念。

例如,知识萃取须多在产生环节下功夫,知识传播需多在共享环节下功夫。

平时讲企业接班人传承,传在供给侧,强调传什么(即内容的产生)、怎么传(即内容的分享);承在需求侧,强调承多少(即内容的吸收)、载多少(即内容的应用)。

许多企业人在传承问题上之所以纠缠不清,是因为在根本上没有厘清其中的逻辑。

依此类推,教与学,学与习,等等奥义,只要对应上面的四个环节,每一个扣结相信你自己就能解开。

三、知识管理升级进行时面对时代的要求,面对互联网的冲击,面对组织的变革,知识管理也要与时俱进。

从上面对知识管理的解构来看,企业中无论是研发、市场、销售、生产、采购、物流、服务等核心业务部门,还是战略、文化、财务、人力资源、行政、法务、公关、信息、流程、质量等相关职能保障部门,都需要为每一个知识工作者建立相对应的知识化工作平台。

工作本身就是创造、分享、吸收、应用知识的过程,知识管理就是业务,业务就是知识管理。

经典的知识管理框架中,最核心的三要素是人员(People)、流程(Process)和技术(T echnology)。

面对新的挑战,这三驾马车的架构依然不变,但其驾驭的内容却发生了变化,需要知识管理从业者敏锐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积极思变。

知识管理升级迫在眉睫!图2:知识管理核心三要素1、人员(People)——心法至上我们都知道知识管理最重要、但又最难做的就是激发人。

但如何激发?却向来没有明确的说法。

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金字塔,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受尊重以及自我实现。

可是他最终也发现,如果一味地强调自我实现,会导向不健康的个人主义,甚至于自我中心的倾向。

在他去世前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Z理论》(Theory Z)之中,他反省自己多年发展出来的需求理论,增加了第六个需求层次——灵性成长,来修正他原来的模型。

马斯洛最终认识到发现无我、探索真我的意义,归于心灵需求的灵性成长才是真正的超越。

野中郁次郎在和张瑞敏对话中这样说:我跟很多管理学者和企业领导人接触过。

我发现,跟我讨论时,很少有人(特别是企业领导人)涉及到哲学。

…… 其实,知识的基础包括人文科学,历史、文学、哲学等等。

东方智慧商研院创始人赵越老师,把企业分成三种不同的境界——物质、心智和心性。

企业家也有这三种境界,这是他们的哲学观和世界观的写照。

所谓物质层面的经营,指的是关注做事的方法,如技术、利益、KPI等。

到了心智的层面,我们会更在意客户更高层次的需求和更深层次的心理感知,而不是物质上的得失。

而上升到心性层面后,我们就会思考企业道和德的问题,一是合天地之道,二是要有德。

将中西方至高的智慧放在一起,我最终欣喜地发现。

其实对于知识工作者,也是相通的。

在人的要素上,我们也应该对应这三层境界——物质、心智、心性。

每个境界的着重点也不一样,这就是我目前找到最合适KMer的心法。

图3:知识工作者的三层境界在物质层面,应该强调的是共享经济。

我们每个人需要重新审视和规划自己名下的资源(包括时间、知识、技能等),通过物权模式创新,将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再借助互联网工具和手段,实现规模化资源高效匹配,从而进化出一种全新的物权利益共享分配机制。

个体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能从中获得回报。

社会在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实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

在心智层面,应该推崇的是工匠精神。

一根针、捅破天。

我们需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数十年如一日,持续不断提升专业水准。

重视细节+认真敬业+精益求精,即便是一份平凡岗位上,也能够做到出类拔萃。

二月的春花固然艳丽灿烂,芳华绝代;但是那经霜的枫叶,却更是染尽层林,灿若朝霞,艳如去锦,岂不比那春花还要美丽?匠人匠心,执平凡于本心,顺信仰而前行,方能经岁月打磨陈酿,历久弥坚!历久弥辣!在心性层面,应该秉承的是知行合一。

这个一,从哲学高度,是致良知,是天地万物于一体,是明明德,是道。

破除小我,实现大我,通过利他而后利己。

人若复得“良知”,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这是一种与天地万物同体并一气漳通的超然自乐的人生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主体人格精神获得了高扬,个体生命存在价值得到了肯定,人的心灵被提升为与天地同体无古无今的永恒,而这正是生命的体验过程。

2、流程(Process)——场景无限随着时代的变化,企业对于流程的理解和需求也在变化。

前些年,很多企业觉得需要规范化、标准化业务活动,所以就开始进行流程梳理、构建流程体系、撰写流程文件。

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也梳理出一堆的文档和制度。

但是感觉还是不给力,大而全的东西看起来很是唬人,可是就工作本身的改善和提高而言,用处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一旦涉及业务流程优化和重构,往往会大动筋骨,波及到组织部门、人员、权力、利益等甚广。

即便是有高明的咨询公司、专家顾问协助,一旦变革的周期拉长,市场及客户又会发生变化,那么当时流程优化时考虑的因素,就需要动态进行调整。

可实际上,企业不可能朝令夕改。

一声号令之下,调动千军万马,如臂使指,谈何容易?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现在企业会越来越务实,会逐步以业务问题为导向,先进行局部快速优化改善,而不再纠结于全面流程梳理。

因此,一个组织应该以内部推动为主导,以外部力量协助为辅助。

需要各个岗位的知识工作者们,把自己从螺丝钉转变为发动机,以工匠精神对自己领域中的流程进行持续优化改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