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填表说明及指标解释教育部财务司二ΟΟ七年十一月第一章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基层报表填报说明一、统计目的为了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 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编制教育发展规划、制定教育政策提供重要决策参考依据,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特制定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基层表式,供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单位和省(自治区、直辖市) 、地(市、州、盟)、县(市、区、旗)教育行政部门填报。
二、统计范围本表统计范围包括:1、凡列入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第205类“教育支出”科目的:教育部门办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教育事业单位和其他部门办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
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普通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普通小学和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承认学历的成人高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学、成人小学等。
3、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的普通高等学校(含按新机制和模式举办的独立学院)、职业高中、普通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普通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等;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并抄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
说明:本套报表中央所属各级各类学校、事业单位按照属地统计的原则进行填报。
三、统计时间统计时间:1月1日至12月31日四、代码说明(一)地区代码地区代码由八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其中前六位采用国家统计局颁布的统一标准行政区划代码,后两位为自编码。
解释如下:第一、第二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标识。
第三、第四位为地(市、州、盟)标识。
第五、第六位为县 (市、区、旗)标识。
第七、第八位为乡、镇标识。
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从01开始自行顺序编写。
省、地(市、州、盟) 、县 (市、区、旗)本级代码均在其国标代码末位后加00,全部补齐八位。
(二)县级属性代码行政区划属性:按照经国务院批准,由民政部编制、中国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填报。
具体标识代码如下:“1”表示市辖区“2”表示县级市“3”表示非少数民族县“4”表示少数民族自治县(凡少数民族自治州下属各县均属少数民族自治县)“5”表示非少数民族自治旗“6”表示少数民族自治旗(同少数民族自治县)“7”表示特区“8”表示农场(林场、牧场)经济属性:按照国务院扶贫办或省级扶贫办公布的数字填报。
“1”表示非贫困县“2”表示省级贫困县“3”表示国家级贫困县义务教育普及情况:按照截至统计年度末由教育部公布的全县(市、区、旗)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填报。
“1”表示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表示未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边境属性:按照国家民委公布的中国陆地边境县(旗)、市(市辖区)名单填报。
“1”表示非陆地边境县“2”表示陆地边境县(三)单位代码单位代码指统计范围所列填报单位的代码。
1.普通高等本科学校代码:采用教育部制定、全国通用的普通高等学校代码,为5位数,其首位码为“1”。
2.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代码:采用教育部制定、全国通用的普通高等学校代码,为5位数,其首位码为“1”。
3.普通高等职业学校代码:采用教育部制定、全国通用的普通高等学校代码,为5位数,其首位码为“1”。
4.成人高等学校代码:采用教育部制定、全国通用的成人高等学校代码,为5位数,其首位码为“5”。
5.中等专业学校代码:采用教育部制定、全国通用的中等专业学校代码,为5位数,其首位码为“2”。
以下编码规则由教育部财务司制定,全部代码为5位,首位码为学校类别码,后4位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自行定义。
6.职业高中: 首位码为2。
7.技工学校:首位码为2。
8.中学:首位码为4。
9.小学:首位码为6。
10.特殊教育学校:首位码为7。
11.幼儿园:首位码为8。
12.教育事业单位、教育行政单位等:首位码为9。
(四)单位隶属关系码单位隶属关系码由2位阿拉伯数字组成。
首位码代表学校或单位的具体隶属级别,分别采用“1”和“2”标识,其中,“1”表示中央所属单位,指国务院各部委所属的各类学校和中央所属企业举办的各类学校,教育部、教育部直属的教育事业单位等;“2”表示地方所属单位, 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盟)、县(市、区、旗)教育及其他部门所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地方所属企业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事业单位等。
第二位码代表部门类别,分别采用“1”、“2”、“4”、“5”标识,其中,“1”表示教育部门办;“2”表示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5类“教育支出”科目中列支的其他部门办;“4”表示企业办;“5”表示民办。
――“教育部门办”是指由各级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教育事业单位及教育行政部门。
――“其他部门办”是指由政府其他部门举办并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5类“教育支出”科目中列支的各级各类学校。
――“企业办”指各级各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
――“民办”指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的;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并抄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各级各类学校。
(五)学校类别代码学校类别代码由1-4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具体表示如下:“111” 普通高等本科学校“112”普通高等专科学校“113”普通高等职业学校“12”成人高等学校“211” 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212”普通中等师范学校“221”城市职业高中“222”县城职业高中“223”农村职业高中“23”技工学校“24”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4111” 城市高级中学“4112” 县城高级中学“4113 农村高级中学“4121” 城市完全中学“4122” 县城完全中学“4123” 农村完全中学“4131”城市初级中学“4132”县城初级中学“4133”农村初级中学“4141”城市九年制学校“4142”县城九年制学校“4143”农村九年制学校“4151”城市十二年制学校“4152”县城十二年制学校“4153”农村十二年制学校“42” 成人中学“611”城市普通小学“612”县城普通小学“613”农村普通小学“62” 成人小学“71”特殊教育学校“72”工读学校“8” 幼儿园“91”教育行政单位“92” 教育事业单位“931”党校 *“932”行政学院 *“933”社会主义学院 *“934”国家会计学院 *含“*”号的代码为备用码,暂不使用。
(六)补充说明1、城市、县城、农村的划分以民政部门的划分口径为准,即:城市指设区市的市辖区城区和不设区市的市政府所在地城区;县城指县政府所在地的城区;农村指除城市、县城以外的地区。
2、职业初中按普通初中代码填列。
3、高等学校附设的中小学校、幼儿园等单位代码按相对应的学校类别代码单独填列。
4、对于没有国家标准码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其单位代码应按如下规定填列:首位码为1,第二、三位为省、市代码,第四位必须为英文字母,第五位为0-9数字或英文字母。
如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其单位代码可编为114A5或114AA。
5、对于由省本级财政拨款、教育部门或其他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其地区代码统一填写省本级代码。
五、主要指标解释(一)教财基1表――《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基层表》教财基1表的填报范围:列入《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第205类“教育支出”科目中的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填报。
高校的附属中小学、幼儿园填教财基2表,不填此表。
教财基1-1表:1.年初在职教职工数:填报统计年度1月1日编制在高等教育学校,并从事教学、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的固定人员(不含临时工和聘任人员)。
各类学校的教职工数的划分以工资关系为准,下同。
其中专任教师:填报年初正式在编的教职工中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
2.年末在职教职工数:填报统计年度12月31日正式编制在高等教育学校,并从事教学、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的固定人员(不含临时工和聘任人员)。
其中专任教师:填报年末正式在编的教职工中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
3.年末离退休人数:指年末在学校领取离退休金的离退休人员。
4.学生数:填报由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并具有正式学籍的学生,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高职生、函授夜大学生、来华留学生、中专生等。
学生数=博士生*3+硕士生*2+普通本专科生(高职生)+函授夜大生/3+来华留学生*2.5+中专生/1.5。
(1)年初学生数:填报统计年度1月1日正式在册的学生数。
(2)年末学生数:填报统计年度12月31日正式在册的学生数。
5.年末校舍面积:按统计年度12月31日实际数填报。
校舍面积指产权归学校所有,已经交付使用的各种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生活服务用房及其他用房的建筑面积。
不包括尚未竣工的在建工程、借用(租用)的房舍或临时搭用的棚舍、房改中已售给教职工个人并完成固定资产移交的房屋面积。
6.年末固定资产总值:填报统计年度末固定资产总价值,即会计报表固定资产科目的期末数填报。
(1)房屋和建筑物:填报统计年度末固定资产中按固定资产分类房屋和建筑物价值。
(2)专用设备:填报统计年度末固定资产中按固定资产分类专用设备价值。
7.本年新建、改扩建校舍:填报统计年度内完成并投入使用并完成固定资产移交的新建、改扩建的校舍面积以及该项目所支出的全部金额。
8.本年购置专用设备:填报统计年度内用各种资金购置专用设备(含电教设备)所支出的全部金额。
9.本年购置图书:一般图书:填报统计年度内用各种资金购置的并列入固定资产的一般图书册数及支出的全部金额。
电子图书:填报统计年度内用各种资金购置的并列入固定资产的电子图书册数及所支出的全部金额。
10.年末图书:一般图书册数:填报统计年度末学校固定资产分类中列入图书设备项的实有一般图书册数。
电子图书册数:填报统计年度末学校固定资产分类中列入图书设备项实有电子图书册数。
补充资料:11.机构数:填报经教育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批准的高等学校数,对高校分校、各大专班以及高校附设的学院都不计算校数。
12.学校另有年末编制外长期聘用人员:填报统计年度末在学校教职工编制以外、聘用期一年以上的人员。
教财基1-2表的填报:1.教育事业费拨款:填报高等教育学校从中央和地方财政取得的教育事业费,即列入《政府收支分类支出科目》第205类“教育支出”科目中教育经费拨款数,不含205类第09款“教育附加及基金支出”。
2.科研拨款:填报高等教育学校从中央和地方取得的《政府收支分类支出科目》第206类“科学技术”科目的科学研究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