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2期2007年4月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I nnerM ongo li a Forestry I nvesti g ation and Desi g nvo.l30.No.2Apri.l2007文章编号:1006-6993(2007)02-0009-04湖南省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工程建设规划探析许永恒(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00)摘 要:文章从分析湖南省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的现状入手,按照国家湿地保护管理的总体目标、基本要求,对湖南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以及湿地保护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湖南省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建设规划中图分类号:S759.94 文献标识码:B1 现状分析1.1 自然地理概况湖南省西洞庭湖属国际重要湿地,位于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的西部,是洞庭湖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为东经111 48 50 ~112 16 10 ,北纬28 49 50 ~29 08 50 。
区域范围在湖南汉寿县境内,东以沅江县为界,东南至安乐湖、龙池湖南沿,西沿沅水至鼎城区界,北以澧水为界与南县隔水相望,是沅、澧两水尾闾。
总面积3.568万hm2。
1.1.1 地貌湖南省西洞庭湖地势南高北低,自南向北形成岗地、平原二级台阶。
最高点位于南部砖桥湾后山,海拔58.6m,最低点在目平湖底,海拔20.50m。
地貌类型有堆积地貌 平原和侵蚀堆积地貌 岗地两种类型。
1.1.2 气候本区位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气候区,除具有 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等特点外,还由于区域内湖泊繁多、沟港纵横,因而形成明显的水体效应。
表现为西洞庭湖内气温比邻近其它地区高0.1~0.5 。
极端最低气温离西洞庭湖越近温度越高,气温日较差较小。
1.1.3 土壤区内成土母质为河湖沉积物和第四纪红土。
河湖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区内的平原地区,第四纪红土主要分布在岗地地带。
土壤类型有水稻土、潮土和红壤3个类型。
1.1.4 水文区内水系发育,水面广阔,丰富的水资源构成江湖交错的水网景观。
西洞庭湖西面的坡头是沅水湖口,区域内沅水水面宽达数公里,最大流量29000m3/s。
湖的东北为澧水入湖口,最大流量为10600m3/s。
区内水系有沅水、澧水、沧浪撇洪河、龙池河和烟包山河等。
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12.51亿m3。
汇入本区的客水面积为592.6km2。
多年平均客水径流量2.43亿m3。
沅、澧两水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57.43亿m3。
1.2 生物资源1.2.1 植物资源通过调查统计,区域内(包括附近影响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31科365属539种(未包括农作物和花卉等栽培植物)。
蕨类植物12科15属19种,种子植物119科350属520种。
在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5科8属9种,本地种仅有松科的马尾松及杉科的杉木,其余均是引种栽培的。
被子植物区系成分比较丰富,共有114科342属511种。
其中生于湖区、堤坝等地的湿地及水生植物77科232属351种,这是本区植物的主要成分和特色所在。
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即樟树、莲(野生)、金荞麦、野菱、野大豆、花榈木。
1.2.2 鸟类资源西洞庭湖区水域辽阔,湖河众多,气候适宜,水草丰盛,盛产鱼、虾、蚌,是多种鸟类生活栖息的良好场所。
特别是冬季湖水枯落,湖洲成浅滩外露,为各收稿日期:2006-12-22作者简介:许永恒(1963-),男,湖南省永兴县人,高级工程师.种鸟类特别是冬季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场所。
据调查记录(WW F项目监测数据),本区有鸟类11目39科198种。
主要有雀形目(81种)、鹳形目(65种)及雁形目(26种),其余8目只有26种。
在各科中,鸭科物种数最多,为26种,占13.1%。
从物种居留类型上看,候鸟(包括冬候鸟和夏候鸟)有134种,占总物种数的67.7%。
其中,尤以冬候鸟占优势,共81种,占40.9%;夏候鸟有53种,占26.8%;留鸟有63种,占31.8%;迷鸟有1种。
区域内有已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即白鹤、白头鹤、白鹳、黑鹳、大鸨和中华秋沙鸭。
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0种,列为地方保护的鸟类有20种。
1.2.3 鱼类水产资源西洞庭湖宽阔的水面为各种鱼类水产提供了优良场所。
据调查,区域内有鱼类12目23科114种。
其中:鲤科62种,占54%;鳅科、鲍科各10种、银鱼科、虾虎鱼科各4种、鳍科、塘鲤科、剌鲶科、鲶科各2种;鲟科、白鲟科、鲱科、胭脂鱼科、针鱼科、合鳃科、攀鲈科等各1种。
虾类4科9种,贝类9科48种。
区域鱼类水产资源特征是:区系成分复杂,资源个体数量较多,产量较高,多种类群共存。
区内有中华鲟、白鲟、鲥鱼、银鱼和胭脂鱼等国家珍稀保护及珍贵鱼类水产品种。
本区是湖南重要的鱼类水产品产地,其中以银鱼、中华鳖、珠蚌及龟、蛙等驰名国内外。
1.3 生态地位西洞庭湖是洞庭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洞庭湖不仅是东亚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和各种野生鱼类繁殖地,更是承纳沅、澧流域洪水和吞吐长江洪峰的重要湖泊。
1998年1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湖南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元月,西洞庭湖被列为 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仅有的4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是我国首批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保护区之一,是我国仅有的30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本区湿地种类根据拉姆萨尔湿地名录分类系统,属内陆湿地类型。
其中小类有M:河流/溪流/小河,0:淡水湖,T:淡水沼泽,X树林为主的湿地及草地沼泽。
另有部分为人工湿地类型,其中包括:鱼、虾池塘、灌溉地(包括稻田)和季节性泛洪的农用地。
本区湿地具有如下特征: 特殊性:本区湿地的特殊性表现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西洞庭湿地是整个洞庭湖湿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
其二,湿地地貌特殊,主要表现为水涨为湖,水落为洲。
夏天涨水季节,一般年份水位高36.5m,呈单一明水地貌。
冬季涸水季节,水位最低24. 8m,既有明水,又有芦苇沼泽、苔草沼泽、沙滩等地貌。
完整性:本区湿地几乎包括了亚热带内陆湿地的全部类别,也包括了该地区人工湿地的主要类别,因而它是该地带上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湿地。
此外,本区湿地同时具有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丰富性:区域湿地生物资源无论是从种的水平上还是从个体数量上都表现出它的丰富性特征。
本区独特的水域湿地环境确定了区域动物群具有喜湿和半喜湿特征。
构成本区生物地理动物群的主体为水禽和鱼类,而绝大多数为迁徙性鸟类和洄游性鱼类,形成了复杂的区系特征。
1.4 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1.4.1 保护管理设施缺乏湖南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目前是湖南省级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区建区时间不长,国家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专项资金较少,仅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上有一定的补助投入,虽然省财政每年安排了一定的资金,但缺口依然很大,相应的保护管理设施因资金匮乏而无法建设。
1.4.2 保护管理软建设滞后湿地保护管理专业性强、保护管理工作起步晚,湿地保护软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在保护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研究项目少、管理水平低下、社区农户的环境保护意识差以及不能平衡处理保护与自身利益的冲突。
1.4.3 保护区土地权属不清土地权属不清,在湿地管理上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土地权属不清给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给不法分子偷猎、投毒等非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严重威胁着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
2 保护工程建设规划2.1 指导思想及原则2.1.1 指导思想以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 为指导,坚持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按照保护为根本、改革为动力、发展为目的的要求,积极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退化湿地恢复、水禽越冬栖息地保护。
加强对湿地的保护监管,努力恢复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功能,促进洞庭湖湖区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2 建设原则遵循有关湿地保护的国家法律、法规、规范和10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7年国际公约,符合国家现有的湿地保护与利用政策。
根据保护区的主要特点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按需建设。
以科技为先导,积极推广和应用国内外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先进技术。
以生态效益为主导,三大效益协调统一,促进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2.2 建设规划2.2.1 保护与恢复工程保护工程: 界碑、界桩、标牌设置。
为了明确区分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功能区划界,为社区人们提供服务指南和限制人为活动等,保护区根据自然地形、人为活动状况按照一定的间距设置必要的界碑、界桩、标牌。
且均采用坚固耐用的材料制作,字迹应清晰、明确、通俗易懂、准确简练。
保护管理站建设。
湖南省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面积较大,外缘社区接壤线路长。
目前区内尚未建立保护管理与监测体系,根据保护管理需要,需在蒋家咀、岩汪湖、赵家河建立3个保护管理站。
保护管理点建设。
保护区内没有建立管护点,难以对全区范围发挥行之有效的保护管理效能。
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拟在龙王湖、刘家河、赤山、柳林咀、淤洲、接港、鸭子港建设7个保护管理点。
配备巡护设备和通信设备。
保护区的面积较大、范围较广,与社区接触面宽,为保障保护区日常巡护管理的需要,拟配置巡护和通讯设备,包括快艇、巡逻车、巡护摩托车、单筒望远镜、短波电台、超短波电台、车载台、车载电话等。
水禽栖息地恢复工程:西洞庭湖湿地是许多重要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特别是一些重要鸟类的越冬栖息地、迁徙停歇地和夏候鸟的繁殖地。
由于围湖造田、水体污染和人为的不当干扰活动,导致水禽栖息地面积缩小和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明显的减少。
通过水禽栖息地恢复工程建设,可有效解除或缓解影响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的胁迫因子,恢复已退化湿地和受破坏的水禽栖息地。
适当扩大枯水季节水域面积:水是野生动物生境三要素之一,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鹤等水禽栖息地的质量。
由于西洞庭湖位于洞庭湖的上游,加上三峡大坝、沅水、澧水多处拦河筑坝发电,以及泥砂淤积,在冬季枯水季节,湖水面积逐年缩小的趋势日益严重,近几年每年有超过2000多hm2的滩涂裸露,湿地功能消退,冬候鸟数量大量减少。
为有效缓解冬季枯水季节水面日益缩小的问题,根据建设目标,冬候鸟栖息数量要达到5~10万只和力争成为亚洲冬候鸟迁徙地湿地保护示范区(点)。
结合西洞庭湖食物链情况,规划在窝河障建设扩水工程。
在该区域湖底黄海高程26.4~29m的基础上,筑矮堤3.1~0.5m高,保证枯水季节保持0.5~3.1m左右深的水,使游、涉禽都有适合的栖息觅食场所,确保珍稀濒危候鸟在此安全越冬。
滞水堤坝修复:青山湖和龙王湖退田还湖后,由于 两湖 四周堤坝的滞水作用,在冬季枯水季节湖内保留了一定深度的水,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从前很少有鸟类、水禽光顾的地方现在吸引了大量的鸟类、水禽在此觅食、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