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吴国蔚于海静摘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1世纪,服务业将成为北京市十分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它的振兴将大大改善北京市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北京市的综合实力。
本文从分析北京市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入手,对北京市服务业现状进行了全面研究,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一些进一步发展北京市服务业的建议。
关键词北京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北京作为全国服务业的龙头,其服务业的发展对我国各地区服务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北京市服务业的现状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找出北京市服务业的优势与不足,为北京市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进入90年代,随着北京市工业化进程和服务业发展速度的加快,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迅速扩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继续上升,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大量增加,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1990-2007年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从194.5亿元增加到6425.6亿元,年均增长23.1%,特别是1994年,年增长率高达4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也提高了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59.04%。
北京市服务业保持快速、稳步增长,其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北京市服务业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和质量上,均保持持续增长,呈现产业优化的态势,也就是说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构呈现高度化趋势,同样,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也趋于合理化和细化,新兴产业不断出现。
服务业在21世纪将成为北京市十分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它的振兴将大大改善北京市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北京市的综合实力。
一、北京市服务业的现状及特点1、产业结构:“Ⅲ﹥Ⅱ﹥Ⅰ”产业格局稳固发展从1949年到80年代中期,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工业为发展重点,进入90年代,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到1994年,北京市经济的产业结构由“Ⅱ﹥Ⅲ﹥Ⅰ”的发展格局变为“Ⅲ﹥Ⅱ﹥Ⅰ”的发展格局,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北京经济中的最大和增长最快的产业。
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分布中占绝对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逐年提高,北京的产业结构越来越趋于合理化。
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三次产业的比例达到1.1:27.5:71.4,“Ⅲ﹥Ⅱ﹥Ⅰ”产业格局稳固,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90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连续9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3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2479.3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6425.6亿元,增长12.3%。
上述表明,服务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带动着北京市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
图1 1978年、2007年北京市产业结构比较2、行业结构: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层次有所改变,现代服务业有所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代服务业的地位相对上升,传统服务业的地位相对下降(见表1,表2)。
据统计,2006年,北京市增加值提高最快的是社会服务、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
其中,社会服务增长了6.3个百分点,金融保险增长了4.7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长了4.3个百分点;其次,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也增长较快,增长约1.7个百分点。
批发零售餐饮业降低幅度较大,下降了5.9个百分点,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下降0.6个百分点,其他行业变动不大。
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北京直接投资的增加,加快了北京科技产业化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服务业,推动北京市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2006年,金融业成为北京市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大行业,其增加值为974.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17.5%,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4%;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加值为751.9亿元,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13.5%,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9.6%,在北京市第三产业中位居第二;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为主的社会服务业增加值为688.5亿元,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12.3%,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8.7%,成为北京市第三产业中仅次于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的第三大行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为559.8亿元、458.3亿元,分别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0%、8.2%,成为北京市第三产业中第四、五大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约占7.4%。
北京服务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现代服务业在北京服务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然而,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比例较小。
表1 2000-2003年北京市服务业各行业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在服务业总产值中的比重1单位:亿元1注:自2004年开始,我国服务业统一采用新的行业标准,本文从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出发,特将2000-2006时间区间分为2000-2003年和2004-2006年两个时间段,以便于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
表2 2004-2006年北京市服务业各行业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在服务业总产值中的比重3、就业结构:服务业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1)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北京市劳动力在三大产业间的结构分布特点,长期以来处于“Ⅱ﹥Ⅲ﹥Ⅰ”状态。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工业部门转移,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迅速增加;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趋势明显减缓,并且出现了下降趋势,服务业就业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1993年实现了就业结构的“Ⅲ﹥Ⅱ﹥Ⅰ”转变。
2006年,北京市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仅60.3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6.6%,同上一年相比下降3.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225.4万人,占就业人数的24.5%,比上一年下降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高达634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68.9%,比上一年增加8.4个百分点,与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的负增长相成了鲜明对比。
这一趋势表明北京市三产就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已经成为北京市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2)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从服务业就业领域看,伴随着北京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单位吸纳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幅度较大,适合首都经济发展的现代服务行业就业增长较快。
北京市现代服务业覆盖面广、知识性和创新性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就业有很大吸引力。
据统计,2006年,吸纳从业人员最多的五个行业依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占1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11.2%;教育,占10.2%;批发和零售业,占9.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占9.1;五者合计占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一半以上(见图2)。
将服务业增加值的行业构成(见表2)与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行业构成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因为各个行业对劳动力的吸收程度不同,比如传统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对劳动力的吸纳程度要高于金融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因其门类多、涵盖范围广,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并存发展,在吸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方面,具有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更大容量的优势。
目前,服务业已成为北京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不仅吸纳北京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对北京第二产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起着重要作用。
北京市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占明显优势,但还是存在传统服务业劳动强度大、待遇低,新型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服务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因此,北京市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善从业人员整体水平,调整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
图2 2006年北京市城镇单位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行业结构4、投资结构: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加大,但投资行业结构不尽合理近年来,北京市加大了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从历年三次产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数据看,自2000年以后,服务业的投资比重均达80%以上(见图3)。
2006年,北京市基本建设总投资337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4.5亿元,第二产业投资363.2亿元,第三产业投资2993.8亿元,比重高达88.8%。
从基本建设投资的行业状况看(见表3),投资比重最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所占比例分别为39.3%、30.3%,尤其是房地产业,投资额和所占比例历年来都处于上升趋势,增长较快。
2003年,房地产业投资32044亿元,约为服务业投资比重的0.8%,截至2006年底,短短的四年时间,投资额高达342743亿元,比重增加至4.7%,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100%。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在06年没有增加新的基本建设投资,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历年来处于倒数第一、二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所占比例不高,且没有明显的增长势头。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对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科技投资的力度不足将直接影响到服务业的后续发展。
图3 2001-2006年北京市三次产业基本建设投资2比例图表3 2003-2006固定资产投资按行业分22000年及以前按产业划分中,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农村投资。
2000年以后含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农村投资,所以我们从2001年开始研究。
二、北京市发展服务业存在的差距与不足1.服务业总量不足,部分行业增加值偏低虽然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以上,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80%以上,其中,纽约、汉城达到90%以上。
另外,北京市服务业的总体水平也有待提高。
如,北京市服务业从业人员2003年人均生产率不到7000美元,而同期美国、日本、欧盟人均生产率达6万美元以上。
再有,部分行业的增加值明显偏低。
2006年,北京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的增加值为424.5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例的7.6%,教育的增加值仅有355.2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6.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增加值为191.4亿元,约为3.4%。
这些都与北京市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极不相称。
2.结构不合理北京市服务业结构仍然存在很多矛盾,虽然经过多年的局部性调整,但是深层次的结构问题还是没得到彻底解决。
北京作为首都的功能定位,在人才、教育、科研、文化、国际交往、经济调控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因而北京服务业发展的行业布局应该是突出与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包括网络服务业、国际商贸业、教育业、文化业、卫生业、信息咨询业、市场中介业等。
但是从前述行业结构我们看出,北京市现代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是相对滞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