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了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以它强大的功能和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给教学过程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使之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富于感染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

一、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因。

《回声》这篇科学童话是通过水波与声波在遇到障碍物后,都会再返回来这一共同点来解释回声现象的形成原因。

‚回声‛是抽象的,只能听得到,却看不见、摸不着。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找
到水波和声波的共同点,我设计制作了水波与声波的动画课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动画,为解决教学难点部分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惊喜地发现,声音的波纹和水的波纹一样,在遇到障碍物后都会再返回来,而返回来的声音会再次传到我们耳朵里,那么我们再次听到的这个声音就是‚回声‛了。

不需要作过多的解释,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

然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比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我采用多媒体动画导入:在蓝色的星空下,月亮露出恬美的微笑,星星眨着顽皮的小眼睛,嫦娥姐姐带着玉兔到太空散步。

播放完动画,我接着引导学生就画面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首先激趣:‚同学们,昨晚老师欣赏了一首钢琴曲,听着,听着,就被那优美动人的琴声深深地陶醉了。

同学们想欣赏一下吗?‛随即播放《月光曲》……曲子放完了,学生似乎还沉浸在音乐声中,老师趁着这一契机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好听!‛‚那这首曲子是谁创作的?曲名是什么?又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这样的导入,总能使学生兴趣盎然。

三、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比如《黄果树瀑布》一课,虽然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景象描写生动之极,然而瀑布訇然而下的声音以及作者的观感,对没有亲临黄果树瀑布的学生来说,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常是困难重重的。

因此在教学时,如能恰到好处地出示一段剪辑过的黄果树瀑布的录像,那飞流直下生紫烟的壮观场面,那声势浩大绵延不绝的声响,真实而摄入魂魄,学生见之,无不惊之叹之,陶醉其中,浑然忘我。

看后,学生感受颇多。

有的想起了叶圣陶先生的《瀑布》,脱口而出:‚黄果树瀑布如烟、如雾、如尘。

‛有的学生说:‚黄果树瀑布溅起的水雾真的比瀑布还高。

‛有的学生说:‚这真像一个童话世界,我真想马上到黄果树瀑布去。

‛还有学生说:‚黄果树瀑布不但美,而且很有力量。

‛这些感悟,有些是超越书本的。

然而细细思忖,黄果树瀑布如此气势非凡,如此雄伟壮观,如果没有亲自去过,又没有录象辅助,哪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伟大!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

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四、拓展思维,鼓励创新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

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课文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按照顺向思维定势,
柔弱的小羊是狼的腹中之物已成定局。

为了点燃学生独创思维的火花,教师采用求异法,边用电脑演示狼恶狠狠扑向小羊的动画边有意提问:‚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呢?‛有位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侯,掉在前面的陷阱里去了。

‛我随机演示出狼掉进陷阱里的狼狈样子,同学们看了高兴地直拍手,求异思维一下活跃起来。

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侯,小羊一躲,狼一头撞在大石头上。

‛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侯,被树后的猎人一枪给打死了。

‛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柔弱的小羊从力气上斗不过狼,可是它凭自己的聪明智慧,从理智上斗倒了狼,躲过了这场劫难。

‛学生们突破了思维的定势,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五、课外延伸,增长知识
语文教学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把学生带向知识的海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知识要有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提高了效率、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0‛的突破》结课时,我这样设计:‚许海峰‘0’的突破鼓舞了许多运动员。

他们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获得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

‛接着播放一小部分奥运冠军获奖的图片。

转而向学生建议:‚这只是奥运冠军中的一小部分,课后请大家收集更多奥运冠军的资料,咱们开一个交流会。

‛这样一来,语文学习的领域拓宽了,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如果说阅读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通过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