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第二学年美术赏析论文院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学号:姓名:陶瓷艺术赏析瓷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杯碗茶碟,花瓶摆件,种类繁多,数不胜数。
宋代的瓷器名扬海外,在其五大名窑中,定窑十分特别,它是五大窑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场。
早在唐朝的时候,位于河北内丘的邢窑烧制的白瓷就与越窑青瓷齐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是唐代瓷器的两大主流之一。
到了宋代,同样位于河北的定州,烧制的定窑瓷器,直到今日,一直深受中外人民的喜爱。
定窑位于河北曲阳,因宋代曲阳属于定州辖区,因此名为定瓷。
定窑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烧制了大量精美的白瓷。
宋代曾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制品技艺精湛,品种繁多,有碗、碟、杯、瓶、香炉、动物、孩儿枕等。
造型规整,结构合理,美观大方,装饰方法已形成当时定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
毛口是复烧口部不上釉,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
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诸种,风格典雅。
对各地瓷窑有一定影响,曾出现不少仿烧定窑瓷器的瓷窑,纹饰以龙凤纹为主。
此类宫廷用器多有传世,窑址遗有大量龙凤纹器物碎片。
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定瓷胎质细腻,结拜坚硬,造型奇秀,釉色纯白匀净,装饰题材丰富多彩,有刻花、画花和印花等技法,内印外刻并用,造型纹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素以“薄如纸、声如磐、釉如玉”艺术特色著称于世。
20世纪70年代初,定瓷开始恢复。
目前,除保留传统定瓷优秀品种生产外,已开发创作出人物、壁饰、灯座、文具、八卦壶、魔壶、雕龙盖杯、自律杯、茶盏、餐具、饮具、旅游品、电影道具、微缩建筑工艺件等八大系列、数百个品种,完成了仿古定瓷向现代定瓷接轨。
北宋初期,定窑采用漏斗状匣钵一匣一器的装烧方法。
并不断新建窑炉来保持总的供求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窑炉不断的增加,木材的大量消耗,已经达到难以为继续维持生产的地步。
聪明的窑工创造了从烧木材改用烧煤的新方法,这给定窑带来了新生。
从烧柴改为烧煤,是导致定窑瓷器釉色从白中闪青变为白中泛黄的主要原因,也是定窑从发展阶段转变为具有独特风格阶段的一个关键。
北宋中后期是我国瓷器大发展的时期,全国南北各地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
关键在于能否给社会提供较其它瓷器更多更好的产品。
这时期定窑创出了支圈窑具,支圈烧法,就是一匣多器的装烧新方法的发明。
印花定瓷窑器是为同等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也适应支圈烧法。
所以凡是印花定窑器,多为支圈覆烧,口沿无釉者居多。
这个时期由于定窑瓷器受到烧瓷工艺方面的种种制约,无论在制造、装饰以及釉色各个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釉色从前期的白或白中泛青转变为白中发黄。
在白中泛黄中的瓷地上创造出刻划花装饰,随着覆烧方法的创造成功,印花装饰方法又大量被采用,定窑瓷器的独特风格就形成了。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
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北宋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
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
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
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到20世纪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又进入了复苏期。
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历尽艰辛,通过上百次研究实验,在仿古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制成功了仿古、美术、日常三大系列工艺产品200多种,产品在国内展出屡屡获奖,产品已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荷兰、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它名贵品种,如黑瓷、紫釉、绿釉、红釉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
元朝刘祈的《归潜志》说,“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可见,定窑瓷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
宋代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
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
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定窑对我国后世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
宋代定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
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是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体。
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对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
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
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
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
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
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
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形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
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做法,实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
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和飞龙等。
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物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
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
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
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
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
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厚。
而宋代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
通常以蓖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
莲瓣纹是定窑瓷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
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
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纹饰,刻花的比较少见。
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协调,这是但是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瓷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
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
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通常是对称的。
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陶瓷艺术赏析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
中国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应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
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所谓陶器和瓷器是指所有用可塑性粘土,长石和石英等原料通过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主要有日用、艺术、和建筑陶器等三种。
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的农业生产使中国人的祖先过上了比较固定的生活,客观上对陶器有了需求。
人们为了提高生活的方便,提高生活质量,逐渐通过烧制粘土烧制出了陶器。
陶器的制作,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一项手工生产劳动,早在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我国境内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陶器的制作,其起源甚至还可追溯到更远古的年代。
我国陶瓷在唐代已有相当数量输出国外,到了宋代,瓷器对外输出又有发展。
在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及非州东海岸很多国家发现了我国宋代瓷器,不仅行销的市场较唐代有了扩大,而且数量也有了急剧的增长。
国外对于中国瓷器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欧州人对于中国瓷器的喜爱,不亚于对奇珍异宝,中国瓷器不仅作为日用品受到广大顾客的喜爱,而且在贵族上层间,优质的中国瓷器已经作为夸耀财富的手段。
我国古代瓷器的输出,主要通过政府对各国外交使节的‘赐赠”和民间的对外贸易这两条途径。
中国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几乎遍及亚、非、欧、美各州,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型博物馆都收藏有中国明代瓷器。
陶瓷艺术发展到现代更注重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新材料,使一些古老的陶瓷品种闪烁出新的光彩。
更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材质和装饰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和特性,体现材质美、肌理美,创造和开发出众多新彩类、新品种。
新材料的开发和运用已经成为艺术创造的重要元素和基因,赋予了现代陶瓷艺术新的生命、新的气息、新的风格。
现代社会给艺术家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
现代陶瓷艺术家们既重视这些传统名瓷所蕴含的优秀传统,从纵向综合古今中外陶瓷艺术的设计观念、创造思维、艺术语言、表现技法、工艺技术、亦从横向融汇其它工艺美术、工业美术等多门类、多学科的精华,着力注入现代艺术审美观念的新血液,化而超之,使传统名瓷焕发出新的光彩。
并且发明和创造了不少新彩类、新形式、新技法以及新工艺、新材料。
综观现代陶瓷艺术,她正向全方位、多层次和更纵深的方向发展,并且仍在向着新的领域不断探索、开拓、发展。
通过两周来对陶瓷艺术的学习,使我对中国以及世界的陶瓷艺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在此感谢老师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