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 书 的 注 解

古 书 的 注 解

古書的注解一、古注對於閱讀古書的作用1、古注是閱讀古文的階梯和橋樑2、古人的注釋接近實際,较為可靠例如:《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的作者杜預,“《左傳》癖”,“杜武庫”。

3、古注是今注的源頭,是今注的重要依據二、古注的產生和發展1、註釋的萌芽時期——先秦此時的註釋多是零散的,個別的。

例如:書曰:“洚水警余。

”洚水者,洪水也。

(《孟子·滕文公下》2、註釋的興盛時期——兩漢•西漢時注解的範圍主要是經書,如《易》、《書》、《詩》、《左傳》、《谷梁傳》、《公羊傳》、《禮記》、《論語》、《孟子》都有了很多家的注解。

•東漢時期又進一步從儒家經典擴大到了諸子。

其中著名的注釋家和重要著作有:毛亨《毛詩故訓傳》鄭玄《毛詩箋》《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注》高誘《淮南子注》《戰國策注》《呂氏春秋注》王逸《楚辭章句》3、註釋的發展時期——魏晉至隋唐•這一時期注解的範圍逐漸擴大,由經、史擴大到子、集。

流傳至今的注本,較著名的有:王弼、韓康伯《易注》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何晏《論語集解》裴駰《史記集解》皇侃《論語義疏》裴松之《三國志注》王弼《老子注》郭象《莊子注》张湛《列子注》刘孝標《世說新語注》郦道元《水經注》4、註釋的中落時期——宋、元、明•宋代理學盛行,但有的學者能夠不受理學的局限,從語言實際出發去注解古書,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如朱熹的《四書集注》、《詩集傳》《楚辭集注》等,其他如邢昺《論語註疏》、《爾雅疏》、孫奭《孟子疏》等•元明時期是學術的低落期,此時缺乏高水平的注解著作,比較突出的是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與吴師道《战國策校注》。

5、註釋的復興時期——清•清代是古書注解的高峰期,不僅清代古書注解的范圍廣,無論前人是否已經有過注解,清人都要重新注解,而且清人的注解質量高。

清代學者充分利用古音研究的成果,以聲音通訓詁,解決了許多懸而未決的難題,提出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見解,提高了注解的水平•中國古書注解的代表性著作是由清人阮元校刻的、收集漢、唐、宋人注解的《十三經注疏》,《周易》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詩經》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谷梁傳》晉范甯(宁)注,唐楊士勳疏;《論語》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經》唐玄宗注,宋邢昺疏;《爾雅》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漢趙歧注,宋孫奭疏。

三、古注的種類•古書的註解由於作注的角度不同,側重點不同,因而有不同的體式和名稱,大致可以分為:傳注體章句體義疏體集解體補注體音義體(一)傳注體•稱繁多,最常見的有詁、訓、傳、注、箋等。

1•古人對詁、訓之別作過解釋。

唐孔穎達說:“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

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在注書過程中,古人對訓、詁往往不做嚴格區分,還常連用作書名,如漢張衡有《周官訓詁》,南宋錢子文有《詩訓詁》等。

2、傳•傳的本義是古代傳遞公文信件的馬車和驛馬,因為“傳”是由此達彼,所以引申為凡由此達彼者都為傳,又引申為以言語遞達者也叫做傳。

•、《谷梁傳》、《公羊傳》被認為是對《春秋》的解說,所以都稱為“傳”。

•,就與集注相似3、注•《說文》:“注,灌也。

的通稱,如《十三經注疏》的“注”,就包括毛傳,鄭箋4、箋•二)章句體•章句,是離章辨句的省稱,意思是分析章節句讀。

作為一種注疏,章句不像傳注類《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辭章句》。

章句體雖虽不以解釋詞義為主,但它在對句意的串講、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對原文詞義的解釋,這是應該注意的。

(三)義疏體••“義疏”在唐代又稱為“正義”,也稱作“疏”。

•“疏”是相對“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作注。

•對經文的解釋稱“注”,如已灌注,仍不明暢,就要再加以疏通,故對經文和注文的注釋稱為“疏”。

•“正義”的意思是解釋經傳而得義之正者。

但正義有時也不一定是疏,如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就是注而不是疏。

義疏類註釋常常旁徵博引,羅列大量材料,證明闡發經注,這是它的長處;但有時不免繁瑣冗长。

宋代以前,疏和經注是單行成書的。

宋代以後,為方便閱讀,纔將疏和相應的經注合刊在一起。

所以義疏體注本都包含經傳原文、注、疏等幾部分,而且排列有定則,有明顯的標記相隔。

•(四)集解體•的《論語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

集解類注釋也有體例問题。

清人注如果同時引了幾家之說,這幾家就按時代先後排列。

對集解類注釋的體例,我們應該瞭解。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晉代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名為“集解”,但它只是將《春秋經》和《左氏傳》聚集在一起進行注解,與上面所說的彙集眾說的“集解”名同而實異。

這裡“集解”的意思是集經、傳為一書而為之作“解”。

五)補注體•、清王先謙《漢書補注》。

補注往往能為理解原文提供一些新材料,提出一些新見解,值得參考。

六)音義體•六朝以後,一些學者特別重視對古書的注音,而且將注音與釋義聯繫起來。

在給多音多義的詞注音時,注音本身即暗含著釋義,這是應該注意的。

•音義體的代表是唐陸德明的《經典釋文》,由《毛詩正義》、《周易音義》、《尚書音義》等十四部典籍的音義組成。

古注試讀•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曰顓臾伏羲之後風姓之國本魯之附庸當時臣屬魯季氏貪其土地欲滅而取之冉有與季路為季氏臣來告孔子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孔曰冉求為季氏宰相其室為之聚斂故孔子獨疑求教之四、古注的內容•古書的注解內容非常豐富,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語言文字方面的註釋•主要指對字詞句及篇章文意等內容的注解(二)非語言文字方面的註釋•主要指對名物制度、成語典故等內容的詮釋(一)語言文字方面的註釋1、解釋詞義•解釋詞義是古書注解最基本的內容。

明確詞的意義是了解句義、讀懂古書的基本前提,所以對古書進行注解首先要解決詞義的問題。

例如:《荀子·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曓,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杨倞注:“輮,屈;槁,枯曓,乾;挺,直也。

”2、注明讀音•注明讀音也是注解中常見的內容之一。

注音的方法有三種:(1)讀若法(2)直音法(3)反切法(1)讀若法•意思是讀得像××音,也就是用一個同音而較常見的字來打比方。

例如:①《儀禮•士喪禮》:幎(mì,同“冪”,覆蓋)目用緇。

鄭玄注:幎,讀若《詩》曰“葛藟(lěi,藤)萦之”之萦。

②《禮記•玉藻》:君羔幦(mì,車上的覆蓋物)虎犆。

鄭玄注:讀如直道而行之直。

(2)直音法•用一個同音字來注明另一個字的讀音。

例如:《大學·傳之十章》: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

朱熹章句:樂,音洛;只,音紙;好、惡,並去聲。

•直音法一般寫作“某,音某。

”有時不注字音,只標聲調。

(3)反切法•用兩個漢字注出另一個字的讀音,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例如:《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楊倞注:參,三也,曾子曰:“日三省吾身。

”行,下孟反。

3、串講文意•除了解釋詞義之外,古書的注解往往還包括了對句、章、段、篇的意義分析。

注解的形式中“章句體”就比較側重這方面的解釋。

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趙岐注:老猶敬也,幼猶愛也。

敬吾之老,亦敬人之老;愛我之幼,亦愛人之幼。

推此心以恵民,天下可轉之掌上,言其易也。

4、分析句讀•“句”是指在一個句子的最後一個字下加一個圓圈,表示一句話完了;“讀”指在一句話中間需要臨時停頓的字下加一點。

分析句讀就是給古書斷句。

•中國的古書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分析句讀是注解古書的第一道工序。

古注分析句讀,主要出現於對文意容易產生誤解的地方。

分析句讀的用語有“句”、“絕句”、“某字屬(從)上讀”、“某字嚮下讀”、“斷某为句”等。

例如:•《左傳•昭公三年》:既成昏晏子受禮叔向從之宴相與語叔向曰齊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為陳氏矣。

杜預注:不知其他,唯知齊將為陳氏。

唐陸德明音义:吾弗知,絕句。

5、闡明語法•中國古代雖然沒有完整的語法著作,但並不缺少語法觀念,只是某些對語法的分析散見于古書的注解裡,比較零散,不成系統,需要仔細發掘。

對語法的注解分為詞法、句法,詞法又包括虛詞和實詞。

例如:①《左傳·隱公元年》: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

”杜預注:繄,語助。

句①是對虛詞的注解。

②《呂氏春秋·長攻》:有功於此,而無其失,雖王可也。

高誘注:此三君有功名,假令無其缺失,雖為王可也。

高注以“為王”對譯“王”,說明原文“王”用作動詞。

這是對實詞的注解。

③《詩•周南•汝墳》:“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孔穎達疏:“不我遐棄”,猶云“不遐棄我”,古人之語多倒,《詩》之此類眾矣。

”句③是對語序的注解。

6、說明修辭手段•我國傳統的語言文字學,沒有修辭學這樣一個獨立的分科,說明修辭手段、闡述古•代特殊的表達方式,也屬于古書注解的一個內容。

例如:《小雅·鶴鳴》: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毛傳:興也。

臯,澤也。

言身隱而名著也。

錯,石也,可以琢玉。

舉賢用滯,則可以治國。

“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事的修辭手段,毛亨在這裡特意標明。

這就是說,詩人用“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來比喻賢人隱居荒野,他的名聲仍然傳聞到很遠的地方去。

詩人又用“它山之石,可以為錯”,來比喻任用賢者和那些沉淪下層的才士可以治理國家。

很顯然,毛亨的這些解釋,都是想使讀者懂得詩人所運用的這種修辭手段,以加深他們對詩意的理解。

7、校勘文字•古代的典籍在流傳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文字上的錯誤,古書的注解也經常把這些問題指出來。

例如:①《左傳·文公十六年》:齊侯伐我西鄙。

杜預注:西當為北,蓋經誤。

②《左傳·隱公五年》:五年春,公矢魚于棠。

杜預注:矢當作觀,三傳皆曰觀棠,即唐也。

今濟寜路濟州魚臺縣有觀魚臺。

(二)非語言文字方面的註釋1、詮釋成語典故•古代作家寫文章喜歡引經據典,尤其是東漢以後,引經用典成了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有的文章幾乎句句用典。

於是解釋詞語和典故也就成了注解這些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內容。

•唐代李善《文選注》在這方面是一個典型。

①《文選·獄中上書自明(漢·鄒陽)》:昔玉人獻寶,楚王誅之。

李善注:《韓子》曰:“楚人和氏得璞玉於楚山之下,奉而獻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

玉人曰:‘石也。

’王刖和左足。

武王薨,成王即位,和又獻之。

玉人又曰:‘石也。

’刖其右足。

”②《文選·獄中上書自明》:王奢去齊之魏,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

李善注:《漢書音義》:“王奢,齊臣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