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的美丽底张乡中心小学公楠周五走进教室,看到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紧盯着我,一个个红红的小嘴抿着笑意——孩子们等着我评价他们的小制作。
尽管有心理准备,看到学生摆在课桌上的手工“作品”,我依然有种失落感。
红土粘泥做的五角星、小花朵、甚至半圆半瘪的小泥球……一个个裂纹遍布,丑陋、粗糙、单调、呆板……因为要上口语交际课“我的小制作”,我根据本地红土多的条件,提前一周布置下了用粘土做小制作的活动。
今天,是展示手工成果的时间。
尽管我脸上保持着习惯性的微笑,心中却打鼓:这样的手工如何描述呢?这些孩子又能说出什么样的话来。
但我知道,我不能以我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孩子。
我肯定了大家能够完成作业,然后先让同学们在组内交流,说说制作过程,说说自己的想法,听听别人的说法,交流一下制作心得……立刻,班里热闹起来。
大家七嘴八舌,谈笑风生,一改往日的拘束和沉闷:这个告诉怎么找到的红土,那个讲请谁帮了忙,这个说开始水浇多了团不成形状,那个说越摔觉得泥越有粘劲儿,做小花的告诉怎么掐的花瓣,做小鸡的介绍头是怎么按在身子上的……小组交流的热烈让我始料未及,全班交流的精彩更让我惊喜不已。
有的说,找粘土不费劲,我们家里团煤球时剩下好多呢!不过,我嫌表层的泥土不粘,自己深挖了一些;有的说,我团泥球团了好多,要多大团多大,滚起来一点也不比玻璃球差,可好玩了;有的说我做了小母鸡,我知道我二叔家有两只,便到他家里照着做,开始怎么也不能把鸡头按在身子上,还是二叔告诉我用小棍给连上的。
……一节课,孩子们说的意犹未尽,我听得如醉如痴。
原来,只要我们给了孩子们创造的机会,孩子就能心灵手巧;只要我们给了孩子表达的自由,孩子就能畅所欲言;只要我们用孩子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世界,粗糙何尝不是最精致的美丽!反思:语言不是刻意营造的东西,它深植于生活的肥沃土壤。
为孩子们创造说话的理由和环境,拆除说话的条件和框架,课堂上训练的口语能力就能真的变成生活中的交际能力。
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堂,它依附于孩子的认识水平。
只要把孩子的课堂交还给孩子,而不是用老师的眼光拔高课堂的标准,课堂就能变成孩子成长的乐园。
把课堂搬到野外去底张乡中心小学席静静我所在的学校位于农村,景色怡人,可我们学校是来去匆匆没有认真观察、体会。
乡村春光灿烂,但是学生却视而不见。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写作是以“寻觅春天的踪迹”为主题,属于体验式作文。
几经思索,一个创意在我的心里慢慢成型——把课堂搬到野外去,把生活写进作文中,把春天留在文字里。
寻觅春的踪迹出了学校的大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下子投入到野外的怀抱中。
有的小组同学蹲在地上,认真观察地上的小草小花小蚂蚁;有的小组和小狗小猫亲密接触;有的小组聚在一起,为满树的桃花拍照录相;还有的嘟着嘴和树上的小鸟和鸣。
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给我始料未及的惊喜和感动。
展示活动成果采风结束,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了学校,还没等我宣布展示,已有很多同学走上了讲台,争先恐后地展示起来。
照片、录相、诗歌、绘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独特的观察视角,高超的摄影技术,流畅的讲解语言,各种创造性思维真是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不禁为自己的这次行动激动骄傲起来。
写出真情实感同学们一个个跃跃欲试,表达的欲望达到了高潮。
我趁热打铁,做了一番动员:“作文就是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围绕一个中心写下来。
现在大家还感到困难吗?”同学们异口同声说“不难”。
写作开始,不闻唉声叹气,只有流畅的沙沙声暗示着孩子们的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不到25分钟,便有同学陆续交上了作文。
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他们有不寻常的情感体验。
在感情的世界里,我尊重这两个学生,同意他们晚交这次作文。
反思:听见了,忘记了;告诉我,知道了;体验过,懂得了。
这是新课改“学习即经历”的诠释。
走出课堂,走进小区,走近生活,亲眼见到春天的景色,亲耳听到了春天的声音,亲身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因为我参与,因为我在场,因为我生活,所以,这次体验式作文成功了!把课堂搬到小区,把生活带进课堂,教师,就是使生活和课堂天堑变通途的大桥。
两科一堂学底张乡中心小学锁六平今天,我们上了一堂“语美整合课”——语文、美术一堂学。
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的“口语交际”是看图讲故事——说好“话”的前提是读懂“画”,其后有一“画画写写(绘制连环画)”练习;美术第13课是“故事画”——画出美画的前提是讲出故事,绘制连环画是其拓展项。
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同向让我们想到了互相渗透、相得益彰的横向穿插教学:备课是在两科老师的商讨下完成的,活动是在两科老师的交叉引导下进行的。
整堂课分讲故事画图、看图讲故事、画图写故事三环节:第一步,语文老师引导示范“如何讲述自己的生活小故事”;美术老师特意点明其中包含的“绘画要素”:时间与场景、心情与表情等的紧密联系——这也正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点。
第二步:小组内自由讲故事,美术老师为各组拍照——为引导学生“从身边讲起、画起”准备现场资料;语文老师观察、指导各位同学的表情、语言等各方面的情感表达方式。
第三步:投影显示“现场照”,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我就是故事与图画的主人公”。
语文、美术老师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指导图画的描述、绘画方法,同一个观察点,不同的视角就会有不同的“投影”;同一脑海中,对同一情景的“三视影像”又会彼此互动,感触点的增多自会让想象更加合理到位,让语言表达更加深情真挚,让图画绘描更加真切生动。
而且,这一特别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一会儿感到语文老师是自己的“同学”,一会又感到美术老师是自己的“同学”;一会儿在与“同学”一起向老师提问、请教,一会儿又与“同学”一起反驳老师、表述自己的正确理解——行动的勇气就来自身边那位特别的“同学”,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在寻求的自然、真实的“师生一体化”学习氛围吗?第四步:回归课本。
自读语文课本上的“故事图”,自由讲述后想象、续编,利用所学描述、绘画方法进行表演、作画,并将二者融为一体——制作连环画。
三课时的教学内容(美二语一)两课时完成了——连课下作业都搬上了课堂!二位老师的交叉引导,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主人身份,敢于放宽自己的思维领域、提高自己的表达勇气,让语文“口语交际”与美术“故事画”的学习都取得了超标教学效果。
反思: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在具体分析作文训练同小学各科教学的关系时,认为作文训练同阅读、美术、音乐、数学、综合实践等学科建立横向联系,科任教师协助指导,让各科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条件,使这些训练服务于各学科,能达到互相渗透、相得益彰的目的。
口语交际是作文的雏形,教学过程中更应时时考虑横向穿插。
它既能让老师的引导全面到位,又能使学生的思考与练习点滴不漏、扩及千里。
作文课上捉鱼底张乡中心小学郭超亚百草园雪地捕鸟,情趣盎然;文学家白描动作,生动传神。
课后,我让学生仿照文章的白描手法,写一个动作描写的片段。
很巧,三个学生同时写到捉鱼,但水平殊异。
有比较就有鉴别,有鉴别更能明理。
我意识到这是一次作文指导的契机,便用“白描手法”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作文指导。
我把三个片段配上点评贴在教室,让学生随意欣赏,随意议论。
生1:我和几个朋友到小溪里捉鱼。
我搂起袖子,把手伸进水中探了探,没有。
于是换了一个位置,水很清澈,一下就看到了鱼的所在。
我又伸出了双手,向水中奔去。
一捧,便捉到了几条小鱼。
老师点评:鱼的地盘鱼作主,在小溪里捉鱼,一搂、二探、三伸、四奔、五捧,鱼被捉到的可能性只有两种:非傻即呆。
生2:来到了鱼塘,“摸鱼高手”爸爸先将袖子挽起来,走进鱼塘中心,把手慢慢伸进水中,不要让鱼群感觉到。
一边缓缓走动,一边用手去摸。
在即将摸到鱼时,双手向前一握,张开手,就会有一条小鱼了。
我看爸爸做了一次,就会捉鱼了。
啊,原来捉鱼这么简单啊!老师点评:“挽”袖子比“搂”袖子靠谱,但走到鱼塘中间却想不被鱼群发觉不太靠谱,看爸爸做了一次就会捉鱼了,更不靠谱。
孩子,捉鱼没有这么简单,写作文也没有这么简单啊!许楠:我一来到水边,就准备伸手捞鱼。
姐姐叫我不要轻举妄动,要“埋伏”起来,把手慢慢地逼向鱼,才可捞到。
于是,我趴下来,把手“潜伏”在水里张开成喇叭状,静静地等鱼进入包围圈。
然后我屏住呼吸,慢慢收拢手指,等鱼完全在我的掌握之中时,忽地双手往上一提,几条小鱼便成了我的俘虏了。
我本来是想养着他们的,可我喂什么他们都不吃,过不了几天,就都一命呜呼了。
老天,到底要怎样才可以把他们养活啊?老师评作文:实践出真知。
趴下、埋伏、逼近、收拢、猛提,请鱼入瓮,步步为营。
鱼得水固然得了地利,但奈何不了人和!至于怎么养活鱼,两个字——放生!作文贴出后,学生议论纷纷。
我问学生的体会,他们都说,许楠才是真的捉到鱼了,其他的人肯定没有捉到鱼,有真实的体验才能写好作文……我总结说:真实是文章的生命,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读者心如明镜,要感动别人,先打动自己。
我相信,这次“白描式”的作文指导,胜过平时的精雕细琢。
因为,问题生成于学生作文,探究附着于学生生活,结论作用于学生未来。
反思:学生作文的“假、大、空”,一部分是因为学生经验水平的青涩,一部分也归咎于老师作文指导的“不真、不细、不实”。
体验个性化,即真;指导具体化,即细;内容生活化,即实。
作文生活化,生活就能化作文。
删繁就简,突出重点,这是“白描”指导的精彩;移花接木,穿针引线,这是教师主导的魅力!让每一个名字都闪光底张乡中心小学贾海坤如何让每个成员都参与课堂,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做人的尊严呢?我在评价机制上动脑筋,不仅采用将全员参与作为评价小组的重要指标、进步幅度大的成员为小组双倍加分等方法,还利用沟通平台(每个班级门外墙壁上一块由各任课教师书写,用来公示班级优秀小组和进步学生的小黑板)来放大他们的成功,让各班师生一整天都能见证他们的光荣。
还别说,这种做法真让我收获着因学生进步而带来的欣喜和幸福呢。
课上,分配好朗读的展示任务后,各组进入紧张的准备阶段。
当我走到四组巡视时候,正好组长劝说组员冯世阳,“你读倒数第二段吧”,“我能行吗?”冯施洋小心翼翼地说,拒绝的语气里却分明又是热烈的期待。
我知道他底子太差了,他想读却又怕读不好,影响小组……我连忙俯身轻拍着他的肩膀和大家说:“我看你们组长有眼力,他能读好,你们说呢?”“是的,你要是不读,咱们就少一个人次分呢。
”同学们鼓励道。
展示时间到,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到第四组冯世阳的时候,同学们诧异第四组怎么能让他单独亮相呢!因为冯施洋在大家眼中就是一个胆小、说话吞吞吐吐的同学。
那一刻,屋子里更是格外宁静,宁静里还带着紧张。
他开始读了。
“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他想起他曾经怎样被人迫害和讥笑过……”他的声音里像是凝聚了所有的磁力,个别地方还有些不连贯,但在这个文段的朗读中竟然让人感觉到是激动和难忘的回味,当他坐下,片刻的宁静后是一片雷鸣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