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蜈蚣的临床应用及其毒性研究蜈蚣的临床应用及其毒性研究广西中医药 1999 年第 4 期第22 卷综述作者:刘峰单位: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530001 南宁市南京路 39 号关键词:蜈蚣;治疗应用;毒理学;毒副反应;综述蜈蚣是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的干燥体,临床应用已有悠久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蜈蚣可用于治疗小儿惊风、抽搐、中风、口?、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现代研究发现蜈蚣还可用于治疗无名肿毒、结核、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口腔溃疡、癫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慢性肾炎、肝炎、骨髓炎、小儿痉咳、哮喘、坐骨神经痛、血管性头痛等多种疾病〔1〕。
近 10 年来蜈蚣在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及妇产科、骨伤科等疾病方面又有了新进展,但同时也发现了较多例不良反应,现综述如下。
1 临床应用况时祥〔 2〕总结运用蜈蚣的经验时指出:在治疗脑溢血、癌症、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前列腺肥大方面蜈蚣显示出特殊的功效,认为蜈蚣通络散结、定痛,有较好1 / 8的促进血肿消散、通畅血管、解痉止痛的作用。
抗癌作用必须在大剂量运用时才产生。
陶红〔3〕运用蜈蚣与牵正散治疗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328 例,总有效率 94.2%;若缺蜈蚣则疗效明显降低。
用复方蜈蚣散治疗脑血栓后遗症与抗栓丸、维脑路通片对照,有效率 94%,高于对照组(P<0.01)〔 4〕。
王豪〔 5〕用蜈蚣散治疗阳痿总有效率 92.5%.罗国强〔 5〕用蜈蚣治疗臂丛神经牵拉伤、颈椎病等疗效显著,认为对由于神经牵拉受压而引起的麻木疼痛,蜈蚣具有较好的搜风通络止痛效果,但对肝肾有毒性,应加以重视。
兰友明等〔7〕以蜈蚣消痹汤治疗急性腰扭伤 100 例,治愈 95 例,好转 5 例。
沈关桢等〔 8〕以蜈蚣胶囊治疗宫外孕30 例,一疗程杀胚成功 25 例,有效 2 例,无效 3 例;优于用天花粉结晶蛋白针剂注射组。
李智勇〔9〕用蜈蚣、全蝎治疗麦粒肿、病毒性角膜炎、角膜溃疡,青光眼等,以散剂或煎剂内服,起效快,效果好。
蜈蚣研粉制成油膏外用可治疗多种皮肤科疾病如复发性口腔炎、鸡眼、慢性阴囊湿疹等,疗效较好〔 10〕。
另外蜈蚣、全蝎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11〕确有卓效,缺蜈蚣则药效降低。
张忠惠〔 12〕以蜈蚣、白及等药为主外用治老年性阴道炎也---------------------------------------------------------------最新资料推荐------------------------------------------------------ 取得满意效果。
2 毒副反应陶红〔3〕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服用蜈蚣散3 个月以上或间断用长达 10 余年者,常规用量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但有 2 例原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服药后肝区疼痛加剧。
伍玉元〔13〕报道一患者(原肝功能正常)自购蜈蚣治疗神经性皮炎,以 10 条蜈蚣研粉, 2 天分 4 次冲服,服后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另一患者因坐骨神经痛以蜈蚣 15 条研粉,分 3 天 6 次与药酒兑服,服后 2 日内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诊断为药物性肝功能损害,中医辩证:湿热药毒瘀积。
两人经治愈后再次服用蜈蚣,症状重复出现。
赵鹏俊等〔14〕报告 1 例服蜈蚣粉致死病例。
患者因腰痛服用蜈蚣,每日 2 条,研末分早晚服;服 4 条后出现尿少,腰痛加剧,停药第 4 天后出现呕吐,眼睑浮肿等,经急诊住院抢救无效死亡,诊断为服用蜈蚣粉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肖贻纯〔 15〕也报道 1 例自服蜈蚣、全蝎(蜈蚣 0.2g,全蝎 0.4g,研末冲服,每日 1 次)治疣状癌者,服 5 日后出现神经性病变,切除肿瘤后症状仍未消失; 1 周后又服五虫散,每次口服蜈蚣粉 0.3g,服用 2 次后夜间出现抽搐,经查排除癌肿转移等因素影响,诊为蜈蚣、全蝎中毒,尤其是蜈蚣中毒造成的神经肌肉病变;服药解蜈蚣毒后诸症缓解。
3 / 8余圣龙〔16〕报道一女患者因风湿痹痛服生蜈蚣粉(去头足),每次 1g,每日 2 次;第 1日全身即起粟状红疹,经服抗过敏药好转;再次服用生蜈蚣粉又起皮疹,证实为蜈蚣引起的过敏性皮疹。
陈昕〔17〕报道 1 例有吃鱼过敏史者,因皮肤发疹服含蜈蚣 2g 中药 1 剂,服后即感恶心呕吐,口唇肿胀,鼻部分泌物流出,呼吸困难,经抗过敏治疗后症状消失,诊断为异种蛋白过敏,涂斑试验证实为蜈蚣引起的过敏反应。
此外,还有关于服过量蜈蚣导致心肌受损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报道。
3 毒理研究吴刚〔18〕系统分析少棘巨蜈蚣粗毒的化学组成,认为与蛇毒相似,主要由蛋白质组成,并含多种酸类。
方红等〔19〕采用薄层扫描法对少棘蜈蚣、地方习用品多棘蜈蚣、墨江蜈蚣药材中毒性成分组织胺进行色谱分析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药材中均含组织胺,产地不同组织胺含量差异较大。
另一研究发现:通过溶血试验对活体少棘蜈蚣和多棘蜈蚣的粗毒进行溶血活性比较,结果均有溶血活性,且药材较活体蜈蚣毒活性降低,陈药材蜈蚣毒活性较新鲜药材降低〔20〕。
对蜈蚣所含毒性成分的研究为蜈蚣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对服用蜈蚣导致肾功能衰竭死亡一例的分析中,作者认为溶血蛋白质的溶血作用可直接引起急性肾皮质坏死,造成急性肾小管损伤;而组织胺样物质能使平滑肌痉挛,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最新资料推荐------------------------------------------------------ 加,同时还有致敏作用;因此对急性肾功能衰竭起了促进作用〔14〕。
在蜈蚣药用剂量方面药理实验研究也提供了依据。
蜈蚣急性毒性试验 LD50 不能测出,小鼠给药超过人体最大剂量5 倍时,连服 1 个月,体重、血色素、内脏器官均无异常变化;推断 50kg 体重最大剂量可服至 25~50g,相当于服用 34.2~68.4 条少棘蜈蚣而不致于中毒;如果长期给药, 50kg 体重每次最大用量可达 10.375g(按 30 天计量组计算),相当于服用12.96~25 条少棘蜈蚣;由此实验结果可认为适当增大蜈蚣常用量也是安全的〔21〕。
宋建徽等〔22〕通过实验发现蜈蚣干燥全虫提取物给小鼠皮下注射,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并随剂量增大而增加,计算治疗指数 LD50/ ED50,显示干燥全虫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安全性。
3种不同品种的蜈蚣抗炎、镇痛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蜈蚣水煎液最大浓度 45g/ kg(相当一成人最大用量的 193 倍)给小鼠灌胃 7 天,无不良反应,说明水煎液毒性甚低〔 23〕。
4 小结临床资料与药理实验的研究说明蜈蚣药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在药材加工的过程中活体所含的毒性成分含量会大大降低;但由于毒性物质仍然存在,则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体;因此在药用过程中应考虑到个体差异,尤其是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肝、肾功能是否健全,有无过敏史等,根据病情控制剂量,注意服药后的反应。
为避免毒副反应的发生,采取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5 / 8小剂量长期服用或间歇给药兼配以养阴之品的方法。
在剂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用量为每次 3~5g.临床常以蜈蚣条数来开处方,这种用量方法是不合理的。
市售蜈蚣重量可相差 1~2g〔 24〕,盲目按条计,易造成超量服用。
标准的处方应按g 计量,有利于调剂人员准确调配,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蜈蚣在治疗许多顽症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如治疗癌症、中风后遗症方面,药理研究也表明蜈蚣提取物具有抗炎、镇痛的药理作用〔 23〕,还有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25〕和抗衰老的作用〔26〕。
深入研究蜈蚣的独特功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理,是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周本宏.近代蜈蚣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医药信息, 1991, 8(1):45. [2] 况时祥.蜈蚣的运用经验.四川中医, 1994, 12(3): 17. [3] 陶红.牵正蜈蚣散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328 例临床体会.湖南中医杂志, 1990, 6(1):216. [4] 杜召余.复方蜈蚣散治疗脑血栓后遗症 50 例.人民军医, 1990, 33(8):69. [5] 王豪.蜈蚣散治疗阳痿 40 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4, 8(2):30. [6] 罗国强.蜈蚣在骨伤科疾病中应用举隅.江西中医药,---------------------------------------------------------------最新资料推荐------------------------------------------------------ 1997, 28(3):38. [7] 兰友明,兰义明.蜈蚣消痹汤治疗急性腰扭伤 100 例.湖南中医杂志, 1997, 13(3).43. [8] 沈关桢,林春兰,关展.蜈蚣杀胚治疗宫外孕 30 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6,3(3):38. [9] 李智勇.蜈蚣全蝎在眼科中的运用.四川中医, 1990,8(9):46. [10] 王根林.蜈蚣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举隅.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8, 14(3):35. [11] 袁桂生.蜈蝎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河南中医, 1994, 14(2):90. [12] 刘茂贤.清阴灵抑菌效果的观察.中医药学报,1993, (1):50. [13] 伍玉元.蜈蚣粉致急性肝功能损害 2 例.中国中药杂志, 1994, 19(1):50. [14] 赵鹏俊,邹永祥.口服蜈蚣粉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 1 例.中国中药杂志, 1998,23(2):117. [15] 肖贻纯.蜈蚣、全蝎致神经中毒 1 例.中国中药杂志, 1996, 21(10):634. [16] 余圣龙.生蜈蚣致过敏.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5):7 / 856. [17] 陈昕.蜈蚣过敏 1 例.四川中医, 1997, 15(10): 32. [18] 吴刚.蜈蚣毒的化学组成和生物活性.生物化学杂志, 1992, 8(2):144. [19] 方红,邓芳.蜈蚣药材中毒性成分组织胺的含量测定.中草药, 1997, 28(8):472. [20] 邓芬,方红,王克勤.中药蜈蚣毒溶血活性试验.中药材, 1997, 20(1):36. [21] 迟程,罗天浩.蜈蚣毒性与用量的探讨.中国中药杂志, 1995, 15(6):90. [22] 宋建徽,孟祥琴,王永利,等.蜈蚣提取物中枢抑制作用及急性毒性.河北医学院学报, 1995, 16(2):90. [23] 李小莉,陈红琳,甘民.不同品种蜈蚣的抗炎、镇痛作用.中国中药杂志, 1996,21(8):498. [24] 于维萍,孙萍,赵泰济.对蜈蚣等中药习惯用量的看法.中医药信息, 1995, 12(2):12. [25] 褚婕,张金芝,沈大跃,等.中药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天津药学, 1994, 6(2):23. [26] 王玉芬,韩双红,曲树明,等.蜈蚣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 1994,19(11):685. 1999-04-30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