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标教学设计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标教学设计汇总

教学设计框架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具准备五、教学方法六、课时安排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3.掌握物质过滤、蒸发操作的方法,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除杂质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2.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教学重点难点:过滤、蒸发操作的掌握及应用。

实验准备:(4人一组)烧杯(15)、玻璃棒(15)、过滤装置(15)、蒸发装置(15)、试管4×15、稀硝酸、氯化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2.知道液体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蒸馏和萃取,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建立化学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蒸馏和萃取的掌握和应用。

[实验准备]4人一组、制取蒸馏水装置15套、50ml分液漏斗(15)、10ml量筒(15)、烧杯(15)、铁夹台、铁圈(15)、CCl4、碘水。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 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和不同粒子的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3、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有关计算4、通过学习,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条件5、在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6、通过学习,激发对新问题的探究兴趣,体验概念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点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摩尔质量、质量等之间的关系第2 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相互关系 2、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学会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逻辑思维能力 3、初步学会分析处理数据、推理演绎、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4、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5、通过理解并运用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严谨务实、循序渐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归纳的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运用事物规律分重点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第3 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涵义,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算和溶液稀释时有关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技能。

3、初步学会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4、通过溶液配制实验,体验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学会反思、评价实验情况,提高实探究和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实践能力5、通过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从概的应用中,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6、培养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在实验探究中体验探究乐趣,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7、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方法。

重点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2 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3.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4.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的奇妙与和谐。

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逐步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难点胶体的性质及应用、分散系的本质区别第二节离子反应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2.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体验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

重点难点:电解质、电离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第二节离子反应第2 课时教学目标:1.步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2.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离子反应的实质和复分解反应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体会科学探究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 3.体会离子反应在混合物分离、物质提纯和鉴定、污水处理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 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基本概念3、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4、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重点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 2 课时(选用)教学目标:1、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了解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一般方法;2、初步学会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3、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养成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体会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2、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一般方法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 课时教学目标:1.以活泼金属钠,较活泼金属铝、铁,不活泼金属铜为代表,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并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方法。

2 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初步学会实验观察的方法。

3.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钠跟水的反应、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等实验的探究,体验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4.在归纳金属钠、铝的性质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5.通过对金属钠、铝性质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重点、难点: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学目标:1.以MgO、Fe2O3、CuO 为代表,了解金属氧化物的主要理化性质和主要用途。

巩固药品取用等基础实验操作。

2.以铁的氢氧化物和 Al(OH)3 为代表,了解金属氢氧化物的制法、性质和用途。

巩固试管实验等基础实验操作及Fe(OH)制备的特殊操作。

3.以 Na2CO3、NaHCO3及铁盐为代表,了解盐类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用途。

掌握检验金属离子的实验方法————试剂法和焰色反应。

4.以 Al2O3、Al(OH)3 为代表,了解两性物质的特点。

以 KAl(SO4)2 为代表,使学生掌握复盐的组成特点。

5.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各类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同时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比较法。

6.通过对几个实验的探究,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7.通过实验、图表分析、联系生活等多渠道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 3+重点、难点:氢氧化铝、氢氧化铁的性质,Fe 、Fe 的转化。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教学目的: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

3.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如何正确使用金属及如何爱护金属资源。

重点、难点:知道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硅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2、了解硅及其化合物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3、调查研究:完成并小组交流“硅及其化合物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小论文。

4、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运用元素周期律知识学习同族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的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学习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重点难点硅和二氧化硅的性质。

硅酸盐的用途。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硅酸盐工业及一些产品。

2、了解一些重要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重点难点: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性。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并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氯气跟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的反应了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金属。

2、观察能力及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以及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氯气的漂白性。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氯气的化学性质,掌握Cl 的检验方法。

2、学习科学家研究化学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Clˉ的检验方法。

卤素单质氧化性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 SO2和NO2 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及了解防止酸雨产生的途径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2、观察能力及实验动手能力、形成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以及热爱科学,提倡环境保护的思想。

4、实验观察、数据处理,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第 1课时教学目标1、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2、重视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让同学们理解知识结构由主干知识和基本知识构成,主干知识作支撑。

3、重视环境教育,提倡环境保护的思想。

4、实验观察、想象分析,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 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周期表的结构;2、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周期表的结构;2、自主探究:探究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1、周期表的结构;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 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了解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等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性质;2、自主探究:探究卤素性质递变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