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方式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感
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②培养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思考意识和应变能
力;培养语言智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让学
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很有用,很亲
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产中的化学。
【教学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探究建议】实验探究、问题解决。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实物展示各种电池)
在平时用到的计算器、手机、MP5、电子表、笔记本电脑等都要用到电池,可以说现代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池。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电池的能量转换呢?
【导入课题】我们这节课来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板书】一、原电池
在学习新知识的之前,同学们先对导学案上的预习成果进行组内交
流、讨论(限时2分钟)。
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预习检测】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2.电解质的概念是:。
以下物质能导电的有,属于电解质的
是。
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铁、铜、蔗糖固体、蔗糖溶液、稀硫酸。
能导电的原因是。
3.根据物理科电学知识,电流产生的原因,电流的流动方向由电源的极到极,电子的流动方向由电源的
极到极。
【学生活动】学生举牌抢答。
【创设情境】动画展示“病历档案”:同学们,面向我们的并不是一位快乐的美眉!自从先后装上两颗假牙(分别是不锈钢和黄金假牙),“笑笑”女士心情一直不爽----头痛、失眠、心情烦躁。
【问题导入】今天,我想请大家当一次医生,开个处方,让笑笑女士笑起来。
【设计方案】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模拟口腔中的环境,把稀硫酸想成口腔溶液----唾液,用Zn和Cu分别代表两颗不同的假牙……
【学生分组实验】
【探究实验一】把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观察实验现象。
【探究实验二】把锌片和铜片上端用导线连接起来放到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会出现什么现象?
【探究实验三】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通过电流计连接起来放到稀硫
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会出现什么现象?【问题探究】1、把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有何现象?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和离子方程
式?
2、把锌片和铜片上端用导线连接起来放到稀硫酸溶液
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有何现象?写出铜片和锌片
上的电极反应式以及电子由流向。
3、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通过电流计连接起来放到稀硫
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有何现象?从能量转
化角度,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flash动画模拟过程
【学生交流讨论,归纳小结】原电池工作原理:锌与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锌失电子成Zn2+,电子从锌片经导线通过电流计流向铜片,H+从铜片上得电子被还原成H2,
【板书】1、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2、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锌片(负极):Zn- 2e-=Zn2+(氧化反应)
铜片(正极):2H+ +2e-=H2(还原反应)
总反应方程式:Zn+ 2H +=Zn2++H2
【解决问题】通过实验,你认为笑笑女士的病因是什么?(两颗假牙在口腔溶液中够成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刺激脑神经,使该
女士头痛、失眠、心情烦躁)
【课堂检测】
【课堂小结】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原理是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从而产生电流,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思考题】Cu—Zn原电池产生的是持续稳定的电流吗?
【自主发展作业】回家后利用家庭能够提供的一些材料创新设计各种电池。
【板书计划】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原电池
1、原电池定义
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锌片(负极):Zn- 2e-=Zn2+(氧化反应)
铜片(正极):2H+ +2e-=H2(还原反应)
总反应方程式:Zn+ 2H +=Zn2++H2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直是高一学生学习的难点,其理论比较抽象,而且要求学生动手实验。
本节课我花了很长时间准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理论联系实际备问题),上完本节课进下心来,细细回顾,特反思如下:
1、“知识的检测””知识的探究”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抢
答的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巧用病例这一情景开头,切实联系所要学的知识,实例生动有
趣,一下抓住学生的心。
3、让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在探究中学到知
识。
4、借助现代媒体的微观动画可生动直观的展开原电池工作原理,
有利于学生突破原电池原理这一教学难点。
5、让每一小组做一牌子,以拍卖形式抢答问题在竞争中体现小组
群体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