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
一、授课提纲:内容分四个部分:磁共振的发展背景和历史;磁共振的基本原理;磁共振的
安全性和优缺点;磁共振临床应用。
1、背景和发展历史:194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F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Edward
Purcell发现核磁共振现象,为此获得1952年诺贝尔奖。
磁共振的发展史中共有16
位诺贝尔获奖者,分别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医学奖项中夺魁。
尤其近几年磁共振
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单纯的形态解剖学显示向功能和分子影像发
展,从而显示出磁共振的强大潜能。
2、磁共振基本原理:分物理学基础、磁共振的基本序列和图像特点三个方面概述。
介
绍了磁化、进动、Larmor公式、静磁场(主磁场)和射频脉冲、驰豫和横向、纵向
驰豫,重复和回波时间、梯度磁场及两个主要基本序列(SE和GRE)
3、高磁场下的安全性: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4、磁共振的临床应用: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形态解剖学的显示:尤其在细微解剖结
构、动态器官和血管解剖的形态显示上具有独特优势。
其次是特殊序列的结构显示,如水成像、磁敏感加权显示,对于胆道、泌尿系和椎管等富有液性成分的结构能清
晰显示管腔内情况,对于梗阻的判断非常直接。
最有优势体现在功能解剖学的显示,如脑功能成像,分别从弥散、灌注、波谱和神经网络及分子影像方面加以展示。
二、常用术语
1、共振、自旋磁矩、磁化、进动、Larmor公式
2、T1WI和T2WI、横向和纵向驰豫、重复和回波时间(TR、TE)
3、SE序列和GRE序列
三、磁共振成像过程
✧把病人放进磁场→人体被磁化产生纵向磁化矢量
✧发射射频脉冲(同时进行空间定位编码)→人体内氢质子发生共振从而产生横向
磁化矢量
✧关掉射频脉冲→质子发生T1、T2弛豫(同时进行空间定位编码)
✧线圈采集人体发出的MR信号→计算机处理(付立叶转换)→显示图像
四、磁共振的安全性
进行磁共振需要注意事项:体内植有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者,因磁场和电场可能干扰其正常工作而属检查禁忌。
其次体内植有金属物体,如动脉夹,义肢,骨折金属内固定等,在高场强中可能引起位移和感应电流,禁用此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