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围城》看现代爱情与婚姻的困境

从《围城》看现代爱情与婚姻的困境

从《围城》看现代爱情与婚姻的困境章晓福准考证号:030400100011[内容提要]小说《围城》主要通过对知识青年方鸿渐爱情失败婚姻解体的个体生命历程的描述,揭示了现代人婚恋的普遍状况:爱情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婚姻往往是身不由己的遇合。

导致现代爱情婚姻面临困境的原因,不是金钱物质、门第等级,而是人的本性,如钱钟书先生在《围城》序言中所说的“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作者带着同情的感情,使用客观冷静的笔调,对这一人生基本问题进行反思,揭露了人类精神的孤独和爱情婚姻的荒谬。

[关键词]《围城》爱情现代婚姻困境不同阅历、不同心境的读者阅读《围城》的感受体会往往差别很大,或欣赏其幽默艺术,或惊羡其讽刺手法,或从主人公求学、工作、恋爱、婚姻中感悟人生。

美籍学者夏志清认为:“《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1其优秀及伟大是多方面的,我以为《围城》之所以博得中外众多读者的喜爱,不仅在作者幽默讽刺艺术的高超,更在于包涵其中对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

主题思想是一部作品的灵魂、精髓,言之无物的文章形式再华丽也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围城》的思想艺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由于笔者水平不高,本文将就《围城》中的婚恋与家庭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作者在开头便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1937年),在这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当时已经存在像上海、香港等畸形繁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大都市,以及在其中奔波的现代人。

尤其是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不但在生活方式上而且在思想上都已经相当欧化了,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等知识青年生活经历的描述,反映了整个现代文明中爱情、婚姻、家庭所面临的困境。

小说主人公方鸿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对此众说纷纭。

“有的认为他纯粹是一个不学无术、内心空虚、以假文凭混世的骗子;有的认为他是一个不关心国事、沉湎于爱情追逐的无聊文人……”2也有些文评家认为方鸿渐是一个买弄小聪明、滑稽玩世和爱情上逢场作戏的喜剧性格的人物;3夏志清认为“他是一个善良和聪明的人”,并且也是一个“毫无勇气的懦夫”。

4他的个性既复杂又单纯,以我的审美观,方鸿渐最典型的个性是善良、聪明和憨厚。

在北平念大学时,在父母的坚持下和一个同乡女子订婚,作为新一代知识青年,本应坚决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爱情自由,但他略示反对后即无奈接受。

他厌恶虚荣心和假文凭,但为了不辜负父亲及支持他留学的已故未婚妻的父亲的期望,表示孝心,做了他自觉耻辱的事,向爱尔兰人购买假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羞于提及学位问题,在三闾大学任职时也因在履历上不写博士学位,而成为高校长降之为副教授的借口。

虽然他留洋时换了三个大学,生活懒散,“兴趣颇广,心得全无”,5但在许多社交或聚会上,却时时表现出他广博的见识,就连有里昂大学博士学位的苏文纨剽窃的德国民歌也被这位“假博士”一眼识破。

在三闾大学任教时,身处众多贫乏、卑鄙、狡诈、腐败的学术骗子群中的方鸿渐,相比之下,更显其憨厚正直的个性。

正因为具有上述诸多的优良品质,所以方鸿渐一度曾博得数名女子的青睐。

小说中,主人公方鸿渐的情感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偷情、初恋、婚姻及破裂。

《围城》第一章,方鸿渐在留学回国的法国邮轮上邂逅已订过婚的鲍小姐。

文中写道“手里拿一块糖,远远逗着那孩子。

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6,“鲍小姐纤腰一束,正合《天方夜谭》里阿拉伯诗人所歌颂的美人条件:‘身围瘦,后部重,站立的时候沉得腰肢酸痛。

’长睫毛下一双欲眠似醉、含笑、带梦的大眼睛,圆满的上唇好像鼓着在跟爱人使性子。

”7可见鲍小姐是一个健康、美貌、性感的女人,加上她天生主动、伶俐的性格,抓住时机勾引方鸿渐,使方鸿渐心醉神迷。

在鲍小姐利用机会向方鸿渐投怀送抱后,方鸿渐更是用情至深,但未到九龙码头鲍小姐便冷冷的将他甩掉,以防日后生出麻烦。

刚偷吃伊甸园禁果的方鸿渐正当心花怒放,立即被泼了一身冷水,感到无比失落和惆怅。

这一次经历也正应验了他在北平上大学时读叔本华的体会,“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

”8《围城》第二、三章中,方鸿渐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苏文纨,追求一生至爱的唐晓芙,结果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都离他而去。

方鸿渐被鲍小姐抛弃后,苏小姐一度成为方的疗伤良药,两人稍有亲近,苏小姐主动提出替他洗手帕,钉钮扣,弄得方鸿渐又惶恐终日。

“方鸿渐陪苏小姐在香港玩了两天,才明白女朋友跟情人事实上绝然不同。

苏小姐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头脑,有身份,态度相貌算得上大家闺秀,和她上饭馆戏院并不失自己的面子。

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而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9到上海后,在苏家认识了苏的表妹唐晓芙,一个“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擦”,10具有“天然去雕饰”般自然美的二十多左右的娇小女孩子,方鸿渐对她一见钟情,双方很快坠入爱河。

正当方鸿渐沉浸在无比幸福之中,“吃不到葡萄”的苏小姐发现后恼羞成怒,诋毁了方鸿渐,单纯的唐小姐十分失望,痛骂方鸿渐,之后一连串的误会导致方鸿渐与唐小姐彻底决裂。

初恋失败了,这位浪漫的年青人在悲痛中感觉到爱情的虚幻,他说:“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见的影子了。

”11方鸿渐对爱情产生了怀疑,这也是下一步方鸿渐稀里糊涂跟孙小姐结婚的原因之一。

《围城》第五、六、七章,主要以三闾大学为背景,描述方鸿渐难以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事业上的失败,在孤独寂寞中,将生存的快乐寄托于爱情,结果稀里糊涂地跟孙柔嘉订了婚。

在离开上海的船上,作者就已埋下伏笔,刚失恋的方鸿渐无聊落寞,胡扯了一次坐船遇鲸鱼的故事,“这条鱼吃了中饭正在睡午觉……这条鱼伤风塞鼻子,所以睡觉的时候,嘴是张开的。

亏得它牙缝里塞得结结实实的都是肉屑,否则我们这条船真危险了。

”12听得孙小姐这位大学生很纯情似的张大“惊奇的眼睛像吉沃吐(Gitto)画的‘O’一样圆”,13这时孙小姐或许已经喜欢上这位温文尔雅的方先生,但方却蒙在鼓里。

最终中了赵辛楣的预言:“孙小姐就像那条鲸鱼,张开了口,你这糊涂虫就像送上门去的那条船。

”14这位“长圆脸、旧象牙色的颧颊上微有雀斑,两眼分得太开”15的小姑娘虽相貌平平,但富于心机,抓住机会将丘比特之箭扎进方鸿渐的胸膛。

这就是人常说的“缘份”,若不是鲍小姐、唐小姐让他心如死灰,若不是校内同事勾心斗角,若不是事业上极不顺心,也许将没有这段姻缘。

唯一的好友赵辛楣因故离校,只剩下孙小姐这一救命稻草,爱情、事业上处处碰壁的方鸿渐,变得可怜、脆弱,甚至迷失了自我。

当他听到孙小姐与陆子潇通信的谣言,明知自己不爱她,却卷进了感情的漩涡,当天晚上“在鸿渐心里仿佛在复壁里咬东西的老鼠,扰乱了一个晚上,赶也赶不去。

”16在次日见面时,教孙小姐使用唐晓芙退情书的方法对付陆子潇之后,又感到压力很大,“鸿渐急得坐立不安,满屋子的转。

假使不爱孙小姐,管什么闲事?是不是爱她——有一点点爱她呢”17两人很快便订婚了。

这看起来似乎是盲目的举措,但这也正是生活的真相,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依德认为“决定人类生活目的或人性本能的只是快乐原则”,18人类具有生存的本能,无论处于何种困境,人们总是尽量在法律和道德规则之内去寻求最多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

《围城》第八、九章,描述了方孙婚后矛盾日益增多,为琐事吵架逐渐升级,最终走向家庭解体。

订婚前后孙小姐判若两人,方鸿渐发现貌似温柔单纯的她“不但很有主见,而且主见很牢固”,19觉得生活中仿佛多了一个女主人。

孙小姐懒得听方先生的高淡阔论,方鸿渐也以“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20聊以自慰,结婚时他们已经走向“爱情的坟墓”。

婚后双方家庭的介入,使两人关系加速恶化,孙小姐完全不喜欢方家人,尤其方遁翁陈腐的思想作风,以及两位弟媳的恶意;方鸿渐则尤其憎恨孙小姐的姑母陆太太。

不管大事小事,方孙两人小吵大闹隔三差五地发生,小说最后一章,方鸿渐对家庭吵闹十分厌倦,发出幻灭般感慨:“现在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得那样郑重,真是幼稚。

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

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式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得谁。

”21最终婚姻维持四个月后,双方觉得仁至义尽,大吵一场而仳离。

故事到此结束,使我们感觉到:爱情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婚姻往往是身不由己的遇合。

不仅方鸿渐如此,小说中写到的其他青年知识分子的婚恋也是如此。

小说中的另外两个主要人物赵辛楣、苏文纨的经历为例。

苏小姐最爱的是方鸿渐,但得知方鸿渐深爱唐晓芙之后,转爱为恨,破坏方唐的爱情,然后就不加思索地接受了那位滚圆脸、肥短身材的浅陋诗人曹元郎的求婚。

而赵辛楣最爱的是苏小姐,在苏曹结婚后,赵心灰意冷地说“我宁可娶一个老实、简单的乡下姑娘,不必受高深的教育,只要身体健康、脾气服从,让我舒舒服服做她的Lord and Master(主人公)。

我觉得不必让恋爱在人生里占据那么重要的地位。

许多人没有恋爱,也一样的生活。

”22综上所述,小说涉及的爱情、婚姻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不是来自金钱物质、门第等级的因素,而是当事人自身。

小说中的爱情与婚姻都遵循着自由的原则,但是,标榜着个性解放和自由恋爱的现代婚姻又不断地让世人困惑。

在喧嚷、骚动的人群中,生存本能促使人们去寻求爱情,寻求逃避孤寂的港湾。

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个体意欲贪得无厌——每一个愿望的满足就又产生出新的愿望,这样的渴求永难满足,了无尽期!”23人类无休止的欲望,使人们永不满足于现状。

当代人类学家海伦•费什曾经对“四年之痒”的婚姻作了深刻的论证,她认为人类总是不安于婚姻的现状。

尽管事实上确有不少夫妻能长相厮守、白头偕老,但这往往是由于文化道德等人为因素而非人的本性。

作者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指出写“某一类人们”,“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所以,作者带着同情的心理,用冷静的笔调描述方鸿渐等个体的婚恋历程,同时,也就是带着同情的心理冷静地描述分析人类普遍的婚恋状况。

“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24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小说的形式生动地揭露了人类精神的孤独和爱情婚姻的荒谬。

情为何物,无数古今中外的文人学者对此苦苦思索,塑造出许多追求爱情自由、个性解放的人物形象,以及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

从罗密欧朱丽叶、贾宝玉林黛玉的古典爱情,到鲁迅笔下的涓生子君、巴金笔下的汪文宣曾树生的现代爱情。

造成这些主人公爱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家族仇恨、社会制度、物质基础等客观因素,似乎解决了这些客观问题,主人公的爱情或婚姻必然会有美好结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