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你如何处理?一、影响高中生听力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听说基础差英语教学大纲中对高一年级学生的听力要求是:1、能听懂课堂用语,并能作出相应的反应。
2、能听懂教师用所学语言叙述课文内容的概要或故事。
3、能听懂基本上没有生词、浅于所学语言知识的英语国家人士录音的材料。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高中学生的听力水平较低,远远没有达到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学生中普遍存在听不懂的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不少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的短期效果,急功近利,过分地强调题海战术,学生无法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变成了只会做英语题目的书呆子。
多年来中考不考听力,教师受中考指导思想的影响,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一本书,一支笔和一张嘴”的教学模式,花了大量时间讲授语言知识点和记忆语法规则。
没能处理好语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忽视了对语言的交际能力的考查。
不重视听和说的教学,对听和说的训练量不够,有的学校干脆取消了听力课。
另一方面,由于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没有配套的听音设备,有些中学教师由于是非英语专业毕业或没有受过专门的英语培训,听力和口语水平很有限,不能用英语进行教学,学生所能听到的英语极为有限;有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朗读,经常是记单词,死记硬背一些语言点,他们连最简单的口语都难以听懂,如“How are you?”, “Open you books and turn to page …”这主要是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所参与的听说活动太少造成的。
(二)词汇量与语音障碍语言学家TERREL认为,只要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即使没有多少语法知识,外语学习者也能较好地理解外语和运用外语进行表达。
语言学家WILKINS有一句名言:没有语法只能传达很少的信息,没有词汇则什么也无法传达。
如此可见,没有足够的词汇,英语听说能力将受到极大限制。
目前,高中学生要求掌握的词汇是2,300个左右。
有些单词在日常会话的教材中复现率低,没有经常性地得到复习。
巩固少,用得少,平时说得少,听得少,学过的单词再次被遗忘,所记住的单词又不能灵活运用。
有相当多的学生靠死记硬背单词拼写,记住的是一些字母顺序,而不是听音记单词,脱离了单词的语音和语意。
造成从语音到语意的条件反射能力滞后,比如“quarrel”,见到它的拼写时大多数学生能很快反射出它的词意,但当听到它的音时,很多学生不能立即反射出它的语意。
所以很多长单词和不常用的单词,学生更是难以对号入座。
听力材料中出现新单词,新句型和新语法现象,或者由于连读、弱读、失去爆破、重音移动等造成的听音困难使学生不知所措。
听力包含听音辩音和听音会意,但许多学生在开始阶段只会听到一连串的语音,却不知所闻,存在着只能听见不能会意的“睁耳聋”现象。
这是因为他们在进入高中前很少接触英语口语,不了解口语的特点,练听说时自然会有困难,一旦不懂变音规律,即音素和音素,单词与单词相加时,有的音消失了,有的音变化了,也有的两音结合而成为另一个音;二是不懂语调变化,即在说话或朗读时,同一个句子往往由于说话者的态度和感情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语调。
这样,他们便辨别不清说话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也由于以前很少接触英语口语,许多学生对一些英语发音,尤其是对那些汉语里没有的音特别陌生。
另外学生还对美国英语不熟悉。
(三)背景文化知识障碍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这已是不可置疑的事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是否能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
背景知识主要是指与听力材料有关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语言习惯、风土人情等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任何语言不仅体现该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而且还蕴藏着该民族的人生观,行为准则,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其社会文化和语言习惯相差甚远。
由于语言和文化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即使语句准确无误,也会因使用不当而产生误解,从而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对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在实际交往中,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去理解别人所说的话,不了解文化间的差异,就会产生语言障碍,从而给相互间的交往带来困难。
目前来自农村中学的高中学生平时阅读的书籍少,对英美国家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有时他们听清了单词和句子,但却误解了原文的意思,例如,学生在听到“green”一词时,只想到“绿色的”。
在句子“He is a green young man .”中,不能猜到是“不成熟的”;“in the big apple”不是“在大苹果里”,而是“在纽约”;对“You are a lucky dog .”的意思理解为骂人的话等等。
因此,缺乏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思想、习俗风尚、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历史、政治、地理、社会问题等的基本了解,以致对听力材料不熟悉,缺乏认同感。
(四)记忆能力与理解障碍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在听力范围之内,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仅为2秒左右,而一篇听力材料的文字多达几百个词,这样就给听力理解带来了一定程度、时间上的局限性,增加了听力理解的难度。
为防止遗忘,顺利完成听力任务,听者就要及时、快速处理语音信号并作出及时的反应。
比如,听者可在草稿纸上用最简单的字词或符号记下主要信息,以供答题时回忆参考。
失去了快速反应和快速处理的能力,听力理解就难以进行。
此外,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听者在用已知的语言事实去分析、判断听力材料时,往往会受到某些汉语习惯思维的干扰,自然而然对记忆的保留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初中学习阶段很多学生养成了一句话一句话地听懂,一词一词地练习,在听的过程中习惯于心译,长此以往,降低了大脑反应的速度,对听力材料词义和主题处理能力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认识到听音过程中的生词或不熟悉的表达可能并不影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或者说不能做到从已听懂的内容进行推测判断,而总是念念不忘生词,进而冥思苦想,无法摆脱生词的困扰,因而无法顺利听完材料和理解材料的意义。
2、不善于抓住中心思想和主要情节,把注意力放在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以及所有的细节上。
因此听完后对所听的信息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不能概括出文章的大意。
3、不善于捕捉主要信息或根据语义知识推断字面之外的意思,在听音过程中不能根据要求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对一些关键信息听而不闻,不作必要记录,在听懂内容后,不能依据说话人的身份、语调、语气和语言场所来体会和判断句子的潜在含义和功能。
(五)心理障碍健康的心理是学生进行正常活动和学习的必备条件,在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不少高中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障碍阻挠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1、缺乏兴趣。
很多学生把英语学习作为一个学科来学,而不是作为一项技能来学,识记的是一些文字符号,特别是对英语单词和语法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有些学生讨厌上英语课;惧怕上听力课。
2、信心不足。
有些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重视英语,成绩差,听力起点低,只能听懂简单的课堂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
到了高中一年级时,所学知识难度加大,考试题量增大,这些都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英语的料。
产生了对学习不利的自卑感,缺乏自信,逐渐放弃了努力。
3、畏难情绪。
高中学生普遍认为英语难学,甚至在初中时有些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都有同感。
由于高考题型与初中时做的题目大不相同,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听力都是他们感到头痛的题型,在困难面前,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正是他们的畏难情绪,使他们缺乏成功动机,有的学生自暴自弃。
4、学习目的不明确。
我县由于地处山区,经济落后,近几年来,大学生自谋职业,自创出路。
有些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
这一客观因素使得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低落,满足于现状,易产生被动的学习态度,还有一些学生对课程考试也抱有偏见,认为语言教学便是考试教学,不是提高语言技能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平时,他们不能主动去学,去练,缺乏学习动力。
5、不良心理反应。
英语听力教学滞后,必然使学生产生对英语的不良心理,未听先怕,怕听不懂,怕跟不上听的内容,时时紧张不安,不能集中精力。
惧怕教师提问,担心回答不出问题而被同学取笑。
不良的心态降低了听力训练的效果,而不满意的效果反过来又加重了心理上的负担,形成了恶性循环,不能正常发挥潜能。
二、如何排除这些障碍,提高高中学生的听力呢?(一)提高认识,注意听和说的教学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听懂会说”是一个人表达思想情感的前提。
听说教学是外语教学的核心所在。
要改变“哑巴”英语的现状,必须先改变现在的一些教学现象。
首先是观念问题: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听力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不懂得语言教学中的规律性,导致出一种错误的认识和观念。
认为听力课可有可无,可练可不练,听力教材可用可不用,可浅可深,可旧可新。
听力授课节数偏少,在高中英语教纲中每个单元至少有两节听力课,即配套听力教材和同步听力ABC。
但有的教师为赶进度,常常省去配套听力教材内容。
目前部分高中已建立了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使用率不高。
据我们对我县有语言实验室的学校进行调查,平均每学期每个班使用语言室上课次数还不到8节,甚至有些班级从未去过语言室,有些教师嫌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学器材操作复杂,不懂得如何操作而拒绝使用语音室和多媒体设备,使得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没能得到物尽其用。
目前,我国已加入了WTO,学好英语是社会的需要,是英语素质教育的需要。
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没有一定的语言环境,长期不接触外国人,加之听力课少,要想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造就一批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只能成为空话,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听说教学,不能轻视和削弱。
(二)以情优教,消除不良心理现象情感教育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是近几年来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一个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知识外,还要具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高尚品质。
我们应当把自己的爱和热情倾注到教学中,营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提高教师本身的职业形象和业务水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排挤、歧视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学生。
教师教学中要以心换心,语言要严谨、简洁、逻辑性强,但也不能摆出一副师道尊严面孔。
教师态度随和,使学生感觉我们是在跟他们交流和探讨问题,我们是他们的朋友。
每当要提问,需要学生单独回答或表达一件事情时,要有学生能够比较满意回答的把握,实际上我们是在给予他一次展现自己风采的机会;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大声时,可以提议:“If you speak a little louder , I think it will be much better .”教师尽量以鼓励、建议性的语言让学生学得自在轻松;当学生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时要从自身方面找原因,给予学生适当的启示或台阶,避免学生产生当众“出丑”的心理;学生注意力分散,未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以不失态的方式暗示他停止正在做的与课堂活动不相干的事;当学生作业或测试完成不好,要及时并心平气和地与他一起分析原因,既体现出一定的焦虑心情又不失对他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