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野战工事1941-1945简介由工人和农民组成的苏联红军自认为是一支进攻型军队,遵从高度运动的作战原则,有能力攻入敌人的大后方。
虽然运动则作战原则受益于苏联广袤的土地,但红军却受制于有限的军队资源和统帅部的思维定式,他们不乐于求变且目光不够长远。
红军对战地工事和障碍的防守理论主要是学习自一战时期,防御的设计、建造、伪装和部署均受一战影响。
尽管红军不情愿转入防御作战,但面对1941到45年间德军大规模的闪击战,即使苏联有大纵深的国土可以撤退,红军仍旧被迫进行大规模的防御。
本书介绍的是在卫国战争期间由防守前线的作战部队修建的工事。
斯大林和膜洛托夫的大型永固式工事不在本书讨论范围。
书中着重介绍临时的单兵和小型作战单位的阵地,这些阵地是用当地和工程人员提供的建筑材料修建的,主要由前线的士兵来完成。
不过当地民众也会被要求在前线后方布置防御阵地以便前线人员撤退时有险可守,为此大量男老幼都出来挖战壕、制作反坦克障碍和其它各种工事。
当时的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横跨11个时区。
西部的地形地貌种类烦多不亚于生活在该国家上的民族数量。
北部是岩石地形,遍布低矮的山丘、山峰、狭谷、河谷和湖泊,农村地区可能比较荒芜缺少植被,也可能被森林覆盖。
中间区域多被浓密的森林占据且大多数地区是沼泽湿地。
南部的森林基本以利沃夫—基辅—库尔斯克为一线。
第聂伯河右岸支流普里皮亚特河所在区域的湿地,位于南部地区,夏季时会部分干枯,但春秋两季的雨水使这片地方变得无法通行。
东部则是一望无际的苏联大草原。
苏联境内的河流四通八达,常流经沼泽和湿地,产生的障碍比河流本身还大。
二战前苏联的道路和铁路系统简陋,而且间隔大,城镇与乡村距离远。
那原本泥泞的路面在德军重装备的搅拌下又遇上雨水冲刷都变成泥潭,连铁路系统都与侵略者做对,因为苏联用的是宽轨距。
气候变化也不亚于地形变化。
漫长淡热的夏季紧接着是短暂多雨的秋天,然后是长时间的严寒伴随大量降雪,气温猛降到零下52度。
冬季留下的雪水与春雨让地面更加泥泞。
地形与气候的多变对攻守双方造成的困难是一样的,双方的战术、障碍设置和伪装都要尽量适应这些变化。
图中的当地群众在挖反坦克战壕。
以保卫国土为由,大批的民众被指派进行此类工作,不论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
图中的妇女的衣着明显不适合此类工作。
士兵正沿着战壕奔向阵地。
当时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不再把战壕作为主阵地,但苏军保留了该做法。
苏军的防守原则苏军的防御原则融合的俄帝制时期的法式战术、1904-05年的日俄旅顺作战、1914-17年与德军的战壕作战、1917-1922年苏联革M期间的城市游击战、19世纪20年代与波兰的边界战争和5种思想。
19世纪30年代苏军开始现代化改造,目标是实现机械化和打入敌方后方的能力。
30年代初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提倡要有效地运用混合兵器的武装力量。
尽管此人未得到斯大林赏识,但他的思想却已经深入到苏军进攻防守的作战原则中。
1939-40年间与芬兰的冬季作战对防守思想影响较小,但季莫申科把部队重编为小单位更易指挥的方式,实际上也影响了防御思想。
季莫申科还学习西方的原则和组织方式,他增加了坦克数量,又重新修订了训练要求,这些都加强的苏军的防守能力。
苏联的防御原则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它假设任何进攻苏联的敌军,尤其是来自西方的军队,都会运用它们最优秀的军事力量;假设敌方在进攻宽阔的战线时只能在几个点上发动主攻,并由此推断敌方的战线会被拉长且变得脆弱。
苏军要靠各条交通线支撑,但他们也意识到会受制于路途遥远和有限的公路铁路网。
防守变认为是发动进攻前的暂时性措施,防守可能不需要在全线展开。
前线防守部队可以放弃它们守卫的土地退守到宽阔的内陆,这个过程保证了苏联有时间部署各种兵力和生产战争用资源,同时也延长了敌方的补给线。
这样一来敌方的人员、马匹和装备就不得不穷于应付苏联的严冬,这些是德军没有充分考虑到的问题。
德军则认为此种情况下双方会暂停主要的作战行动直到来年春天,却忽视了瑞士、法国和德国在24年前的境况,也忘了不久前苏联人在芬兰的处境。
红军的防御原则强调以下几点:*防守的第一要务是反坦克。
为此应运用所有可用的反坦克枪、反坦克炮、大炮、地雷、手持的反坦克武器和自然的与人造的反坦克障碍。
*师级和团级部队要有流动的反坦克炮后备部队和工程人员,用于部署在敌方的主攻方向。
*步兵、反坦克炮和其它各种大炮要尽一切可能打击视野内位于主战线前面的敌装甲车辆。
*每个炮排都要建立观察哨和预警敌装甲车辆靠近。
大炮与敌装甲车辆的直射交火距离从800米开始。
*反坦克炮和机枪构成防守时的基本火力网。
一名士兵正在挖一个简易步枪射击阵地。
为了防止变炮火打中,他采用匍匐的方式挖掘,速度显然比跪着挖要慢许多。
使用挖掘工具,按照苏军手册中的要求,挖出一个简易式步枪阵地。
松散的胸墙不足以抵挡步枪子弹。
图中砖头尺寸是9x19cm,用以表明比例关系。
防守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在主战线前建立前哨,又称“安全预警”。
它不仅可以提前预警敌方靠近和打击敌方巡逻,还可以误导敌方对主战线的判断。
前哨的防御能力较强,配备反坦克炮,主战线后方的大炮会提供支援,目的是让敌方误以为自己已经进入主战线,如此敌方就会提前展开成前进速度较慢的进攻队形。
前哨配有工程人员可在敌坦克进攻的过路上埋雷,或者等待敌方侦察部队路过而主攻兵力还没到达前埋雷。
把守前哨的兵力从主战线的步兵营抽调。
前哨兵力撤退后可加入反攻的“突击队”或者备用阵地。
突击队主要用反坦克枪、反坦克手雷、***和炸药打坦克,它们可以用烟雾弹阻拦坦克视野,在坦克途经的地方安放地雷,还大量使用从德军缴获的3公斤装磁性炸药和1 943年后得到的铁拳。
每个师的部队在各自守区内纵深布置,形成多线防御,分别是“火袋区”、突击队和后备队。
火袋区隐藏在敌装甲部队可能经过的地方,装甲部队穿越就会点燃。
该区域被反坦克炮火力覆盖,而退路由突击队阻拦。
开火的命令由高一级指挥官下达,以达到突然性。
反坦克要塞设在团级和师级守区内,地形不利于装甲车辆的地方。
要塞还会用地雷、人工障碍和重炮额外保护。
相比其它军队,苏军更依赖重炮对敌坦克的打击。
一般认为直接火力无法打击时用间接火力的重炮打击坦克的效果不好。
多数军队主要把重炮用于分割步兵与坦克,以便已方反坦克炮和步兵能不受威胁的接近坦克,无步兵伴随的坦克近距离与步兵接近时显得十分脆弱。
苏军依赖包括多管火箭炮在内的大量重炮来分割敌步兵、至少消失部分坦克、炸出弹坑、毁坏房屋、炸倒树木、用炮击产生的烟雾阻挡敌方视野、造成对方混乱。
后期苏军要求大炮要有打击装甲的能力,为此各种大炮都贯穿装甲,可以水平发射反坦克弹药。
标准的步枪阵地堆了充足的土作为胸墙。
注意阵地上的伪装网,以及步兵射击时头部把伪装网顶了起来。
苏军很重视阵地、障碍和后方设备的伪装,会把这些都安置在反斜面或丛林之中,而假要塞和炮兵阵地则放在师级防区内吸引敌方炮火和空中打击。
如果要塞和突击队无法阻挡敌军,苏军会从师一级调动步兵和反坦克后备队,重新把重炮部署到可以使用直接火力射击的阵地上,并运用工兵铺设障碍和地雷。
如果敌方装甲部队想继续攻入苏军阵地,苏军则会运用军级别的后备队和飞机来应战。
苏军主要采用两种防御原则。
最理想的“集中式防御”原则用于把守通往阵地的关键性通道,次要的通道用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大炮火力覆盖。
一支大规模的流动后备队由高级指挥官控制,用于阻挡和反击敌方穿透。
后勤设施在各要塞与后备力量中间。
“分散式防御”原则只用于兵力不足或不太可能成为主攻方向的二道防线上。
分散式原则下的防御阵地和要塞通常较小且数量较多,每个阵地与要塞都自成体系,各自都有步兵、反坦克炮、重炮、工兵、后勤和少量后备队。
苏军每个师仅保留一个步兵营做后备队,而德军和盟军都保留三分之一个师的兵力做后备。
用分散式防御方式抵挡大规模进攻的希望渺茫,但此种方式仍然很有必要保留,因为兵力不足以防守众多山地、密林和沼泽。
还有一个原因使苏军更亲事集中防御,战争初期下级指挥官缺少经验,分散防御时没能力组织管理支援性武装力量。
快速修建的反坦克步枪阵地比步枪阵地大,图中的武器是一门14.5mm 的PTRD-41反坦克炮。
或者说是枪各种侧打火力点反坦克壕沟。
虽然挖反坦克壕沟费时费力,但却能有效地阻挡敌方坦克,还能为打击敌步兵提供掩护。
壕沟设在主战线前面已方的精确火力能覆盖得到的地方。
铁丝网铺在壕沟前面。
反步兵地雷可埋在壕沟内或前面。
机枪阵地设在壕沟内有角度的位置。
反坦克壕沟内的阵地通常有隐蔽的战壕通向主战线。
尽管苏军在前线拥有流动的后备队、有机动能力的反坦克炮和机械化兵力,崇尚高度运动的进攻原则,但在防守方面却依靠蛮力且兵力调动相对静止。
德军那种弹性防守模式苏军根本没有采用。
运动式防守能形成一个柔韧性,有能力运动到敌方进攻的突出部打击其侧翼,而缺憾泛经验的苏军指挥官无法作到这些。
图中的反坦克步枪兵正在守卫快速建立的阵地。
他们的武器是14.5mm 的PTRS-41半自动反坦克炮,身边的助手使用7.62mm波波莎冲锋枪或者步枪。
防御工事的建造和人员的使用1941年6月22日德军发动了巴巴罗刹计划,苏联对此毫无准备。
虽然德军低估了苏联人的防御能力,但德军那闪电般的推进速度苏军也没有料到。
苏军坦克成群的被消灭,飞机也被消灭在机场上。
由于不久前的大清洗,剩下的苏军指挥官无法面对挑战,成百上千的苏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各种坦克、大炮和补给纷纷被丢弃。
人民委员射杀撤退的指挥员,在摇摇欲坠的师级部队后方射击前方撤退的部队,怯战的士兵和中士被部署到防线最坚苦的地段,让他们用鲜血为祖国赎罪。
正因为用了这些严厉的做法,加上爱国主义的鼓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防线渐渐地得到稳固,苏军作战顽强死守防线的作法使他们名声雀起。
苏军士兵能做到迅速的隐蔽在地面上,速度之快让人惊讶,还能在一夜之内铺设许多地雷和障碍。
德军在夜里会把占领的阵地防守方向调转过去而苏军则快速的在阵地附近埋设地雷。
有报告称苏军在一天之内就在一处被德军占领的阵地前面埋了20000枚地雷。
假阵地和路障可以误导敌方开向防御最强的区域,也可以吸引重炮和空中打击。
它们可以放在主防线上使防线看起来更加密集,可以放在前线阵地后面让防线看似更有纵深,误导敌方提前展开进攻队形而降低进攻速度。
为使假阵地更加逼真,会部署少量兵力和一些炮火。
各种阵地伪装很好。
从城市征招的士兵不善长伪装,而农民和本地人却精于此道。
一门PTRD-41反坦克步枪守护着一条通向阵地的道路,它的胸墙完全用泥土堆造。
指挥官使用6xB-6型双筒望远镜。
苏军士兵很善于让德军进入射程后再开火。
起初苏军的原则是在武器的最远射程上与敌交战,不过后来发现让各种武器在适当距离内突然交插开火更加有效。
1941年之前,苏军很少训练修建工事和路障,以致懂得工程建筑的士兵乃至军官都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