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读写结合

课堂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有效研究高桥中心小学三(1)班宗智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与写作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还存在读写分离或重读轻写的现象,导致学生缺少写作实践的机会,致使语文课堂读写分离现象日益严重。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而其中首先及着力强调的便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学习语文,离不开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离不开文质兼美的文章、课例,更离不开触景生情的写作。

叶圣陶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张志公的“带着写的问题上阅读课”都精辟地阐述了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教学中我进行了语文读写结合的尝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一、阅读要到位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不到位,写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品味,更好地运用语言。

领悟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是怎样被具体运用,品味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所在,有助于深化理解文本的内容、思想和情感。

所以品味语言能将理解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融为一体,一箭双雕,实质是“工具”与“人文”共舞,“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兼得。

(语文形式两个层面:一是语言学层面,包括词汇、句式、句群、修辞等,因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居于既是基础又是核心的地位;二是文章学层面,包括表达方式、表面手法、篇章结构等)。

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

”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二)阅读教学中启发指导学生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仿写”是指导学生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作文的目的,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指导学生仿写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一是通过仿写范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

二是通过仿写范段提高学生构段的能力.(三)阅读教学中引导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

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在表达方法(技巧)方面的特点、作用和效果,既有利于让学生逐步积累一些表达方面的知识,又能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虽然主要要靠增加读写实践,但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在阅读课,适时巧妙地渗透作文常识教学,能够使学生的习作少走弯路。

根据新课标精神和新教材特征,从中年级开始应该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逐步领悟掌握的作文常识有:先总写后分写、先概括后具体、先具体后归纳等常见的构段方式;按时间顺序写、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按观察顺序写等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顺叙、倒叙、插斜等常用的叙事顺序;记事要从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方面交待清楚;表现人物品质要通过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的描写;写景、状物应该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进行静态、动态描写;文章常见的开头、结尾、过渡和照应等。

同时还应结合阅读和习作实践,使学生感悟、掌握作文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如习作前如何搜集、整理材料;如何确定要表达的意思;如何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和拟定习作提纲;如何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等。

(四)阅读教学中启发指导学生向课文借“生花妙笔”一是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题目”,教会他们自主命题。

二是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

学生的生活五彩缤纷,平时也有不少的积累,可一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

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

是启发学生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

(五)阅读教学中启发指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学以致用迁移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从内容看,写人、记事、绘景、状物、描写活动等不同类别的资源(素材)都有反映;从形式看,有文字素材(分词语、句子、段落和全文素材)、音像素材和实体素材。

因此,“读写沟通、从读学写”的方式,除前面假设的向课文借“生花妙笔”,通过模仿由读到写迁移外,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式值得研究。

二、练笔要有效读与写的结合,要有机结合,切不可分割开来。

读是写的基础,而写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表达方法。

这样,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效地设计写的训练,不能为写而写。

在阅读课上,写的训练有好多种,续写、补白、改写、扩写等,只要行之有效,好多形式都可以用。

总之,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深入思考,用心琢磨,争取让“读写”的结合达到最高境境界。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有效研究高桥中心小学三(2)班周文霞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

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读书,又要教学生作文。

可见读和写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教学中只有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才能使读写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一、善读课文,以读带写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写”的训练则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从低年级的写句子、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断,以至高年级写篇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写作是学生多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反映,然而写什么、怎样写,这是每位教师和每名学生都必须面对探讨的一个困难话题。

我们知道读和写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关系。

读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写从读中吸取养分。

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培养辩证的思想方法,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修养;读可以帮学生见到由于种种限制而造成的难以亲自耳闻目睹的东西,使学生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文化素质;读可以让学生接触许许多多的文章样式和品种,它们能为写提供良好的方式和借鉴。

更何况有的文章就是在传授写作的原理和方法,告诉读者写作的规律和途径,把这些巨人的肩臂,作为向更高目标攀登的阶梯,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得以提高。

所以在读写教学中应该注重以读带写。

以读带写,关键是善读,重心是摹写。

拿《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来说。

首先我们要对这一文章进行熟读,感知语言文字。

通过读接触到文中的字、词、句、段。

然后,对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就会有所认识。

作者写故乡的杨梅是为了抒发他眷恋家乡,对家乡一草一木深深热爱的感情。

其次,还要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抒发怀乡之情的。

为了表达怀乡之情,作者选材很巧妙,结构很清楚。

选材上,作者以小见大,用杨梅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结构上,作者围绕着“爱”字做文章。

开头就饱含深情地道出:“我爱故乡的杨梅”,总领全文。

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描写。

一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杨梅树,抒发了“爱”之情。

二是写杨梅的果实。

写杨梅果时又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

先总述杨梅果的形、色、味都惹人喜爱,抒发喜爱之情。

后分述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这里作者不仅把杨梅让人喜爱的理由叙述得清楚,而且亲切地运用了一系列的色彩饱满的形容词。

如:“细腻、柔软、新鲜、红嫩、又酸又甜、津津有味”等等,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爱”之切。

通过这两个过程的阅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最终达到善读。

读书只有达到善读的地步,才能对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指导意义。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所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绪与技巧才能渐有提高。

”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方法,学习写一处景物。

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真挚的思想感情,达到以读带写这一教学目的。

再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神情的词句去体会父亲的内心活动;抓住作者描写时间的句子,去体会父亲挖废墟的艰辛和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及浓浓的父爱;通过对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的感悟,去体会父亲的坚强和伟大的爱。

进而让学生领悟到描写人物的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来体现这一写作方法。

课后再让学生根据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写一写人,练一次笔,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再如《落花生》一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许地山从落花生与苹果、石榴的特点进行对比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谈谈,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然后选择一种熟悉的事物写写。

这样练习,可以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相关知识用到实际的写作之中去。

西汉著名的辞赋学家杨雄曾云“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叶圣陶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上述几个例子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重视了语言文字训练,既培养了阅读能力,积累了语言,注重读写结合。

又让学生学到了一些写作的方法,并锻炼了习作能力。

二、以写促读,拓展阅读但是,读也靠写来促。

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

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但跟学了数理定理再去解答习题大不相同,写不仅需要懂得怎么写,还要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

写的过程在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某一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给学生一个作文命题后,可以要求学生先拟定提纲,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初步构思,再根据自己的构思去广泛搜集、阅读相关的文章、材料,用来不断丰富自己文章的内容。

这样,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活动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读只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写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

为了写去读别人的东西,就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来的知识消融掉变为自己的东西。

叔本华说:“这样的读书可以教导我们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也可以借以培养写作能力。

”三、读写结合,共同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与写必须有效衔接在一起。

在读与写的有效衔接的教学中,如果强调写而忽视了读,写就会陷入盲目性,写者会江郎才尽,但如果强调读而忽视了写,读也会失去有效的巩固和检验机会,读者会眼高手低,一辈子不会游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