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庄浪县区域水文及水资源调查报告

甘肃省庄浪县区域水文及水资源调查报告

甘肃省庄浪县区域水文及水资源调查报告13年春水利水电工程(本科)唐宝英前言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人类对水资源的认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丰富、发展,因而对“水资源评价”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庄浪县水资源十分匮乏,人均水资源量仅204m3,约为甘肃省人均水资源量1100 m3的1/5,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200 m3的1/10。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降水是当地水资源的唯一补给来源,庄浪县的降水变化以及区域分布,对于庄浪县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产生着重要影响。

第一节:自然概况庄浪县地处六盘山西麓,陇西黄土高原的东缘,位于东经105°46′15″~106°23′45″,北纬35°03′23″~35°28′26″之间,东西长5604KM,南北宽4606KM,总面积1553.14k㎡。

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介于1400~2857m之间,地表呈现群山层峦,千山万壑之貌,河谷、丘陵、高山相间分布,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5%以上。

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影响,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

冬半年降水稀少,气温低,气候干冷;夏半年降水较多,但不均匀,干旱、冰雹和暴洪灾害频繁。

属大陆性季风区,境内年平均气温7.9℃,全年平均无霜期142d。

第二节:资料与方法1.基本资料按照设站时间早、观测系列长、资料质量好,并且较均匀,代表性好的原则。

根据庄浪县境内及邻近地区雨量站网分布,选用境内6处雨量站,周边地区8处雨量站的月年降水系列资料,作为计算和分析降雨量的基本资料,资料来自水文及气象部门历年整编的成果。

统一采用1956—2009年,54年资料系列。

2.方法依据14处雨量站降水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各水资源分区逐年降水量,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庄浪县近54年来降水量,进行年际变化、年内分配、区域分布作了分析。

第三节:降水量变化特征1. 分区降水量及特征以54年来降水量为依据,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各分区降水量系列,用面积加权法计算上一级分区及全县年平均降水量系列,以矩法计算各分区降水量统计参数,经分析计算,庄浪县及各水资源分区年降水量特征如表1所列。

表1 庄浪县水资源分区年降水量特征值庄浪县多年平均降水量538.0,年降水总量8.356亿m3。

其中,葫芦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513.6mm,年降水总量3.151亿m3,占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的37.7%;水洛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554.4mm,年降水总量4.3871亿m3,占全县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的58.3%;清水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546.9mm ,年降水总量0.334亿m3,占全县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的4.0%。

庄浪县频率20%、50%、75%和95%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616.5mm、527.5mm、466.9mm和395.5mm。

降水量具有年际变化大,丰枯差异明显的特征。

全县多年平均最大年降水量763.6mm,发生在1964年;最小年降水量311.8mm,发生在1997年,极值比2.4。

从水资源分区来看,清水河区域c v为0.21,是全县的高值区,庄浪河、北洛河、下洛河区域为0.18,是全县低值区。

2.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分析从庄浪县年降水量变化过程来看(图1),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倾向率14.2mm/(10年)。

从各水资源分区年降水量变化过程来看,均呈现下降趋势,葫芦河、水洛河、清水河减少倾向率分别为13.5 mm/(10年)、14.5 mm/(10年)和16.1 mm/(10年)。

从年降水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庄浪县清水河区间的递减率最大,葫芦河流域递减率相对较小。

3.不同时段变化分析从庄浪县不同年代降水量变化来看(图2、表2),20世纪50、60年代降水量最大,为580.5mm,高出多年平均值42.5mm;70年代与多年均值持平;80年代略小于多年均值;90年代是1956年以来降水量最少的时期,仅477.5mm,低于多年均值60.5mm;进入21世纪以来,其均值略大于多年均值,主要系2003年和2005年降水量较大,分别为745.9mm和652.7mm,其他年份相对较小,其中2009年降水量仅446.4mm,低于多年均值91.6mm。

各水资源分区不同年代段降水量的变化与全县平均情况基本一致。

进一步说明降水量年际间变化明显。

4.降水量的年内变化分析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庄浪县降水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季节性变化明显,呈现春季干燥少雨,夏秋季降水量大且集中,冬季降雪较少的特点。

从庄浪县气象局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分配来看(图3),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占到全年的69.0%,并且多集中在7—8月,达209.6mm,占到全年降水量的40.9%;最大月降水量发生在8月,为105.0mm,占全年降水量的20.5%,因此,7—8月份容易引起洪涝灾害。

按季节统计,春季(3—5 月)降水量93.5mm,占全年降水量的18.3%;夏季(6—8 月)降水量276.2mm,占全年降水量的53.9%;秋季(9—11 月)降水量129.3mm,占全年降水量的25.2%;冬季(12—2 月)降水量13.1mm,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6%,并以12月份降水量最少,课件春季最容易出现干旱缺水现象。

从而表明庄浪县雨季较短、雨量集中,枯季较长、雨量较少,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第四节水利工程概况截止2006年底,全县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4项,分别是:①水库4座,总库容1183.20万m3,新水利库容833.90 万m3;②千亩以上独立引水渠道13条,干、支渠总长190.01km;③提灌站25处,机组32台(套),总装机容量564kw;④机电井36眼;⑤规模型农村人饮工程6处,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

⑥全县大部分蓄、引水工程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前,年久失修,渠道渗漏损失大、输水能力极差,加之田间配套工程标准低,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52。

第五节水资源的利用1.现状需水量1.农业按现状川水地总有效灌溉面积计算需水量,而其他耕地均属“雨养型”农业,靠天吃饭,因此未计算在内,结果见表3;2.城乡人民生活需水量包括工程集中供水和自备水源井取水两部分用水量,计算结果见表4;3.工业用水按平均每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计算,2006年工业总产值为17544万元,用水定额为158 m3/万元,则工业需水为277万m3。

由此可知,全县2006年现状需水量为6254万m3,占自产地表水资源的64.80%。

其中农业需水量5010万立方,占总需水量的80.10%;生活需水量967万立方,占总需水量的15.50%;工业需水量277万立方,占总需水量的4040%2. 现状供水量庄浪县2006年实际供水量为3788万m3,占需水量的60%,也就是说缺水2501万m3。

供水不能满足需水。

(见表5)第五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发展方向1.存在的突出问题⑴. 区域性缺水,整体用水效率低庄浪县多年平均降水量513.70mm,年内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特别冬、春季成为全县区域水资源供需紧张的主要时段,而且全县整体节水意识淡薄,用水效率低。

⑵. 降水资源匮乏,但利用率低庄浪县属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204m3,约为甘肃省人均水资源量1100 m3的1/5,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200 m3的1/10。

将近60%的降水集中在7、8、9月,作物生长利用仅占21%,降水利用率低;地域分配也不均匀,东部山区降水量大,西部黄土丘陵区降水量少。

⑶. 水资源管理水平不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在水资源管理上,长期是分割的紊乱的局面,没有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用水决策和调度指挥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造成水利工程没有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水资源没有优化配置。

⑷. 农业节水水平不高,水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灌溉形式仍以大水漫灌为主,使水资源严重浪费,利用率极差。

而低压管灌、喷灌、滴灌等节灌技术推广面积太少。

截止2006年,全县节灌面积0.06万km2,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0.30%2.发展方向⑴.开源方面建设一批骨干控制水源调蓄工程,此类工程所需投资颇大,短期内争取国家投资不现实,而庄浪有属于国家贫困县,依靠本县财力也不可能,只有拓宽水利工程融资渠道,地方给予优惠政策,实行“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从而缓解农业用水季节性缺水问题。

大力发展山地梯田节灌农业,庄浪是我国第一个梯田模范县,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窑灌农业,山区农民积累了大量集雨水窖的建设、使用和管理经验,因此大力发展山地梯田集雨窑灌农业,提高梯田农作物产量。

⑵.节流方面农业节水:一是通过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改善农业用水结构,达到合理配置水资源。

二是全面发展常规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渠道输水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生活用水:主要通过建立合理的水价运行机制,大力宣传节约用水及表彰节水模范。

利用价格的杠杆和模范带头作用使城乡人民自觉、自愿的节水。

工业节水:可以通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水的利用率。

限制高污染、高耗水、低产能的工业发展。

第六节结语庄浪县是一个区域水资源极度贫乏的农业县,随着工农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降水资源是当地水资源的唯一补给来源,降水资源量及其变化决定了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对于庄浪县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产生着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庄浪县的降水变化规律及区域分布特征,以及在不增加水资源总量的情况下,只有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发展之路,才能维持区域水生态平衡,通过节水,才能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