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学习过程】01 知识管理知识点1 官渡之战____年,____和____在_____进行决战。

_____采取____、____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作用:____。

知识点2 赤壁之战____年,____同____在____对峙。

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____采纳部下_____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

作用:____。

知识点3 三国鼎立____年,曹操的儿子____废掉____帝,在____称帝,国号____。

____年,_____在_____称帝,国号____,史称____。

____年,___称吴王,后于____年在______称帝,国号____。

____年,____派将军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____,加强了____与内地的联系。

蜀汉在丞相____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____,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第二部分为“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找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影响及战争特点是什么?)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

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

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

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优势;唯才是举;实行屯田(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骄傲轻敌,不习水战,孙刘联军使用火攻(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都是以少胜多;胜方都是指挥得当,败方都是骄傲轻敌;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4)请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3.以下材料是名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阅读回答。

材料一“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毛泽东材料二“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材料三“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史学家)材料四“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周瑜你对曹操的评价是什么?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材料二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材料三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岛),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联系。

你是如何评价三国鼎立这一政治格局的?三国鼎立虽是三分天下,但却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当地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来说,是历史的进步。

【直击中考】1.(2015·襄阳)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A.曹操B. 刘备C.诸葛亮D.孙权2.(2015·郴州)阅读右图,找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一项A.曹操洛阳B.刘备成都C.孙权建业D.曹丕洛阳3.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右图反映的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右边的示意图是A.春秋争霸图B.赤壁之战图C.人口南迁图D.三国鼎立图5.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③⑥6.《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

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8.(2013·云南省昭通市)东汉末年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是A.长平之战B.马陵之战C.赤壁之战D.官渡之战【学习过程】【直击中考】1—8 C D C D D C A C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01知识管理知识点1西晋的建立三国后期____实力增强,____年,____灭____。

___年,司马懿的孙子____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___为都,史称____。

他就是____。

____年,西晋灭____,统一了全国。

三国建立的顺序____、____、____。

三国灭亡的顺序____、____、____。

知识点2八王之乱___恢复了西周的___制。

____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王为了____,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16年的相互混战,史称“____”,影响:____、____。

知识点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____、____、____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原来生活在西北的____和____,由西向东迁入____。

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____和___,由北向南迁到____;而____迁到____、____及____。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____的____,总称为“____”。

4世纪后期,___族苻氏建立的____统一了____,皇帝____任用汉人____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还大力____,____。

缓和了前秦境内____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02基础过关知识点1西晋的建立1.标志东汉末年以来三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西晋灭蜀B.西晋定都洛阳C.西晋灭吴D.西晋迁都长安2.公元266年,下列哪一个人物废掉曹魏皇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 )A.司马懿B.司马炎C.司马昭D.司马睿3.洛阳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所给选项中曾经在此建都的是( )①秦朝②西汉③东汉④西晋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

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B.社会经济的繁荣C.制糖技术的发达D.丝织技术的高超知识点2八王之乱5.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

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 ) A.石崇王恺斗富B.赤壁之战C.八王之乱D.七国之乱6.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7.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A.回族B.匈奴C.蒙古D.女真知识点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8.东汉、魏、晋时期,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两个民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 A.氐族和羌族B.鲜卑族和匈奴族C.匈奴族和羯族D.羌族和鲜卑族9.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 A.羌族B.匈奴C.氐族D.羯族10.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以上序号所代表的西晋时期内迁各民族的名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2)当时的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压迫内迁各少数民族的?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03能力提升11.西晋王朝存在时间非常短暂。

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有(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②北方人大量迁往江南地区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④内迁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2.下列哪些王朝因为大肆分封同姓王而导致战乱( )①秦朝②西汉③东汉④西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晋建国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

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

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材料二: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1)西晋初年为什么要恢复分封制,大封同姓为王?这种做法造成了怎样的不利局面?(2)材料二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04直击中考14.(烟台中考)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参考答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识管理1.司马炎洛阳吴 2.晋惠帝八王之乱迁徙 3.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鲜卑族十六国王猛基础过关1.C 2.B 3.D 4.A 5.C 6.D7.B8.C9.C10.(1)①鲜卑族②匈奴族③羌族④氐族⑤羯族(2)西晋统治者向内迁各族人民征收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了西晋。

能力提升11.C12.D13.(1)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曹氏孤立而亡;被封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2)八王之乱。

长期战乱,导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南迁。

直击中考14.A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学习过程】01 知识管理知识点1 东晋的兴亡建立与统治:____年,内迁的____人灭亡了西晋。

____年,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____重建晋王朝,建都____,史称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