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沈从文的小说

沈从文的小说


《边城》分析
《边城》表现了特殊世界、特殊关系中人性 的极致美:自然、淳朴、和谐、宁静。展示 理想的人性,以此批判都市人性的失落。
李健吾评价《边城》:“细致,然而绝不琐 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 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这不是一个大 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在现 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我保险这是一付可口 的良药。”
第二节 文学图景:湘西与都市的对立
一、对理想人性和人生的追求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展现了两种人生形式: 1.现实的人生形式。 《柏子》《萧萧》《丈夫》《会明》等 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 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 生形式。这种生活既是庄严的,又是悲凉的。
文学图景:湘西与都市的对立
2.理想的人生形式。 在《边城》《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
《月下小景》等小说中,表现了一种“优美、 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呈 现出牧歌式的“边城”世界。
文学图景:湘西与都市的对立
二、对都市丑陋人性的描绘:都市题材小说 《绅士的太太》(两性关系)、《大小
阮》(义利取舍)、《八骏图》(自然生命 活力)着意于表现都市上流社会的病态,反 映都市上流社会人生的道德堕落、人性扭曲 和生命衰颓。
艺术特征
1.小说的诗意追求和散文化表达:田园牧歌 的氛围和小说的抒情性特征。
2.丰富多样的结构形式。沈从文被称为“文 体家”。
3.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4.融纪实、象征与抒情为一体。
第三节《边城》分析
梦 幻 般 的 边 城
《边城》分析
一、文化蕴含分析
人物:翠翠、老船夫、天保、傩送、顺 顺、团总及女儿、老马兵。
第十二章 沈从文的小说
第一节 “乡下人”的传奇人 生
顽童-小兵-作家-教授-文物学家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湘 西凤凰人,身上有汉族、苗族、土家族三种血 统。祖父沈宏富行伍出生,官至贵州提督,父 亲沈宗嗣,是一个想当将军的下层军官,母亲 黄英是当地唯一的贡生的女儿。
沈从文只上过五年小学,14岁进入土著部队。 1922年,在军队中混了近6年的他只身到了北 京。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28年初由北京 移居上海。1931年赴青岛大学执教。抗战爆 发后辗转来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 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教书。解放后停止文 学创作,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写成了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
情节主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演变。
《边城》分析
主要矛盾冲突:两组人物关系及两种爱情选 择构成了小说情节的主要矛盾冲突。 1、傩送――翠翠――天保 走车路(请人说媒提亲) 走马路(唱歌求爱) 2、翠翠――傩送――团总女儿 要碾房(其经济效益 “顶十个长工干一 年”) 要渡船(“一个光人”)
创作分期情况
1.创作前期(1924—1927):主要是对过去 生活的回忆,重在叙述人生经历。
2.创作中期(1928—1931):形成个性,确 立明确的文学立场,以乡村和都市两 种题材为主。《柏子》《萧萧》《丈 夫》《绅士的太太》《媚金·豹子·与那 羊》等。
3.成熟期(1931—1947):关注整个社会人 生,但以湘西世界为主,对现代文明 进行置疑。《边城》《长河》等代表 作。
《边城》分析
二、美学特征
用写意和点染的笔法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呈现出一种单纯的自然美。
浑圆与完整的审美形态。 人与景、情与景、人物的情绪与作者
的情绪水乳交融,作品的内在结构衔接自 如,作品在异乎寻常的单纯中充盈着一种 浑圆畅达之气。
情绪化和抒情性。作者把情感作为小说叙 述的动力,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的抒情美。
第四节 沈从文小说的独特价值和文学贡献
一、文化价值 远离时代主流的文学价值追求,反思现
代文明。 在湘西世界和都市生活的对照描绘中,
为民族品格重造提供了深度思考。 对巫楚文化的迷恋,对楚人浪漫热情品
格的推崇,表明了他是一个有极端文化 自觉意识的作家。
沈从文小说的独特价值和文学贡献
二、艺术价值 对文学真诚执著,不断尝试和创新文体。 追求一种散文化的凝练和诗化的传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