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国当代建筑美学解读 周炳宏

英国当代建筑美学解读 周炳宏

英国当代建筑美学解读——以建筑设计大师大卫·奇普菲尔德为例重庆大学《建筑美学》课程论文学生姓名:周炳宏学号:20115651班级:3指导教师:刘彦君专业:建筑学学科门类:工科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二○一四年六月英国当代建筑美学解读——以建筑设计大师大卫·奇普菲尔德为例周炳宏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2011级03班20115651摘要: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的设计作品体现出对设计对象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多样性。

本文通过对他的设计理念的分析、代表性作品的描述,讨论了他在设计中对材料和细部的重视,对地方性和乡土性的把握,以及面对特殊历史文脉时的“连续性”设计策略;并分析了他在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极少主义”以及人性化的特征。

关键词:大卫·奇普菲尔德传统性人文性延续性建造美学一、大卫·奇普菲尔德简介大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是欧洲当代建筑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建筑体现出对设计对象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多样性。

奇普菲尔德195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77年毕业于伦敦建筑联合学校(ArchitecturalAssociation),曾在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Rogers)和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的事务所工作过,1984年成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他承担过欧洲、日本和美国的多项设计工程,设计范围包括家俱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公共建筑、私人住宅和大型规划设计。

于2011年获得密斯·凡德罗奖。

二、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理念简介奇普菲尔德是一个注重节制性的建筑师,他尊重历史,尊重生活,从对小作品的精雕细琢中获得学术上的乐趣。

大卫·奇普菲尔德从对于历史形式感性的重新阐释到对材料的精巧运用及对形式的准确把握,在维系了建筑环境脉络,继承了文化传统的同时,注重建构本体的人文表达,把对人的建筑经验的高度重视和对建筑文化的深入理解作为建筑设计的根本目标,其建筑在最大程度上表达了建筑本体的人文内涵,同时积极地把传统和创新融合起来。

基于建筑本体,以恰如其分的处理手法和对材料内在美的挖掘设计出富有人文内涵的人类栖居场所,建筑本体的人文内涵尽显其中。

1、对待传统和创新的态度人文科学的观点认为,“历史对人的影响决定了他们对将来的预测,正如他们的祖先对未来的规划影响到我们现在具备的能力范围……。

他们了解历史不仅是因为我们制造了历史,而且因为历史制造了我们。

我们属于历史,因为我们继承了它的经验,在过去为我们创造的基础上计划未来,基于对过去的理解而采取行动”。

[1]建筑师作为“现实的传递者”,一方面基于对传统的重新解读、重新翻新、重新收集而继承传统,接收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基于对传统的理解而进行创新,将现实传递给未来。

传统和创新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建筑物只有真实地继承传统,才能具有生命力,传统只能通过创新得图1柏林新博物馆的重建以新生。

奇普菲尔德在建筑设计中寻求以一种开放的、包容性的现代建筑语言,来解决设计中的历史性表达与尊重传统文化的复杂问题。

在对柏林受到战争破坏的新博物馆的重建设计中,他以博物馆的现存历史核心为建造基地(图1),传统和创新的对比以紧迫而有力的方式不仅使建筑恢复到原有的辉煌,而且毋需伪饰过去的历史和伤疤。

在河流与划艇博物馆的设计中,奇普菲尔德选用了传统的坡顶形式,一方面在原则上与传统形式相适应,另一方面以创新的方式在细节上对这种形式重新描述。

建筑物本身和展品一起成为展现当地河流生态与划艇文化的传递者(图2)。

2、对建构的重视弗兰姆普顿的建构理论将“建构”称为“诗意的建造”,诗意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诗歌。

诗意包含筹划设计、推敲元素、构造成型、表达感情等。

所以“建构”就是组织材料成物并表达感情,透露感情。

它包含了构造材料的内容,它要求考图2河流与划艇博物馆虑人加工的因素,也就是说使人的情感在细部处理之时融进去,从而使“建构”显露出来。

“建构”的重要性在于它要求我们用手去触摸它,使这种感性成为理性的基础。

它非常注重建筑的建造方法,是联系建筑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一条纽带,通过一种最朴实的方法来实现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

[2]奇普菲尔德十分重视研究材料、构件等各种建筑要素相互组和的原理与方法,把它作为建筑师进行逻辑思考的一部分。

在他的建筑中,材料与构件的组合以不经意的方式表现出纯粹、宁静的美感。

适时地将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特性充分发挥,准确地在建筑中传递时代精神的脉搏。

与高技派对高新技术抢人眼目的表现不同,奇普菲尔德将现代的材料和技术以一种极其雅致的、深思的、诗意化的方式运用于建筑之中,使其作品迥异于高技派建筑与人性格格不入的专横、冷峻,而呈现出温暖的优雅和诗意,同时表达出向新时代迈进的感觉。

对现代新技术的合理而有节制性的运用,使他的建筑具有清晰、精细、优雅的现代感。

戴维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恰当的材料和精心的处理不仅表达了材料本身的特性,而且丰富了人们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如戴维·奇普菲尔德在河流与划艇博物馆中用类似船身甲板的表皮单一材料——木板,巧妙地使建筑在形体与空间之间自由对话(图3);他在日本设图3河流与划艇博物馆的墙计的一些多功能建筑,通过对石头、木材和水泥的准确运用,将结构构件与自然材质层层铺设,创造出局促喧嚣的城市环境中宁静的时刻,表达出日本传统的精神内涵。

3、对建筑内在意义及建筑实体(Physicality)的重视奇普菲尔德认为,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改变,当今的建筑设计在形式上可以越来越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建筑还是要受基本条件的限制,要隔风避雨,具有坚固性和防护性。

当代建筑人文内涵的实践与探索虽然自由创造的形式改变了人们对建筑的期待和设想,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新奇感,但它还有消极的一面,“一种我们必须很小心面对的危险,一旦你有了这自由,你就有责任重新定义你所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认为我们仍处在这种早期的新奇阶段,如果我们要展望未来的话,我们需要稍稍往后看,可以看到对形式的过渡迷信使一些建筑师过于注重建筑外部而忽视了建筑内在的东西。

这种只注重外部包装而不注重建筑内容的态度就是新的自由的危险之一。

因此,在新的自由中我们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要发展一种新的约束性,而且要提醒自己,什么是建筑学必须做的”。

[3]戴维·奇普菲尔德希望建筑设计应该是有节制性的,不仅能够从外部形成新奇的形象,而且要使建筑具有内在的意义。

在承认当今信息时代的明显的先进性的同时,奇普菲尔德小心地反对人工电脑技术对形式的重复;在认识到当今高科技的魅力的同时,他仍然坚持相对的“低技术”。

正如他简明的设计草图中所表现的,他的设计概念来源于内在的直觉、对基地的实际评估、对简明性的重视。

他的建筑形象大多是剖面构造的结果,他反对将建筑简化为形式上的引人注目的或表现性的东西。

相反,他坚持认为建筑具有不可缺少的实体性,建筑师应该具有通过推敲构造传达出这种实体性的能力。

另外,虽然他十分重视建筑的抽象意义,他也同样注重研究手工艺维度的感性约束,因为“抽象的意义是通过材料的可触知性和光线的亮度被揭示出来的”。

[4]三、作品分析1、河流与划艇博物馆泰晤士河岸亨利地区,英格兰,1989年~1996年)河流与划艇博物馆位于英格兰南部泰晤士河畔的亨利镇,该博物馆主要展示当地的河流生态和文化传统以及当地划艇竞赛的实际情况。

博物馆主要由3个展厅组成,分别展示泰晤士河、国际划艇运动史以及亨利镇的基本情况(图4)。

奇普菲尔德在这个兼顾历史、体育和娱乐的博物馆设计中,运用了现代的技术,同时还借鉴了泰晤士河两岸及乡村中普通的建筑元素。

奇普菲尔德为博物馆选择了传统的坡顶形式,这源自于英国乡村的木谷仓以及每年搭建的用于容纳船只图4河流与划艇博物馆模型鸟瞰和设计草图和观众的临时性帐篷。

这种形式的采用是成功的,它与周围的历史城镇非常融合,具有使人共鸣的乡土特征。

为了避免受泰晤士河水季节性的泛滥之害,建筑底层架空,建造在低矮的混凝土基座上。

抬高的底层平台、主要出入口以及踏步台阶表面都覆以橡木板,墙身表面同样覆以橡木板(图5),坡顶采用镀锌钢板,整座建筑看起来像是翻过来的船只,博物馆成为一艘展览的船。

展厅的内部空间是整体性的,一圈通透的玻璃墙环绕在架空的橡木平台之上,顶部设三角形天窗采光。

在建筑的细节方面,奇普菲尔德认为:“设计理念的发展依靠计划、空间、平面和材料之间不断地交织,设计的过程是非线性的,允许材料的选择成为或改变整个设计要考虑的问题[5]。

”在河流与划艇博物馆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和细部的构造体现了奇普菲尔德在这方面的才能。

建筑物所用的材料包括混凝土、玻璃、橡木板、铅板,都是极其普通的,但其比例组合恰当、节点构造精细,材质搭配和谐,不仅使整个建筑看起来具有幽雅精致的现代感,而且与传统的形式十分融洽。

在这座建图5架空的博物馆筑中,橡木板是建筑师所选择的对整个设计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材料。

橡木板是当地一种经济耐用的材料,建筑师采用现代的技术,通过精心的构造设计,不仅保证了外墙的防水、防腐以及空气图6博物馆屋面构造的流通,而且通过这样的处理,建筑经历风吹雨打之后,其古旧的外表会与当地的建筑更加融为一体(图6)。

材料中的自然天性和建筑对传统的呼应均通过现代的、精确而工艺精湛的构造方式被表达出来。

可以看出,大卫·奇普菲尔德在这个博物馆设计中寻求一种开放的、包容性的现代建筑语言,用以解决设计中的历史性表达与尊重传统文化的复杂问题。

他一方面尊重历史,在原则上与传统形式相适应;另一方面以创新的方式在细节上对传统进行新的诠释,表达出与时俱进的特征,设计中的创新性体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构造中,同时这些要素也成为传统的载体。

2、柏林新博物馆(博物馆岛,柏林,1997年~2009年)柏林的博物馆岛是一组位于斯普雷(Spree)河岸上的古典主义建筑,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建筑群之一。

岛上的5座博物馆始建于19世纪,它们形态各异,却又和谐统一,是柏林文化遗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图7)。

二次大战的轰炸使它成为一片废墟,仅剩下一部分外墙。

在1997年及其后的两个竞赛中,奇普菲尔德受到邀请,对该博物馆进行修复并对其两个内庭院进行重新设计。

面对这样一个历史遗产建筑的修复工程,奇普菲尔德没有采用建造完整的复制品的方法,而是在原有历史遗迹图7博物馆岛的基础上进行修复。

他与建筑保护专家朱利安·哈拉普(Julian Harrap)合作,采用了体现真实性的设计策略,同时以恰当并置的方法将遗存部分和重建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把新博物馆设计为互相连接的展馆及历史片断的结合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