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与计算50心智与计算, Vol.3,No.1 (2009), 050-054文章编号:MC-2009-08收稿日期:2009-03-02出版日期:2009-03-31© 2009 MC– 厦门大学信息与技术学院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具身动力模型沈秋凤,丁 峻(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系,浙江杭州310018)sqf-126@摘要: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和理解活动,儿童期是个体社会认知毕生发展的关键期。
本文在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认知”的视域下,在考量儿童这个群体特殊性的基础之上提出具身动力模型来阐述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
文章论述了具身动力模型的基础、环境差异及动力体现,并据此模型理论对儿童教育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具身动力模型;儿童;社会认知中图分类号: B844 文献标识码:AEmbodied Cognition Dynamic Model ofChildren’s Social CognitionSHEN Qiu-feng, DING Jun(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jiaoke0302@Abstract: Social cognition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objects, phenomena and their relations.Childhood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life-long period of social cognition. This paper based onthe viewpoint of the second cognitive science- “Embodied Cognition”, given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specialcharacteristic of children, then put forward embodied cognition dynamic model to elaborate children's social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basis,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 and driving force of themodel, finally, based on this model we put forward some feasibility proposals about children’s education.Key words: embodied dynamic model; children, social cognition1 引言社会认知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动[1]。
儿童社会认知,即儿童对他人和自己的理解,儿童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解,以及儿童对社会规则(social rules)以及社会类别(social categories)和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s)的理解[2],这对儿童做什么事、思考什么问题、以及如何思考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
90年代以后,对儿童社会认知的研究开始日益增多,由于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的独特性,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独特的特点,他们的社会认知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过程。
那么儿童的社会认知是如何发展的?社会认知的范畴模型、样例模型、情境模型[3]等是否也同样适用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呢?我们认为,儿童是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社会认知发展有其与众不同的一面,在此,我们将在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新视野下提出具身动力模型,并借用此模型来阐述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2 具身认知观及其特点在认知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认知和智能的观念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认知革命”将心智的内部状态视为抽象表征水平的逻辑或计算过程,第二代认知科学确定心智的身体基础,身体在认知和社会活动中的首要作用为标志,哲学地和经验地表明身体是我们接触、介入、认识和拥有世界的枢轴(pivot),是心智表现的最初样式[4-5]。
当代认知科学提出了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观,在这里暂且不论对具身认知翻译存在的不同观点,但核心理念是一致的,都是试图对心-身-世界之间的交互方式给予系统的理论说明,均主张:“认知是一种高度具身的、情景化的活动,甚至思维的存在应当首先被看作是行动的存在”[6]。
具身认知认为,(1)人类的认知活动是具身的(embodied),即人的心智本质上是具身的生物神经现象,是神经系统整体活动的体现(appearance),机体的认知能力是在身体-脑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2)具身认知是情境的(situated),是具身心智嵌入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约束中,是必须相应于环境的状况和变化的;(3)具身认知是发展的(development),认知不是一开始就处于高级水平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4)具身认知是动力系统的(dynamic system),即认知不是一个孤立在头脑中的事件,而是一个系统事件,具身心智的认知活动和环境是耦合的[7]。
3 具身动力模型: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新解释具身动力可以认为是不断整合样例的范畴[8]。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思维缺少基本的材料,只能对当下的情景组合,设想出并不存在的情境,表达自己的情感、兴趣、愿望等。
婴儿处在一个时刻变化着的充满样例的环境中,最初他们只能充分利用已有的感觉系统,知觉周围的环境中的各种样例,产生基本的生理和情绪体验。
James W.曾写道:“我们一但知觉到激动我们的对象,立刻就引起身体上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
对于激动我们的知觉对象的知觉心态,并不立刻引起情绪;知觉之后,情绪之前,必须先有身体上的表现发生……,假如知觉了之后,没有身体变化紧跟着发生,那么,这种知觉就只是纯粹知识的性质……”[9]。
最初情境中的生理和情绪体验以具身的形式被贮存在婴儿的记忆中:Walker(1982)向5个月大婴儿呈现两部电影,里面出现的是一个陌生成人,一部是成人很生气地说话,并做出生气的面部表情和姿势;另一部中成人高兴地说话,并做出开心的面部表情和姿势。
电影声音都通过扩音器传出。
不管是高兴还是生气的电影,只要配音与电影内容相匹配,婴儿观看电影的时间都比较持久。
这表明,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具有了关于不同情绪和情绪如何通过面部及声音表达出来的一些知识[2]。
即,婴儿在经历各种样例的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和情绪体验以自我经验表象和情感表象的形式整合成范畴。
这些范畴是模糊的,因为婴儿还不具备将他所获得的关于客体的表象的信息与具体的概念结合的能力,但是,这个范畴经历着不断的认知建构过程,先形成的范畴成为参照系,儿童从最初的与个别熟悉的事物或个别切实经验相联系,逐步扩展深化,进一步发展出概括性更高的或抽象性更强的概念乃至范畴,最后形成对主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真理性的意念-理念符号表征系统。
具身动力的范畴是具体情境和具体身体的结合,是具备撮合样例能力的范畴。
儿童早期的情绪激活、具身体验和经验表象的建构,促使儿童感觉皮层、联合皮层的发育发展,使得儿童形成表象性体验,成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基础,具有源头基础性和终身动力性的影响。
情境中的样例如同“在线(online)”[10]的信息,是动态多变的,这些信息首先引起儿童身体图式的变化,即涉及动力系统的功能表征的变化,如视觉体验和情绪变化,然后才有身体意象的变化,即对身体的一系列信念、态度和知觉的变化;范畴是“离线(offline)”[10]的、以记忆为基础的信息,当儿童面对新的样例时,范畴就会处于一种激活状态,儿童将会按照与其最匹配的范畴进行加工,同时整合身体意象和身体图式的新变化,整合逐步施加的符号信息,发展其具象概念系统,成为把握主客观世界的初步能力,进而过渡至抽象概念表征的中级认知。
3.1 具身动力模型的基础——双元理解从进化的观点来看,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具有明显的生存价值,能够更好地处理社会关系的个体,有可能生存得更久、延续后代更多。
由此,社会认知可能有其生物学基础,这是在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婴儿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产生自我和他人的双元理解?即,他们何时认识到他们是与物体和其他个人不同的个体?研究此问题的方法是检测婴儿何时开始能识别镜子中的自己。
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争论,区分镜子中的自我需要对肖像运动和身体运动的认知达到平衡。
具身认知观认为自我感知的最基本的方面是能明显地区分其他客体、个人与自我之间区别的感觉[10]:当你在办公室时,你能看到桌子、椅子等,当你在户外时,你能看到建筑、树、燕子、鸭子等,你能听到办公室外的吵闹等,这些都能通过你的感觉系统被注意到,但你却不会把这些客体弄混淆;同样地,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双手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任何人都能清楚地区分哪双手是自己的。
伴随着这种区分的感觉,产生了在世界上能自己判断事物的认知,因为个体有“来自内部”的身体的体验。
也即,个体好像包含或者约束了自己的身体,从而任何身体外部的东西都能区分。
据认知神经科学家Schmidt-Hieber等(2004)的研究显示,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其脑内会发生大量突触消失和建立新的更精确与连接距离更远的“突触集”,即那些传入信息能够与最大数量的神经细胞相匹配的“交际性更强”的突触得以保留或新生[11]。
因此,由于不断受到外部客体的刺激,对于外部信息的具身体验不断得以保留或新生,儿童逐渐意识到外部客体的存在。
当儿童能成功识别镜子中自我时,儿童能认识到镜子中运动的身体是自己的,即自己边界内身体的运动,同时认识到镜子中的是他的身体运动的映射。
儿童只有在产生自己身体的边界是什么和边界在哪里的感知后,才能产生自己的判断事物的方法。
换言之,儿童首先要形成自我意识,才可能有社会认知的发展。
当儿童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时,儿童倾向于把自我的特征填充到其他对象上,并在对象的身体上发现、升华自我潜能,相当于把对象作为自我的代言人。
所以,具身的感知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是必须的。
3.2 具身动力模型下的环境差异儿童是时刻置身于运动变化的环境中,包括自己身体内部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中极其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对儿童的社会认知产生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