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试时间
2011年11月5日上上午,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试题型及各部分分值
3、考试内容上的特点:
中级旅游专业考试总的特点是“全面考核”“难度适中”
(1)全面考核:考点的覆盖面较广,所以不要去压题,应该按照考试大纲全面的复习。
虽然是全面的考核,但是在复习中还是应该突出重点的。
特别是对于原来大纲和教材中没有出现的或者没有做出要求的内容,但是新的大纲和教材中出现了并做出要求的内容应该重点的复习,这些新增的内容往往是考试的重点。
(2)难度适中:经济师考试的难度相对其他同等级别的全国性考试来说还是较为简单的。
4、教材的基本结构
分为十八章,三个部分
5、大纲及教材的变化情况
大纲总体的框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是在个别的知识点上做出了部分细微的调整,我们在课程学习中会把大纲中这些知识点的变化给同学们做重点的分析。
对照2010年版教材,2011年版教材变化不大
第一部分,变化不大,只是细微的做出调整
第二部分:第二章中将原教材中“饭店集团概述”和“饭店连锁经营”两节合并为一节“饭店集团与集团化”,并新加入“饭店创新管理”一节,(新增加的内容往往是考试的重点)。
第七章中将第四节“饭店收益及分配管理”拆分为“饭店成本费用管理”和“饭店收入、税金与利润分配管理”两节。
第三部分:第一章将原教材中第二节“旅行社的诚信经营”压缩为新教材中的第二节的一部分,并增加新内容扩充为“旅行社业务经营中应遵循的原则”一节。
第二章中将原第一节“旅行社经营战略与战略管理”内容进行细化并新增加相关的内容扩充为“旅行社经营战略的概念、特征和影响因素”及“旅行社经营战略管理的程序、原则和方法”两节。
第三章第四节“旅行社的信息管理”增加网络销售的内容扩充为“旅行社的信息管理与网上运营”。
6、学习要求:
1)听课之前通读教材和讲义。
2)听课时必备教材和红笔。
3)课后第一时间再通读一遍讲过的内容,重点阅读红笔所划部分。
4)重视课后习题和历年考题。
由于09年的大纲和以前的大纲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09年和10年的真题就特别有参考价值。
第一章旅游需求与预测
第一节旅游需求的特征与规律
一、旅游需求的概念与特征
(一)旅游需求的含义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以某种可能的价格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旅游活动是一种异地消费活动,它具有不同于一般产品消费的异地性和时限性,所以定义旅游需求时必须加入时间因素
旅游需求分为有效或现实的旅游需求和受抑制的旅游需求
有效或现实的旅游需求是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的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愿意按照一定的旅游价格购买旅游产品的数量。
受抑制的旅游需求是指那些因各种原因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或暂缓购买旅游产品的需求状态,它又分为潜在的旅游需求和延缓旅游需求。
前者是指由于某些形成旅游需求的条件暂时不具备的状态(暂时缺钱、缺少闲暇时间);后者是指那些已具备了旅游基本条件但由于主客体方面的原因而推迟的旅游需求(主体的意外-----例如突然生病、公司急事,假期取消;客体因素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意外造成的----例如这次日本突发的地震)。
受抑制的旅游需求是有效需求的基础,反映了旅游市场的潜力。
(比方说当代的大学生具有旅游的愿望,但是缺少支付能力,在将来成为市场的潜力)(二)旅游需求产生的条件
从对旅游需求的定义可以看出,要成为现实的旅游需求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主客观条件,即主观上要具有旅游动机,客观上要具有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
1.客观条件
(1)支付能力。
旅游支付能力是指在人们的全部收入中扣除必需缴纳的税金和必需的生活及社会消费支出后的余额中可能用于旅游消费的货币量,一般以可自由支配收人的高低为衡量支付能力高低的指标,可自由支配收入越高,则表示旅游支付能力越强。
(可支配收入是收入减去税金,包含了不是自由支配的必需的生活支出)
可自由支配收入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①居民所在国(地区)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呈正相关)
②人们的职业(各类职业的收入高低不等,例如电信部门员工比环卫工人的收入高出很多)及其家庭结构(人口多少、是否双收入等)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支付能力不仅是衡量一个旅游客源地产生旅游需求潜力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影响一个旅游目的地能否纳入到旅游者选择决策范围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尔代夫旅游需要花费一万五以上,能否承担?是否替代为巴厘岛或普吉岛?),更是决定着旅游者旅游方式、旅游等级、旅游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关键因素(经济团、舒适团、豪华团?)。
(2)闲暇时间
所谓闲暇时间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四种基本类型:
每日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中午休息时间)——对于旅游需求实现没有意义
周末的闲暇时间——可用于短期、近距离的旅游需求的实现
法定假期——可用于满足更长更远的旅游需求的实现(黄金周)
带薪假期——未来促使旅游真正走向大众化的必要条件
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及社会生产力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五天工作制的实行、国外的带薪休假制度等)。
对旅游目的地来说,不能不考虑闲暇时间带给旅游产品的设计、结构的调整及其运行模式的影响。
2.主观条件——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驱使人们产生旅游行动的内在驱动力。
个人出游动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同人们的心理特征、文化素养以及年龄和性别等个人因素密切相关(举例),然而也同外界的客观因素,如社会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一些微观社会环境相关(家庭、邻里、朋友、同事等)。
(三)旅游需求的主要特征
1.旅游需求的指向性
有两方面:时间指向性,地域指向性。
1)时间指向性——季节性:
形成的原因:
客源地: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和不同的休假制度,闲暇时间的空间分布会有很大差别(中国春节、十一休假,国外圣诞节休假)。
目的地:受风俗习惯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的地的人文及自然吸引物往往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吸引力,有些吸引物自身的存在与否可能有一定的季节性(比如:夏季北戴河、青岛避暑,冬季哈尔滨和三亚旅游等)。
表现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流量呈现出旅游淡季、平季、和旺季的差别。
2)地域指向性——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冷热性
客源地:旅游需求表现为地域上的集中性;旅游者往往来自经济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从而形成旅游需求的地域集中性(美国和朝鲜不同)。
目的地:地域上表现为热点地区和冷点地区的共存。
冷热不均(形成原因:旅游吸引物、从众心理、信息传递的非充分性)。
2.旅游需求的整体性——旅游需求具有多面性或系列性
旅游需求不是单一的需求,而是具有系列性和整体性(衣食住行,旅游、购物、休闲)。
3、旅游需求的敏感性——出游环境变化
环境变化既包括政治社会环境(埃及政变)也包括自然经济环境(日本地震)。
4、旅游需求的多样性
由于旅游者的差异,导致旅游需求构成上的多样性(职业、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
一方面,旅游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旅游供给具有多层次性,另一方面由于旅游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于旅游供给结构之间有时会产生技术上的供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