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梁漱溟课件(周晴)

梁漱溟课件(周晴)


(二)新儒家思想
• “援儒家的人生态度”入“民主和科学”
儒学的根本就是做人问题。孔子“刚”的态度既具备 向前奋进的活动,又可排斥向外逐物的颓流。如将“刚” 的人生态度融入“民主和科学”便可成就一种新文化。这 种文化,既不是外来的西方文化,也不是原封不动的保守 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两者不断冲突、不断整合的一种新 的世界文化。梁漱溟认为这样既可维系儒家人生而保持人 性,又可使中国富强
(二)个人经历
●青年时期
1917—1924年受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师, 后升为教授,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阐发其 “东方精神文明论”和新儒家思想,在学术界颇有影响。 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到山东菏泽办高中,又创 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发表《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 后觉悟》、《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等著作, 推行乡村建设运动。1925年任山东省立六中(今菏泽一 中)高中部主任。 1928年至1929年,梁漱溟担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今 广雅中学)校长,他将广雅精神提炼为“务本求实”四个 字,并成为延续至今的校训。
“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梁漱溟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 人物简介 • 主要思想 • 对梁漱溟乡村教育 思想的评价 • 晏阳初与梁漱溟的 乡村教育思想对新 农村教育的启示
一、人物简介
(一)生平
梁漱溟(1893—1988),初名焕鼎,字寿铭,后改字 漱溟,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一个数代官宦之家。著名的思想 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国学大师, 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 会穿裤子;上了四所小学学的是ABCD;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却被 蔡元培请到了中国最高的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 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 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 人生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 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三)人生风貌:自尊自信,秉性执着; 兼涉政治与学术、上层与下层; 知行合一
——晚年自我定位:一个有思想,又是本着他的思想行动的人。
(四)重要著作:1)《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2)《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
3)《乡村建设理论》 4)《中国文化要义》 5)《人心与人生》
(五)名家评论价
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 有创造力的思想家。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构思 宏大的社会改造试验,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点与中国文 化的优点融合起来,为此进行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梁漱 溟开创了现代新儒家学派。他在反传统的浪潮中挺身而出, 表示中国文化经过调整还能继续存在并复兴,他相信中国 本身拥有走向现代化的力量。是梁漱溟,而不是别的什么 人,更足以与鲁迅构成表面对立、其实互补的两极。他们 一位是传统文化的伟大批判者,一位是传统文化的伟大发 扬者。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 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泰州学派
• 泰州学派 •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王艮其人,江苏泰州人,师承明朝著名的 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哲学家。王艮长期在小生产者阶层中讲学, 从者云集。泰州学派的信徒有上层官僚地主、知识分子、还有下层劳 动人者。他们大都致力于封建道德的普及和宣传工作,规劝人们安分 守已,息事宁人,因此泰州学派一度受到朝廷的青睐,成为晚明的显 学。『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 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 解放潮流 • 『泰州学派』影响极大,精英辈出,主要传人有王栋、徐樾、赵贞吉、 何心隐等,这些人身份相差极大,如赵贞吉是朝廷高级官员,何心隐 却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经常闹事,实在是五花八门,龙蛇混杂。但这 一派中影响最大的却是另外两个人,一个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 的思想家之一,思想启蒙解放的先锋” 名叫:李贽。另一个确是影响 了明朝历史的人物,叫做徐阶。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 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 • 梁漱溟先生依据对西方文化现状的分析得出 这样的结论: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发展,人 类社会出现向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中国文化将 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复兴,而且,中国文化正在继 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 • 文化的路向、态度,只有合宜不合宜的问题,没 有好不好的问题。第一种态度在当下比较合宜, 故西方文化就能够在现代主导世界。 • 西方意欲向前求满足的第一路向已快走到了尽头, 接下来,应是持意欲调和折中态度的中国文化的 复兴。持意欲向后消解态度的印度文化在中国化 之后将会复兴,但那是遥远将来的事情。
●晚年时期
1950年后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 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1955年,由于批评当时的农民政策等,遭到政治批判。 以后主要在家从事理论研究,发表了《人心与人生》、 《东方学术概观》、《中国人》等著作。 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 墓地山东省邹平县黄 山南麓。梁漱溟先生与山东邹平有着不解之缘,在遗嘱中 表示把自己的骨灰安放于邹平,现梁漱溟纪念馆坐落于邹 平一中图书实验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方面,他对僵死的、形式化的儒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称其抹 杀了人的个性、背离了人的本性,成为僵化的统治工具,甚至把三纲 五常视为害人的毒品,表现了对“假儒学”的批判意识;另一方面他 认真挖掘和充分体认儒学的真精神,援西学入儒。

他没有陷入狭隘的中西文化优劣的争执 ,也没有呆板的明确赞成 中体西用或旧瓶装新酒的机械拼合,梁漱溟正是以他敏锐的眼光,认识 到了传统文化历经数年的沧桑,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完全抛弃是不可能的,于是主张对中国文化进行根本性的创造性的转 变,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重建中国文化体系,让其通过自我更新、 转换而求得生存并焕发光彩。
但是,由于他立论的依据是孔子的《论语》,运用的理论依据 是直觉主义和陆王心学,这就使他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带着主观性和片 面性。在研究中,梁漱溟只是提出了一个个目标,而对这些目标实现 的社会基础缺乏研究,使他的理论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最终也 没能解决现代化与人性冲突的矛盾,使他一生都处在现代化与儒家人 生的两难困境中,无法成就他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人生三路向
由于要解决人生的这三大问题,就出现了三种不同人生态度及解决方法,即 梁漱溟先生的人生三路向说: 第一,“本来的路向:就是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他的要 求„„这是生活本来的路向。”这一路向的特点,就是“向前面要求”。在 《朝活》里梁漱溟把这种人生态度称为‘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 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 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他们并且能将此 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 第二,“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就在这种境地上求我自己的 满足。……他所持应付问题的方法,只是自己意欲的调和罢了。”这一路向的 特点,是“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 这种调和也就是孔子的平 衡、持中的人生态度,其生活的样法就是不走单的路,而走双的路。梁漱溟后 来又用“郑重”来解释这种调和,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 理。“其一,为不反对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一,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 力。”发挥得最到家的,是中国的儒家,就是教人自觉地尽力量去生活。 第三,“遇到问题他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凡对于种种欲望都 持禁欲态度的都归于这条路。”这种路向的特点是,“转身向后去要求”。 梁 漱溟把这种人生态度称为‘厌离”。虽然人人同具,但程度深浅不一。这是由 于人在冷静观察其生话时,有很多痛苦,使人感觉人生无味,最能发挥到家的,
二、主要思想

文化哲学思想

新儒家思想 乡村教育思想

(一)文化哲学
• 意欲与“文化三路向” 说 • 东西文化之比较 •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意欲与“文化三路向”说
什么是文化?
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 法罢了。生活又是什么呢?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will)— —此所谓‘意欲’与叔本华所谓‘意欲’略相近,——和 那不断的满足不满足罢了。通是个民族通是个生活,何以 他那表现出来的生活样法成了两异的彩色?不过是他那为 生活样法最初本因的意欲分出两异的方向,所以发挥出来 的便两样罢了。然则你要去求一家文化的根本或源泉,你 只要去看文化的根源的意欲,这家的方向如何与他家的不 同。你要去寻这方而怎样不同,你只要从他已知的特异采 色推他那原出发点,不难一日了然。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是印度人,而“最彻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为佛家”。
●东西文化之比较 •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 文化整体主义观点 • 根据意欲的不同趋向,他将中、西、印文化分为代表人类 文化三种“路向”的文化类型。在他看来,社会是一个由 解决人和物的障碍关系到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到解决人 和自身的关系的历史过程。由解决人与物的障碍关系从而 产生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第一路向的西方文化; 由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 精神的第二路向的中国文化;由解决人与自身的关系产生 了意欲仅身向后要求的第三路向的印度文化。梁氏强调, 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秩序,即是说,三个问 题的解决各自产生了不同的解决方法的样式,它们可以独 立存在,但是后面问题的解决如不以前面的题为解决为前 提则不能最终很好的解决,这实际上否认了越序而进的可 能,但显然有这种超越而来的社会的存在(如其时的中 国)。这说明所谓的必然,只是逻辑事理上的必然,而非 历史已成立必然。
●壮年时期
1931年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抗日战 争爆发后,参加抗战活动,曾在重庆北碚办勉仁书院。 1939年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0年, 参加发起“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次年 赴香港办“民盟”刊物《光明报》并出任社长。 1946年,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并代表“民盟” 参与国共两党的和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四 川北上,出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