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
• 先生性情傲慢古怪,有着一腔“伟人”风度 • 1913至1917,先生怀抱成僧之心,而之后亦结
婚生子,恰似传统文人,亦念世俗。
• 1911年加入同盟会,编辑《民国报》。1931年倡 导乡村建设运动。 1941年改组“民盟”,创办 《光明报》。抗战期间,积极参与抗战的活动, 为国共合作而奔走。曾数次访问延安,与毛泽东 长谈。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等职。 50年代以后,长期受批判。但他勇于坚持自己的 思想理念,被海外人称为大陆“最有骨气的人”。
意欲与生命
• 在梁先生的哲学系统中,“文化”、“生 活”、“生命”、“意欲”,是密切相互 关联的的几个概念。
• 文化的定义 • 宇宙表现为“生活” • 生活——“事的相续” • “前此的我”与“现在的我”
梁先生之提倡
中国文化及其未来
• 中国文化在西学的冲击下,未来前景如何? 梁漱溟在其文化三路向说的前提下,提出 了他的“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预期中 国文化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复兴。
• 《朝话·中西学术之不同》: • 中国儒学、西洋生命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来
的根柢。 • 在我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生命”“自然”,看宇宙是活
的,一切以自然为宗。仿佛有点看重自然,不看重人为。 这个路数是中国的路数……我曾有一个时期致力过佛学, 然后转到儒家。于初转入儒家,给我启发最大,使我得门 而入的,是明儒王心斋先生;他最称颂自然,我便是如此 而对儒家的意思有所理会……后来再与西洋思想印证,觉 得最能发挥尽致使我深感兴趣的是生命派哲学,其主要代 表者为柏格森……再则,对于我用思想做学问之有帮助者, 厥为医书。(我读医书与读佛书同样无师承)医书所启发 于我者仍为生命。
中国最后一个儒家
梁漱溟先生
• 梁先生之生平 • 梁先生之著述 • 梁先生之思想 • 梁先生之提倡
梁先生之生平
•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名焕鼎, 字寿铭,20岁取字曰漱溟,之后便以字行于世。
• 书香仕宦家庭,元朝宗室后代,所受到的却完全 是一种新式的家庭教育。
• 幼时不曾读四书五经,读《三字经》、《地球韵 言》,之后国学大部分自学。
1993
梁先生之思想
溟之哲学,总体上可理解为文化哲学。 从形上学来说,其哲学为一生命哲学 。
•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从理论体系 上讲,他不是一个“半截子”(无本体论、 心性论依据)的新儒家,而是一个圆融一体的 新儒家。
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思想来源
梁漱溟对于世界文化的预测中,有一主要思 想贯穿其中,那就是:物质的需要是基础, 道德精神是人的本质,终极关怀是人永恒 的追求。由于中国没有充分发展自己的物 质基础,所以要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民主以 弥补其“早热”在此基础上他确立了自己 的文化理想。
梁漱溟:“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并且是本着自己思想而去实行、实践的人, 我就是这么一个人。我对学术啊、学者啊, 对中国的老学问不行。我对你说过,小时 候没有念过‘四书五经’,‘四书五经’ 的书里面有些个生字我现在还不会认。那 么,再一面,现在的学问,科学我也不行, 我西文不行,科学一定要学外国文,我的 西文不行。所以讲到学问,我只能够歇一 歇,我说我不行。”
• 将一生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西方功利派、 佛教出世主义、儒学。梁漱溟既是一个哲学家、 理论家,亦是一个他自己哲学理论的身体力行者。
• 美国学者艾恺称其为“最后的儒家”。
梁先生之著述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22 •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村治月刊社,
1932 • 《乡村建设理论》,乡村书店,1937 • 《中国文化要义》,路明书店,1949 • 《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 • 《我的努力与反省》,漓江出版社,1987 • 《梁漱溟全集》八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