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自考辅导(一)考试题型•一、多选•二、单选•三、判断•四、名词解释•五、简答•六、论述•七、教例评析绪论第一节•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
凡有语文教学,就有语文教学法的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总结中学语文经验,探索中学语文教学规律为己任。
•简答:哪些是我们要着重理解和探索的语文教育规律?外部规律:语文教学的外部联系内部规律: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2.语文教学的目标、原则;3.语文教学规律;4.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
中学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互相配合的原则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1、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规律。
语文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一定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
语文形式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思想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来表现。
•2、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是紧密地融为一体的。
•3、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渗透性。
语文各个教学阶段、各种教学形式、各种训练方式中都渗透着德育美育因素。
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1、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3、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
•4、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
•5、培养非智力因素。
•教例评析:《范进中举》这一案例符合了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范进中举》的教学中进行读、写、听、说的语文训练,例如,听写环节锻炼学生的记忆力,默读则是发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去概括、分析、比较、想象、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1读、写、听、说合理安排、全面训练•2. 把课文作为读、写、听、说训练的主要凭借•3.开展语文课外活动•4.寻找结合点,进行多项训练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互相配合的原则•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语文教育的“一体两翼”•如何贯彻这一原则?1.语文课堂教学指导语文课外活动2.语文课外活动拓展语文课堂教学3.加强对课外活动的指导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1、教学方法具有两重性。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方面,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3、教学方法的受制约性。
任何教学方法都受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特点、教学时间和设备条件等的制约。
教例评析《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看,运用了自学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地分析,运用了讲述、提问、讨论、批注、练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
•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法”含义一为方法论,即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二为教学方法、技能。
绪论第二节•中学语文教学法是实践性、综合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简答:怎么学好中学语文教学法?1.运用理论分析、反思实际的教学活动。
2.在教学中自觉运用原理和方法解决语文教学的问题。
作为学科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学语文教学法属于教育科学范畴,教育学和心理学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第一节语文教师专业化阐释•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专业的特征P9•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
P11第一章第二节•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知识素养、技能素养和情意素养。
•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知识素养、普通文化知识素养和教育科学知识素养。
•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包含教学技巧、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
选题能力是教学研究的开端,是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突破口。
•语文教师的专业情意素养,包括专业理想和专业情操。
•专业化的语文教师形象是道德形象、人格形象、理论形象、知识形象、讲台形象、健康形象、公众形象、仪表形象的复合体。
•联系实际,谈谈优秀语文教师的优良品格应当包含哪些内容?(P16)•论述:道德情操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1.热爱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3.团结协作,互相尊重;4.遵纪守法,情操高尚。
•简答:语文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实现个人的专业发展?一、教育信念的发展二、专业知能的发展三、专业情意的发展第二章•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
语文教育史,从教育科学意义上说,是一部中国汉语文的学科教育史。
•中国历史上的语文教育,是综合在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内容的混合型的教育之中。
“语文”学科名称的演变•最初在新式学堂中,这个学科曾被称为“词章”、“读经讲经”、“中国文学”或“中国文字”。
•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语文课程发展的要点《最新国文教科书》赫尔巴特四阶段:明了-联结-系统-方法自学辅导主义:源于西方小学,把学生自学和教师辅导结合起来,基本程序为布置-自学-检查,在我国发展为“导儿学步”法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设计教学法问题教学法道尔顿制《国文百八课》《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红领巾》教学法:“谈话法”•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著名的《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
•改革的发展阶段(1983~1985)——提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P85)完善的非智力素养:包括有比较明确稳定的语文学习动机,有比较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有较坚强的语文学习习惯,有一定的自我检测、自我调控的个性修养等。
第三章第一节语文的含义•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学科名称,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的中小学课本之时。
•语文的含义:“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P98)对“语文”含义的不同理解(1)王力:语文—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2)吕淑湘:语文——语言文字(3)《编辑大意》:语文——语言文章(4)语文——语言文化•“语文”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等多种含义。
•根据构词法,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这一解释具有历史的一贯性和社会的共同性。
历次教学大纲都写明,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根据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学”。
1956年以前,语文教育界的权威人士实际上是把“语文”解释为•有许多人指出,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非文学作品的常用文体文章,文章可以涵盖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是不能涵盖文章的。
所以语文是指语言文章。
•我国的语文教育反映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一些人根据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性、审美情趣性,把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作一种文化代码,认为文化的载体性就是语文的性能。
【以上每一种理解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第三章第二节语文课程性质和特点•语文课程就是学习汉民族语言及其应用的过程。
•语文课程的性质:1.交际性2.基础性3.综合性4.实践性1、交际性•交际性是语言的功能属性,也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进行交际”。
•任何课程都是通过交际来实现。
•例如:对话教学2.基础性: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
⑴语文学科是基础课——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它各学科的基础;⑵语文学科是文化基础课——指饱含思想文化内涵;⑶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
3. 综合性语文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地表现大千世界。
•(1)从课程目标来看•(2)从课程内容来看•(3)从学习方法来看•(4)从课程资源来看•(5)从课程功能来看•从学科外部关系看,每个学科都是用语文表达,每个学科都包含语文教育的因素。
•从学科内部关系看,语文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综合的,核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4.实践性:•(1)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在长期历史上形成的表达符号体系。
学语文必须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字、词、句、章,都要有较丰富的积蓄。
学语文必须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感。
•(2)人们是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言的,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广阔背景和语言自然习得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的内涵: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又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人文性的内涵:丰富的人文内容;充满人文关怀。
第三章第二节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义(P121)•确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出发点——语文素养(P126)的提高。
•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126)。
•三个维度——语文课程目标的纵向线索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语文课程里面蕴涵了许多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道德,二是审美。
②过程与方法维度过程是指学习过程,方法是指学习方法。
这个维度体现了两种教育理念:——突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突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性③知识与能力维度五个方面——语文课程目标的横向线索第四章第一节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所谓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具有以下特征: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