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一、近代语文教学法:①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改私塾为学堂,引进自然科学,增设外语,实行分科教学,但因故没有实施。
②1903年颁布了由张之洞等人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才正式开始实行语文单独设科,揭开了语文教学史新的一面。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中学均开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字)两门与语文相关的课程。
现代语文教学法:19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时,革新教育,主张“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学,而在教学生学”,并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三四十年代,本学科更名为“教材教法课”。
当代语文教学法:1950年接受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不再用“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而统称为“语文”。
二、语文学科的性质内容属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学科特点:技能性和社会性本质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是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文化传递的工具。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固有的本质属性。
三、语文教学目标xx教育家B.S.xx说:“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
制定和确立语文教学目标,起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有关要求,为语文教学确定指针与方向。
②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策略的选择,同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亦起到积极作用。
③有助于教学效果的评价。
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认知领域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情感领域分为接受(注意)、反映、评价、组织和价值的性格化五个层次。
动作技能领域分为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和复杂的外显反应五个层级。
从语文学科内在结构看,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分析力、综合力)、语文人格(非智力因素或称情意因素,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个性、行为等)。
语文能力因素主要指语文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简言之,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目标。
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
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一、制定计划,明确要求①要按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建立语文教学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做到整体和局部的统一。
②科学性和序列性的统一。
二、分类分级,科学安排①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不同形式的目标。
三、求质定量,具体落实①要具体、准确地设定语文教学目标。
②对一些语文教学目标应加以量化。
③对目标实施控制及检测。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又称语文课程标准,是由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用于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中学语文教材的依据,是实施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南,是评估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标准。
论述: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引申:试论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有何新理论?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作文、综合性学习语文教材的沿革古代语文教材主要由四书五经、蒙学读物、文选读本组成。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著作的合称,后来成为封建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长期作为蒙学阶段之后的重要教科书。
蒙学读物流行广泛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文选课本影响较大的有梁.萧统的《昭明文选》、清.吴承权、吴调侯的《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等。
夏丏尊、叶绍钧(叶圣陶)合编初中《国文百八课》。
xx新教材特点:1.立足人的发展,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突出文学教育,调整课文比例。
3.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4.更加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语文教材的改革与发展:1.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知识结构和学科结构的理论。
2.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和发展的实验教学法也制定了“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3.前联邦德国的根舍因的范例教学也主张既“重视学习主题的ˋ问题意识ˊ,也“重视把握知识的结构”。
建国以来的几套全国通用教材,大体可以分为综合型和分科型。
语文教学原则:是根据对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遵守的基本规则。
论语文教学应该遵循哪些原则:1.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2.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原则;3.语文教学与思维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与智力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内涵不同;2.生理基础不同;3.发展规律不同。
联系:1.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2.智力是学习知识的条件。
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1.动作思维(三岁以前);2.形象思维(三至六岁);3.形式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小学生逐步开始发展);4.辩证思维—辩证逻辑思维(初中生开始过渡,高中生逐步形成)。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音、自形、字义等文字基础知识,词汇、句法、修辞等语言基础知识,记叙、说明、议论等实用文的读写知识以及文学常识等。
语文基本能力:包括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
语文双基教学的途径:(1)要组织最优的读写听说训练过程;(2)要发挥精讲多练的最优效能。
怎样实行文道统一的原则:(1)要树立正确的观点(2)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3)要运用适宜的方法语文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以一定的语文知识武装学生、训练学生的语文技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构建学生完美的人格品质,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过程。
我国古代的教学过程理论:(1)孔子主张教学过程中要学与思结合,讲授新知与复习旧知和练习相贯通;(2)荀子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完整过程,“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是统一发展的过程;(3)元代程端礼在《读书分年日程》中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解释一句之意,又结一章之意,相接续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
”这里指出了读文的步骤。
(4)宋代朱熹对阅读过程也做过精辟的论述“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复细绎,如果通透,却看前辈讲解,更第二番读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完整教学过程理论和方案的。
四教段理论:一、明了—用讲授法、直观法分析明了教学内容;二、联想—用谈话法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三、系统—用叙述法使知识系统化,获得新的结论;四、方法—用练习法,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掌握技巧。
xx教育家xx—实用主义教学过程理论。
日本东京文理大学教授垣内松三—全文法读法教学过程理论。
xx、朱自清---精读和略读教程。
凯洛夫五段教程:1.组织教学2.复习旧课3.讲授新课4.巩固新课5.布置作业几种最具代表性的教程:1.上海育才中学的教程:读议讲练;2.xx教程:“(三主四式教学法)自读教读作业复读;3.黎世法教程:(原名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又称异步教学法)自学答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4.魏书生教程:(课堂六部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前苏联教育家、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巴班斯基最早提出“教育过程最优化”问题。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笑,贵能验诸身”叶圣陶先生的著名诗句,形象的道出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创造性。
(语文)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是师生双边活动中为通向教学目的而采用的途径和程序,它包括了教法和学法。
夸美纽斯重视直观教学;杜威以其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实用主义理论为基础;赞可夫提出以“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布鲁纳以其“结构主义”提出发现教学法;布鲁姆由目标教学理论提出掌握教学法。
语文教学常用方法:阅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默读的一般要求:培养直映能力;培养速度能力;要重视检查默读的效果。
讲授法有哪几种:讲述、评点、串讲、复述、讲评。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依据和条件:依据教学原则,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依据教师的特点。
语文学法指导:就是要求教师按照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心理,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级教师钱梦龙把这种关系概括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兴趣(直接或间接):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的体现,语文学习兴趣是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产生的认识倾向。
xx的学习过程理论:揭示出学与思、学与行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由学到行的学习规律。
xx的学习过程理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xx的学习过程理论:指明了“知”与“行”的先后轻重关系。
xx的学习过程理论:揭示了学、问、思、辨、行五者互相联系、彼此渗透、互为促进、循环往复的关系了。
国外学习过程理论指导:美国桑代克—连接理论-试误说;格式塔派—完整理论-顿悟说;美国布鲁纳—发现理论-潜能开发;维戈茨基活动理论--“最近发展区”知识迁移理论的指导:积极促进作用(正迁移);消极的干扰影响(负迁移);前面的学习影响后来的影响(顺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影响前面的学习(逆向迁移)SQ3R学习法:①全面浏览对所学内容作框架式的大体了解;②略读并对主要内容(包括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使阅读成为一个有准备的、主动的、时时注意的过程;③带着问题进行深入阅读,可以圈点、划线、做笔记,以加深印象;④进行回忆复述,回答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内容;⑤复习。
这种方法适合于需要记忆的精读和必读材料。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阅读教学的作用:1.训练阅读技巧,培养阅读能力;2.学习规范化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3.丰富文化知识,发展认识能力;4.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
5.陶冶情操,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
阅读能力的构成:认读、理解、鉴赏、活用(迁移)能力。
简述阅读教学过程设计的措施:综合设计教学目标;编织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优选教学方法;高效评估教学效果。
导读法:是教师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诱导学生阅读思考,培养自读能力,养成自读习惯的教学方法。
设疑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设疑解难、激疑促思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朗读、讲解、音像等手段,展现生动的场景,抒发强烈的情感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基本要领:设置情境,激发情感;表情朗读,激情讲述;注意训练,照顾全面。
记叙文教学的着眼点:理清作者思路,把握篇章结构—明确要素,抓住线索;了解结构类型,研究层次段落;分析结构因素,学习谋篇布局。
掌握文章精髓,揭示深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