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选)巩晓峰诊断学课件__发热

(优选)巩晓峰诊断学课件__发热

脓性炎症等
热型及临床意义
3、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
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 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胆道炎症等 一天内发热呈两次升降呈双峰热,见于G-菌
热型及临床意义
4、波状热 体温渐升至39° C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结核、 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转移癌等。
伴随症状
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疾、结 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杆菌 病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
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
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热型及临床意义
2、驰张热 体温常在39°C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 位 体温调节中枢
发生机制
调定点学说: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
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 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内源性致热原:IL-1、IL-6、IFN-α、IFN-β、TNF等
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 复多次,又称反复发热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结蒂组织病、肿瘤
热型及临床意义
5、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
胸膜炎等
热型及临床意义
6、回归热: 体温急剧上升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
常,波幅大似城墙状,高热期与无热期数天后 反复规律交替 如:霍奇金病、周期热
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总体分类
发热性质
病因
疾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感染性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发热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实体肿瘤

理化损伤

神经源性发热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成人Still病等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等
必须注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 或变成不规则热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肺炎时可仅有低热 或无高热
伴随症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胆道炎症、 肾盂炎、流行性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输液 或输血反应等。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C或以上, 常伴寒战,如疟疾、肺炎、肾盂炎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 如结核、伤寒、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2)高热期(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加
剧;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出汗 是一种速效的散热反应,但大量出汗可造成脱水, 甚至循环衰竭,应注意监护,补充水和电解质,尤 其是 在心肌劳损患者,更应密切注意。
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通过激活 白细胞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内源性致热源
通过血脑 屏障
体温调节中枢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产热>散热
发热
发生机制
2、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
神经、体液
产热
散热
正常体温
发生机制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产热器官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直接导致 发 热
广泛的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散热器官 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
发生机制
密集的温觉感受器
散热反应
前部 下 丘 脑
刺激
少数冷觉感受器
伤及烧伤等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其他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最常见
临床表现
1. 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
高热
39.1~41 ℃
超高热 41 ℃以上
临床表现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乏力、肌痛、皮肤苍白、寒战)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 阿托品中毒等
病因与临床分类
1. 感染性发热 >50%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病因与临床分类
2. 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脱水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
口温:36.3~37.2°C 肛温: 36.5~37.7°C 一天中的体温差 <1°C。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
下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稍升高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幼儿脑发育不完善易发热,体温波动大
发生机制
皮质
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
(优选)巩晓峰诊断学课件__发热
1
概述
发热的目的: 增加炎性反应 抑制细菌生长 创造不利环境。
概述:
发热通常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发热性疾病的重要 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许多疾病常是由于早期出现发热而被察觉的,因 而它是疾病的重要信号,甚至是潜在恶性病灶 (肿瘤)的信号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体温: 腋温:36~37°C
临床表现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3)体温下降期(皮肤出汗多,潮湿)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大汗 如:疟疾、肺炎、输液反应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 如:风湿热、伤寒
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 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 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 为热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