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文学家杂文研究综述——以鲁迅为例

当代文学家杂文研究综述——以鲁迅为例

鲁迅杂文研究综述摘要:鲁迅先生一生创作最多的就是杂文,这些杂文可以看作是时代的战斗记录,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艺术瑰宝。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选择对学者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从而深入了解鲁迅先生杂文作品的概念、语言特征与价值意义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鲁迅;杂文;思想艺术;价值内涵;现实意义杂文是一种运用其短小的篇幅与锋利的语言,直接迅速地反应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体,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鲁迅先生的杂文在中国杂文世界中具有绝对的影响力,从1919年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起,鲁迅共书写有十数本杂文书籍,总字数达到了80万字。

一、鲁迅对“杂文”的情感认知在创作的不同阶段,鲁迅自身对于“杂文”有着与众不同的认识,这直接影响了其杂文创作,也作用于其思想与情感的融入,促进了杂文在创作水准上的提高。

学者吴怀志在《鲁迅的杂文概念考辨》[1]中指出,鲁迅初期将自己创作的杂文称为“杂感”,记述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杂乱心绪与情感;而随着鲁迅在创作思想上的深刻以及对杂类问题研究的复杂性,鲁迅也开始使用“杂文”这一称呼。

而鲁迅先生自己本身就较为反感“小品文”,认为其是一种没有骨力、缺乏思想力量的创作。

具文奎在《深刻、形象、曲折:鲁迅的杂文观》[2]认为,虽然鲁迅曾经批判过自己的杂文写作,但是从根本上鲁迅对于杂文这种文体还是极为钟爱的。

鲁迅认为自己的杂文并不是“小品文”这种“小摆设”,而是做到了“言之有物”,和“现在贴切”,且具有一定的生动性,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征鲁迅的杂文创作蕴含了其强烈的思想倾向,他将自己深刻的思想和体悟凝练于杂文之中,引起了“文学革命”乃至“思想革命”。

其杂文中蕴含的思想艺术实际上集中体现了其价值观和对社会和人世的认知,我国许多学者就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这类分析主要集中在对鲁迅杂文讽刺艺术的探究和其思想艺术“战斗性”的研究上面:(一)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讽刺性是鲁迅杂文的突出特点,在杂文创作的过程中,鲁迅无时无刻不在用讽刺的语言来增强杂文的表达效果,这种通过大量讽刺性的语言对社会和现实进行批判,体现了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性和社会反思性。

施友佃在《试论鲁迅杂文创作的表现艺术》[3]中重点分析了鲁迅在杂文语言上的诙谐幽默,认为鲁迅运用丰富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通过语言的尖锐泼辣与锋芒毕露进行了生动的讽刺。

例如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就批判了反动统治阶级以及各种黑暗势力的丑恶嘴脸。

另外,学者认为:鲁迅的讽刺绝不是油腔滑调,而是通过讽刺和幽默表现出自己的人生态度,也将自己的满腔革命热情和崇高理想关注在讽刺幽默中。

例如在《言论自由的界限》中,鲁迅就故意将新月社文人尊称为“诸君子”,赞扬文人们的“聪明”、党国的“高明”,实际上却涵盖了嘲笑贬斥之意。

迟蕊在《论鲁迅杂文语言之“老辣”》[4]中提出鲁迅的杂文语言具有准确、简洁、生动、机智、幽默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其通过尖锐的笔锋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痛快淋漓。

在鲁迅的杂文作品中,他首先十分善于运用典故来对社会世俗进行抨击。

学者认为鲁迅语言的老辣讽刺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等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

徐桂梅在《鲁迅小说语言中的“日语元素”解析》[5]中不仅分析了鲁迅在小说中善用一些外来语来表现其讽刺性,在杂文中也会通过“日语元素”来进行嘲笑讽刺。

常见的就有“人间性”,鲁迅借用这一日语来指涉人性,避免了行文上的纠缠与含混,更凸显了鲁迅在讽刺艺术表现上的精悍有力。

(一)鲁迅杂文思想的“战斗性”唐弢在《论鲁迅思想的发展—从鲁迅杂文谈他的思想演变》[6]中提到了鲁迅杂文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性,他认为,这种思想性不仅体现在其对社会变革和人性的深入反思上,也体现在其对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之上。

毛泽东称赞他:“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1在鲁迅的杂文创作过程中,从最初的《狂人日记》到1930年以后针对“新月派’、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4,p699“民族主义文艺”等的论证所创作的一系列杂文,可以看出鲁迅的认识实现了从现实主义思想到无产主义思想的飞跃,他开始将无产文学作为杂文创作的一个基本目标,以杂文为武器,为“戈”,为“匕”,投入于无产阶级革命之中。

当然,在这种革命性的同时,他的杂文创作也表现了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寻求国家的进步和人民的解放。

林如稷在《鲁迅杂文的思想与艺术特点》[7]一文中将鲁迅杂文所蕴含的思想概括为五个特性,分别为“时代性与战斗性”、“严肃性”、“深刻性”、“独特性”与“隽峭性”,其中又以“时代性与战斗性”最具有代表性。

他提出,鲁迅的杂文创作是将我国传统的议论文体与抒情文体中最富有生命力和攻击性的部分,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将社会斗争的目的与思想启发的祈愿融入文学创作之中。

同时,他的杂文内容又绝大多数取材于社会现实,力图表现时代真实的一面,激起民众的抗争精神,这是鲁迅杂文最突出的思想艺术成就。

李昌涉在《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中着重关注了其杂文中反复出现的“鲁迅精神”。

他认为,这种精神就是“鲁迅在长期的斗争中, 通过自己的深切体验和深入思考, 曾经形成了一系列相当稳定的关于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同时, 也通过反复的斗争锻炼, 形成了一些个性鲜明的精神气质和情操。

”2他有别于林如稷,将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色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鲜明的是非观念和爱僧、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

但与之相似的是,他同样认为斗争精神亦是鲁迅杂文思想的内核所在,比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原本意图好似是讲述因革命党人因放过秋瑾的加害者而反送了自己的性命一事,抨击当地的“愚民”,但又在其后看似无意的附了一句:“从这一点看来, 生长在中国可为模范的名城里的杨荫愉女士租陈西谨先生, 真是洪福齐天。

”这种看似随意的调侃表面上是为了抨击价值观相异的人民的“敌人”,实际上体现了鲁迅时刻不忘斗争精神,奉行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定意志。

三、鲁迅杂文中蕴含的教育思想研究鲁迅杂文中有一部分内容常常被忽视,那就是关于儿童教育的思考与研究。

事实上,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创建者,鲁迅对儿童问题非常重视,并将自己的对传统教2李昌陟.《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育的反思和解读,以及一些教育思想融入进杂文创作之中。

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了这方面问题,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论证:吴川,张雷在《浅析鲁迅杂文中的儿童教育问题》中富有开创性的提出了鲁迅先生对教育的新解:他们认为,首先鲁迅的杂文对传统教育模式中出现的一些误区,比如对“玩物丧志”观念进行了否定。

鲁迅认为,玩耍是提升儿童智力的有效途径,又如对中国式教育一些沉珂弊病深入的批判,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中,他对教科书的机械内容判了“死刑”,认为这种僵化的模式只能教出“唯唯诺诺的人”。

其次,鲁迅还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即所谓“爱”的教育,即使并没有获得推广,但这种教育思想的进步性不容置喙,这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理论界无疑是意义重大的。

李祝萍在《简论鲁迅杂文中的儿童书写》一文中提出,鲁迅杂文中蕴含的儿童教育思想是存在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的。

五四时期,鲁迅作为他者,以童年受教育的经历,对儿童“人之子”的身份含义进行了解析。

但当其成为父亲时,他的教育思想因为现实经验的营销发生了转变,首先对就是教育进行了抨击,之后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从而延伸到理想教育模式的构建。

鲁迅杂文中对儿童问题的见解对现世具有很大价值。

四、鲁迅杂文的价值内涵与现实意义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杂文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透过当时的社会现象来揭示真实,因此其杂文作品具有丰富深刻的价值内涵,对于现今杂文作品的创作以及社会现实的反思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鲁迅先生杂文创作的价值内涵与现实意义,本文对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进行了总结归纳:(一)鲁迅杂文的价值内涵李运抟在《鲁迅国民性批判与当代国民叙事》[8]中提出鲁迅先生在杂文等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批判,充分认识到了国民“惟上而是”的奴化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深层的奴性。

因此,鲁迅先生的杂文作品饱含了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反思,也是一种对民族的反思。

鲁迅通过简短的篇幅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透彻的理解,其反思超越了个体,这在《灯下漫笔》、《阿Q 正传》中有着突出的表现。

吴康在《鲁迅杂文的生存论意义》[9]中认为鲁迅在杂文中分析了自己所处的存在境遇,突出了“时代的眉目”。

在杂文中,鲁迅先生从一个文人的视角描绘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情绪与意志。

因此,从鲁迅杂文中可以看到他所谓知人论世的真正含义,还原了尊孔读经、“友邦人士”等假面具的原本相貌。

另外,学者还认为通过杂文能够从不同的生命时刻感受到鲁迅其人,对于加深对鲁迅本人的研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李怡在《不仅是“匕首”,不仅是“投枪”》[10]中将鲁迅先生的杂文以1927年为界,分为了前期杂文与后期杂文,其中前期杂文(主要被收入于《热风》、《坟》、《华盖集》等)揭露了走狗文人的无耻嘴脸,反映了一个伟大的革命民主注意展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

后期的杂文主要有《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等,这些杂文作品全面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生活,其深意表现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抨击,进一步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投降卖国政策;对于国民党文化“围剿”行为的批判,并且讽刺反对各种错误和反动的文艺思想,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革命文学的发展;对半殖民地各种现象的鞭挞与批判以及在后期对于人民群众、无产阶级政党的歌颂。

李志瑾在《鲁迅杂文战斗意识的表现形态及历史成因》[11]中从战斗意识表现形态的角度出发,认为:“鲁迅杂文鲜明地表现出了对旧体制、旧思维的批判意识”,“有力地体现出了敢于同黑暗势力抗衡的斗争精神”,“真实地反映出了进步文人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文化围剿’的历史内容”。

不仅如此,学者还对鲁迅先生战斗意识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这种意识与鲁迅所成长的环境、个人的发展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鲁迅杂文的现实意义鲁迅杂文创作虽然扎根于当时的社会实际,但是其艺术性的创作手法与开拓性的视角仍然对当今杂文的创作书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姚泽卿在《鲁迅文学作品的当代教育价值研究》[12]中突出了鲁迅作品中的启蒙思想,认为鲁迅在杂文作品中突出了我国当时社会在思想上的落后与愚昧,揭示出了中国人丑陋的一面,这种启蒙价值在我国当代社会发展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学者还联系当代社会指出,虽然目前“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再像鲁迅作品描写的那样落后,但国民劣根性并没有彻底改正”。

因此针对当前社会的道德问题,必须要从鲁迅杂文中提取勇敢精神,发扬鲁迅的“揭丑”精神,通过欣赏鲁迅的杂文作品来看到自身的愚昧无知,学会批判自己、改正自己,这样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