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民政局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民政局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解读
沧州市民政局救助科 王 毅 2014年4月
总体概述
《办法》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统筹社会救 助工作的行政法规,是我国法律体系建设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我国社会救助工作真 正实现了有法可依。 《办法》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 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 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八项救助制度统 筹整合,告别了过去碎片化的救助模式,在 制度建设上实现了规范统一。 贯彻落实《办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民政部专门召开会议学习贯彻落实《办法 》,把做好《办法》的贯彻实施工作列为当 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民政部门的头等大事 ,贯彻落实《办法》情况列为今年民政重点 工作综合评估的唯一“一票否决”事项。
的市级人民政府,不包括县级人民政府。
第十一条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家 庭成员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 解读:该款明确了乡镇、街道办事处是受理低保申请的第一责任人。申请人的委托申请权由居民 自己行使。 (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群众评议、信 息核查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初审意见,在申请人所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
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办法。
解读:本条主要是阐明《办法》的立法依据。
第二条
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
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办法》对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10项新要求:一 是构建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二是统筹城乡社会救 助发展;三是明确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四是 提供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法定依据;五是提出救急 难的方针性新要求;六是规范救助申请的办理途 径;七是明确社会力量参与的支持条件;八是拓 展社会救助工作的方式;九是为基层能力建设提 供保障;十是健全违法违纪责任追究机制。 《办法》的颁布实施为社会救助事业长远发展提 供了法律遵循,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编密织牢基本民生安全网,切实维护困难群众生 存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平具有重大意义。
解读: 此条规定了社会救助的原则(1)托底线、救急难、可持 续;(2)公开、公平、公正、及时。
第三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国务院
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
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 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
第二章 最低生活保障
第九条
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
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
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解读: 再次强调办理低保要以家庭为单位,不能拆户施保, 或者保人不保户。
第十条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
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布,并
在村、社区公示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解读:明确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有调查核实、公示职责。(乡镇不具有审批权,仅具 有初审权) (三)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批准,并在申请人所在村、社 区公布;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批准,并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解读:强调二次公示的地点,和不予批准低保的书面答复。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的认定办法,由省 、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制定。
解读:1、此条款对低保标准的制定权限进行了调整,县级人 民政府不再制定低保标准;2、明确了申请低保家庭收入状况
、财产状况认定办法的制定权限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
第十二条
对批准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县级人民政府民
政部门按照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 障标准的差额,按月发给最低生活保障金。
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 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社会救助资 金、物资保障机制,将政府安排的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救助工 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社会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任何 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挤占挪用。社会救助资金的支付,按照财政 国库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解读:(1)纳入发展规划,意味着要确定发展目标、量化考 核标准、实施重点工程、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等;(2)建立协 调机制:进一步突出民政部门的牵头作用;(3)明确救助资 金保障和工作经费保障;(4)规定资金管理方式。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建立社会救助 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第七条 国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第八条 对在社会救助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个人,按 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有关社会救助工作。
解读:1、本条明确规定把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和调查核实职责
直接赋予了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明确了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主体责任。村委会、居委会不再具有申请 受理、调查核实的职责,在社会救助工作中负有协助责任。2、 第一次在行政法规中引入社会救助经办机构的概念。
域内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前两款所列行政部门统称社会救助管理部门。 解读:首次赋予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职责。
明确了社会救助管理部门,解决了统筹体系建设与部门职责之
间的关系问题。
第四条 承担。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
受理、调查审核,具体工作由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或者经办人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