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期末考试美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期末考试美学复习资料

一、绪论基本概念: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三方面。

基本知识:1 、1750 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专著《aesthetik 》第一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因此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2 、在汉语中,“美”字的本义有三种解释:一是“羊大为美”,二是“羊人为美”,三是头上戴羽毛装饰的舞人形象。

3 、孔子对《韶》乐评价时提出“尽美尽善”的观点。

4 、孟子提出“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的观点。

5 、墨子提出“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6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了“什么是美”的著名命题。

7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等重要命题。

基本理论:1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性质问题的理论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美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美、美感和美的创造三个方面的问题。

美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即包括美、美感和美的创造问题的学科。

2 、关于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的理论观点:①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美学是从哲学母体中诞生的学科,故隶属于哲学,与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哲学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美学研究起着指导作用;美学中的许多基本问题,往往会涉及到哲学基本原理,有的就是哲学问题在美学中的具体体现。

但是,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应该成为哲学的附庸。

②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由于美与善关系密切,因而研究“美”的美学与研究“善”的伦理学也有密切关系。

同样,美与善有区别,因而美学与伦理学也是有严格区别的。

我们既不赞成割断美学与伦理学的联系,也不赞成把美学与伦理学机械等同起来。

③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因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因而美学与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即美学研究要借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审美心理问题。

心理学中也包括了审美心理研究。

但是,美学与心理学毕竟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区别很大。

④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关系。

因为艺术是人类最重要的审美对象,它既是艺术理论的研究对象,也是美学的研究对象,所以美学与艺术理论有密切的关系。

从黑格尔以来,西方美学都很重视艺术的研究,甚至分不清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差别。

应该看到,美学为艺术理论提供理论指导,艺术理论中也确实包含着许多美学问题,但是,美学只研究艺术中的审美问题,而不是像艺术理论那样研究艺术的所有问题,两者有明显区别。

二、美的本质与特性基本概念:1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客体进行创造和观赏的人,包括创美之人和赏美之人,也叫创美主体和赏美主体。

2 、审美客体:也叫审美对象,指在审美活动中,由审美主体所创造和观赏的事物,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3 、审美活动:指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创美活动和赏美活动。

它是人类活动之一。

从实质看,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即审美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审美文化语境中进行的,而且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审美观念的制约。

4 、美:在教材中,“美”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审美客体的简称,即审美对象之美;二是审美主体的具体感受,即美感之美。

从实质看,在审美活动中,“美”既是审美客体的特性,也是审美主体的感受和评价;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两者的统一。

基本知识:1 、在美学史上,出现了几种影响较大的美本质学说,分别是“美在形式”说、“美在理念”说、“美在典型”说、“美在关系”说、“美在生活”说等。

2 、“美在形式”说,是由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倡的、3 、“美在理念”说,是由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4 、“美在关系”说,是由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提出的5 、“美在生活”说,是俄国十九世纪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

6 、美的特性是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新颖性。

基本理论:1 、美学史上几种主要的美本质观点:①美在形式说: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美本质观点。

认为,美的事物与不美的事物相比较,就在于它具有均衡、对称、比例、和谐和圆形等形式。

因此,美的本质与事物的形式有关,即美在形式。

②美在理念说:这是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美本质观点。

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即美的事物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感性的外观形象,二是理念;前者是事物的形式,后者是事物的内容,也是事物的实质。

理念通过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事物美的本质。

所以,美在理念。

③美在典型说: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西方美学家提出的美本质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画家在创作时应“从许多人物形象中把那些最美的部分提炼出来,从而使所创造的整个形象显得极其美丽。

”因而美是从许多事物中概括出来的一种典型形态,即美在典型。

二是我国现代美学家蔡仪先生提出的美本质观点。

他在《新美学》一书中认为“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④美在关系说: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提出的美本质观点。

认为“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不美。

是否美,全在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此关系中是美的,在彼关系中不一定美。

因此,美在关系。

⑤美是生活说:是俄国十九世纪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本质观点。

认为,美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凡是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凡是符合人类生活要求的东西,或者使人们想起生活的东西,都是美的。

一句话,美是生活。

2 、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的美本质观点:①观点来源。

这一观点来源于黑格尔和马克思。

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著名观点。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著名观点。

由此可见,用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力量”去取代黑格尔的“理念”,就可得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的观点。

其实,“感性显现”也是“对象化”。

②什么是人类的本质力量?简单地说,人的本质力量就是求真、向善和爱美的社会实践力量。

所谓求真,就是认识事物的真实面貌,认识客观真理和规律,以便使人类的活动能够在顺应客观规律的实践中获得成功和自由,从而使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合规律性;所谓向善,就是人类在求真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改造世界,并从中获得实际的合法的利益,从而使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合目的性;所谓爱美,就是人类在求真向善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审美挂念和审美理想来改造世界,从而美化自然美化社会美化艺术美化自身。

因此,人类在求真、向善和爱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就是人的本质力量。

它不仅与动物的力量有本质的区别,而且与人的非本质力量即以假恶丑为特征的社会实践力量也有本质的区别。

③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为什么是美的本质?因为人类的全部事实证明,从实用走向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好概括。

所以,人类再做任何一件事时,不仅要考虑实用,而且还要考虑审美。

还可以从自古以来的衣食住行的历史变迁中得到证明。

人类不仅要将自己爱美的意识,通过高超的技巧,感性显现在物质产品中,也会感性显现在精神产品中,尤其是艺术作品中。

因此那些显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产品,诸如自然的、社会的还是艺术的,便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

人类在这些对象身上,不仅看到事物的美,也看到人的自身的美。

所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就是指客观对象上体现了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价值。

所以,凡是具有真善美价值的,或者说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食物,就是美的。

3 、关于美的特性的观点:“美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审美对象之上,也可以说是审美对象的特点,主要包括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和新颖性四个方面。

所谓形象性,是说凡是审美对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存在,是审美主体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比如我们说花是美的,但这花一定是具体的花,而不是抽象的花。

所谓感染性,是指审美对象通过它的美丽的形象,使审美主体受到诱惑和感染。

具体说是形色感于目,声音感于耳,气味感于鼻,使审美主体的欲望受到诱惑,心灵得到愉悦。

美的感染性既表现在内容上,又表现在形式上,又表现在两者统一中。

所谓社会性,是指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是由社会规定的。

从理论看,审美对象之所以美,是由于它的感性显现着人的本质力量。

而人的本质力量,即社会的本质力量最终是由社会决定的。

因此任何审美对象必然具有社会性,也就是说它的审美价值是由社会所决定。

首先是他对社会生活的依赖,其次是它受社会价值观的制约。

比如“环肥燕瘦”“三寸金莲”为什么美,原因就在于其社会性方面。

所谓新颖性,是指审美对象的新鲜感而言。

由于受“喜新厌旧”的审美心理规律制约,审美对象需要不断更新,才能对审美主体产生感染性。

从审美主体看,创新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基本特征。

这种特征感性显现在审美对象上,就必然又新颖性。

4 、关于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问题:①美的相对性:从审美对象看,是美的相对性;从审美主体看,是美的差异性。

这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里主要谈谈美的相对性。

所谓美的相对性,是指审美对象美不美、美的程度如何,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某审美对象与其他审美对象相比较,或不美了,或更美了。

前者如邹忌,后者如杨玉环。

二是某审美对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此时此地是美的,可到了彼时彼地却不一定美了。

比如摩天大楼置于大都市里和置于瘦西湖中是不一样的。

三是某审美对象与不同的审美主体所构成的审美关系中。

如“三寸金莲”在古代被认为是美的,在现代人看来就不美了。

②美的绝对性:从审美对象看,是美的客观性;从审美主体看,是美感的共同性。

这两者之间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里主要谈谈美的绝对性。

所谓美的绝对性,实际上是指美的客观性而言的。

美表现在事物中,首先是客观存在。

这一点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黄山之美,古今都以为美,外国人也以为美。

总之,美的审美对象是客观的,只要人们去面对它,观照它,就不得不承认它的美。

这就是美的绝对性。

③美既具有相对性,也具有绝对性,是两者的统一。

一方面,美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中,美的相对性只有同绝对性保持联系才能存在。

另一方面,在相对美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事物的绝对美。

相对美向着绝对美的方向不停前进发展着。

三、审美对象基本概念:1 、现实美:是指现实事物的美,是审美对象的两大基本形态之一。

现实美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是美存在的基本领域是艺术美的源泉。

2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美,是审美对象之一。

自然美是一种天然的美,但又具有人化的内涵。

3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的美,是审美对象之一。

社会美包括社会主体的美、社会活动的美和社会产品的美。

4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审美对象之一。

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美进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产物。

5 、人体美:是指人的容貌和形体的美。

人体美是介于自然美与社会美之间的特殊的审美对象。

相关主题